中学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及策略研究
闫润泽 郝园园 殷月梅 王雪颖 刘艳东
兴隆县平安堡中学 兴隆县平安堡中学 兴隆县第一中学 兴隆县六道河中学 兴隆县平安堡中学
引言
学科教学作为德育主要载体,既传授知识技能也承担着育人使命,然而升学压力导致当前中学教学过程中知识传授与德育渗透脱节,教师侧重于学科知识讲解忽视德育功能发挥。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内容,实现教书育人统一成为亟待解决问题。探究立足中学学科教学实际探讨德育渗透现状与问题,提出优化内容设计与构建评价机制等策略,旨在推动学科教学中德育功能充分发挥。
一、中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现状分析,问题突出
中学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现状不容乐观,表现为德育意识淡薄德育目标模糊,渗透过程随意性强等问题,学科教师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德育渗透现象,备课教学关注学科知识点讲解,忽视教材蕴含德育资源挖掘。课堂教学中侧重知识结构构建与解题技巧训练,很少有意识引导学生进行价值判断与情感体验,尤其理科教师认为学科与德育关联度低,主动渗透德育意识不强。德育渗透方式单一形式化倾向明显,现有德育渗透多依靠教师临时发挥,缺乏系统规划与精心设计往往流于说教形式或附加内容,德育渗透时机把握不当,有时喧宾夺主影响知识传授,有时牵强附会缺乏实效。学科间德育资源整合不足缺乏协同配合。各学科教师各自为战,德育内容分散重复未形成协同育人合力。
德育渗透评价机制缺失导致实效性难以保障,学科教学评价体系主要关注知识掌握程度与学习成绩忽视德育效果评估,德育渗透实效评价标准不明确,评价手段不科学评价主体单一,致使教师无法获得及时反馈难以调整德育渗透策略。由于缺乏激励措施教师主动进行德育渗透积极性不高,同时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考试压力巨大,使教师无法投入充分精力进行德育设计与实施。部分教师认为德育效果难以立竿见影,对德育渗透意义产生质疑,基于上述现状急需转变观念,创新方法构建评价机制,全面提升学科教学德育渗透实效性。
二、优化中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内容设计,方法创新
优化学科教学德育渗透内容设计必须立足学科核心素养与德育目标有机融合,将价值引领融入知识传授全过程,内容设计先应深入挖掘各学科蕴含育人价值,如语文学科通过文学作品传递家国情怀与人文精神,数学学科通过严密推理培养求真精神,科学类学科通过探究过程培养科学态度,历史地理学科通过时空维度拓展培养家国认同与全球视野。内容选择应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与心理特点,实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教师须系统梳理各单元教材德育资源点建立资源库,形成德育内容序列化安排,使德育渗透具备系统性与连贯性。重视学科间横向联系创设跨学科德育情境,整合多学科德育元素实现德育协同,德育内容还应关注时代性与针对性,结合当代社会热点问题与学生现实生活,培养学生正确价值判断能力与社会责任意识。
方法创新方面应突破传统灌输模式,构建多元化德育渗透策略体系,情境化德育渗透成为首要路径,教师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情境设计情境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与情感共鸣使德育内容自然融入课堂教学中,增强德育亲和力与感染力。体验式德育渗透则作为第二路径,引导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内化德育内容形成正确价值判断,互动式教学策略也不可忽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课堂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德育过程,提升德育实效性。现代信息技术与德育融合成为创新亮点,利用多媒体资源等拓展德育渗透空间与途径,突破时空限制增强德育表现力与吸引力,隐性德育渗透同样重要,教师通过言行举止、教学态度等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实现润物无声育人效果。方法创新关键在于教师德育渗透能力提升与观念转变,学校应加强教师培训开展教研活动,鼓励教师探究学科德育渗透规律与方法,形成学科德育渗透特色与专业化发展路径,使德育渗透融入日常教学成为常态化行为而非额外负担,最终实现知识教育与德育有机统一全面提升学科育人功能。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构建中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评价机制,实效提升
构建科学评价机制成为保障德育渗透实效关键环节,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包括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关注德育渗透设计合理性、实施有效性、教师教学行为适切性,结果评价关注学生道德认知、情感态度、行为习惯变化表现。质性评价通过观察记录、访谈反馈等方式获取德育实效深层次信息,量性评价通过问卷调查、测评量表等工具获取可比较指标,构建多主体评价机制同样重要,包括教师自评、学生互评等。教师自评侧重教学设计与实施反思,学生互评关注德育内化程度,同行评价提供专业指导,家长评价反映家校协同效果。通过多主体参与全面客观评估德育渗透实效性,为教师提供有益反馈促进教学改进,评价标准制定应考虑学科特点、学段特征与评价可操作性,避免千篇一律或过于抽象。
实效提升方面应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与保障措施,学校将学科德育渗透纳入教师考核体系,设立德育渗透优秀案例评选活动激发教师主动性,定期组织教研活动交流分享德育渗透经验,解决实践问题。建立德育资源共享平台汇集各学科德育素材、案例、方法,便于教师借鉴应用,同时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将课堂德育渗透与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形成育人合力。学校管理层须转变评价导向,不仅关注知识教学质量更注重德育渗透成效,为教师创造良好环境与条件,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中应将德育渗透能力作为重要内容,通过培训提升、案例研讨等方式帮助教师掌握德育渗透理论与实践技能。
结论
中学学科教学德育渗透具有重要价值与现实意义,目前面临德育意识淡薄、方式单一、评价缺失等突出问题,通过优化内容设计创新方法路径、构建评价机制等策略,能有效提升德育渗透实效性。各学科应挖掘德育资源创设情境,开展互动整合学科德育力量,同时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形成激励机制,保障德育渗透常态化、系统化实施促进学生知识与品格同步成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段富宁 . 如何在中学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 新一代:理论版 , 2020(8):1.
[2] 赵实庆 . 浅谈初中思政学科渗透德育教育策略研究 [J]. 女人坊( 新时代教育 ), 2020, 000(004):P.1-1.
[3] 黄治龙 . 新时代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J]. 新一代:理论版 , 2021, 000(020):P.1-2.
“河北省承德市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课题《中学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及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31201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