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原理在体能训练中的科学应用与优化策略
邢书豪
成都体育学院 四川成都 641418
一、运动生理学的基本原理
运动生理学是运动生理学归属于人体生理学,它主要揭示在运动刺激的作用下,身体结构和机能所发生的应答性反应和适应性变化,作为一门研究运动员在运动中身体各器官功能的科学,其基本原理贯穿于体能训练的方方面面。
运动生理学脱胎于生理学,其以“运动中的人”为关注对象,探究人体在体力活动、运动和竞技运动中的急性和慢性反应或适应。运动生理学的使命在于描述以上刺激—反应或适应的现象,揭示以上刺激———反应或适应机制,并最终为人类健康促进、体质或体适改善和运动表现提升提供科学原理和方法。运动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包括超负荷原理:为了提高运动能力训练必须超过个体的常规复合,通过逐渐增加训练的强度或量,可以使身体适应并提高运动能力;适应性原理:身体会适应重复的运动刺激,导致功能性和结构性的变化,例如肌肉体积增大、心肺功能增强等;个体差异原理:每个人的遗传背景生理结构和训练历史都不同,因此对训练的反应和适应也存在个体差异;可逆性原理:如果停止训练,由于训练引起的生理适应会逐渐消失,身体会返回到训练前的状态;能量代谢原理:运动需要能量身体通过氧化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来提供能量,不同类型的运动依赖不同的能量系统;生物力学原理;心率和呼吸原理;恢复原理等等。
各种原理为体能训练的实施提供依据。
二、运动生理在体能训练中的作用及优化策略
(一)运动生理在体能训练中的作用
在体能训练中,运动生理学可以运用于多个方面,首先教练员需要了解被训者在不同运动负荷下的身体反应,监测各种指标的变化,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监测和分析可以及时调整训练计划;其次,运动生理学还可以帮助训练者制定合适的训练符合提高训练者的身体适应能力,例如负荷的量和负荷的强度以及间歇时间等等,通过这些因素的组合,可以制定出不同的训练方法—间歇训练法就是通过调整间歇时间、负荷强度来,提高运动员的表现能力,这种方法的运用离不开对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我国近年在冰雪项目中实现了零的突破,离不开科技+运动生理的组合。在体育专项训练中,对于特殊项目,往往没有充足的训练机会及良好的训练环境。因此,可以通过运动生理学的理论指导,为运动员制造类似的训练环境,即提供身体运动反应相类似的仿真训练。通过运动生理学,对于运动员在真实训练中的生理反应与肌肉记忆进行分析,然后制造类似的肌肉反应训练模式,可以达到仿真训练的效果,使得运动员在没有进入训练场地,但是也能得到相应的训练。在健美训练中,为了加速运动员减脂和提高脂肪燃烧的效率,专业教练员根据运动员的个体差异制定出各种个性化的减脂方案和饮食方案。例如采用“高碳减脂法”针对外胚型人群,利用碳水是脂肪燃烧的养料的原理,提高运动员干净碳水的摄入量,通过增加有氧频率增加消耗。
总而言之,各种项目的运动员在进行训练时都需要通过生理反应和生理变化监测训练的效果。
综上所述,构成体能的各项素质训练需要生理监测。
运动生理在体能训练中的优化策略
综上,体能训练对运动生理的依赖性强,不能仅仅依靠对某一方面的研究以偏概全进行体能训练。科学的体能训练需要运动生理学作为支持。教练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体能训练效果:
采用个性化训练方案,根据不同年龄段人群体质和能力的差异,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了解不同生产阶段运动员的生理特点、遗传因素、训练历史,以科学合理的方式确
定训练计划。
采用综合训练,综合训练是指将多种不同训练项目进行有机结合,全方位的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例如进行速度力量训练之后再进行耐力训练。
采用间歇训练法,间歇训练法是结合运动生理学知识制定的,可用于人体进行体育教学与训练的方法。他对间歇时间和心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例如高强度间歇训练法要求训练者,在短时间内以较高心率完成训练,可用作爆发力练习。
通过上述策略,运动生理学在体能训练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训练的科学性、效率和安全性,同时减少运动损伤的风险,并提升运动员的整体表现。
三、结论与建议
综上,体能训练与运动生理学是不可分割的,科学的体能训练以成熟的运动生理学作为指导。前人已经对体能训练作出了归纳和分析,将运动生理学原理引入并吸收,但是还缺少体能训练与运动生理学的互动研究。本研究仅根据部分文献对体能和运动生理学的关联之处作相关研究与归纳,具有片面性,但是逻辑和专业相关内容无误。
在体能训练领域,学者专家更应关注生理生化内容,通过具体的指标和生理性的变化推动体能训练的完善,将运动训练过程“可视化”,更加关注“数值”的变化。
参考文献
[1] 刘庆山 . 体能训练基本理论与我国高水平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研究 [D]. 北京体育大学 ,2005.
[2] 李之文 . 体能概念探讨 [J]. 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 ,2001,(03):1-3.
[3] 汪军 , 周越 , 孙君志 , 等 . 质疑与思考 : 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十个问题 [J]. 学报 ,2021,47(01):118-124.
[4] 冯连世 .21 世纪运动生理学和运动生物化学研究展望 [J]. 中国体育科技 ,2002(01):14-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