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资源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应用实践研究
刘艳
榆林市第三小学 陕西省 榆林市 719000
一、引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指出,低年级需完成 1600 个左右常用汉字的认读任务,并强调要“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传统识字教学多依赖教师板书讲解和学生机械记忆,存在趣味性不足、个体差异难以兼顾等问题。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数字化教学资源,以 5-8 分钟的短视频聚焦单一知识点,通过动画、情景等形式直观呈现内容,契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特点。将其融入识字教学,既能突破时空限制,又能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为解决传统教学痛点提供了新路径。
二、微课资源在识字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激发学习兴趣,降低认知难度
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对生动形象的内容更敏感。微课可将抽象汉字转化为动态画面:教学“日、月”时,用动画演示字形与太阳、月亮的形态关联;讲解“休”字时,以情景短片呈现“人靠树旁休息”的场景。这种具象化呈现让学生在趣味中理解构字规律,将机械记忆转化为意义记忆。
(二)支持个性化学习,弥补课堂局限
微课可上传至班级平台,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反复观看。对“辩、辨、辫”等易混淆字,学生可通过微课对比字形差异(“辩”含“言”,与说话相关;“辫”含“纟”,与头发相关);对发音困难的生字,可借助微课音频反复模仿。这种自主性学习模式,有效解决了课堂教学“一刀切”的问题。
(三)丰富教学形式,提升课堂效率
微课可作为课前预习资源,让学生提前感知生字;也可作为课中辅助工具,深化理解。例如教学“火”字时,先播放微课展示其从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再由教师引导总结象形字特点,既节省时间,又能渗透汉字文化,实现“识字”与“育文化”的统一。
三、微课资源支持下的识字教学实践策略
(一)精准设计微课内容,紧扣教学目标
微课需围绕“读准音、辨清形、理解义”设计:
1. 字音教学:针对多音字(如“行”)制作语境对比微课,通过不同场景对话展示读音差异;对整体认读音节,制作口型动画微课,直观呈现发音要点。
2. 字形教学:对形声字(如“清、请、晴”),制作“形旁表义”解析微课,用色彩标注偏旁与字义关联;对易错字(如“己、已、巳”),制作“笔画找茬”微课,突出差异部分。
3. 字义教学:结合生活场景制作应用微课,如用动画展示“打”在“打球”“打水”中的不同含义,帮助理解多义字用法。
(二)构建“微课 + 课堂”融合模式,优化教学流程
1. 课前预习:推送微课及“预习任务单”,引导学生标注疑难处。如学习“蚂、蚁”前,让学生通过微课初步感知“虫字旁”与昆虫的关联。
2. 课中互动:教师结合微课设计活动。以“贝”字族教学为例,先播放微课解析“贝与钱财”的文化关联,再组织“形声字配对”游戏,让学生分组将“财、购、账”与对应场景匹配。
3. 课后巩固:推送拓展微课(如字谜、汉字故事),布置“家庭识字闯关”任务,家长协助学生通过微课复习并记录成果。
(三)完善评价机制,动态优化效果
建立“过程 + 结果”评价体系:通过预习单质量、课堂互动评估学习过程;定期检测识字正确率,对比应用微课前后的变化;收集学生反馈(如“希望增加字谜环节”),持续优化微课设计。
四、教学案例实证
以部编版一年级下册《小公鸡和小鸭子》识字教学为例:
目标:认识“也、地、他”等字,掌握“也”字族构字规律。
微课设计:字音微课用“小鸭子读拼音”动画标注发音;字形微课以拼图游戏展示“地(土字旁,与土地相关)、他(单人旁,与人相关)”的关联;字义微课用情景短片呈现“土地”“他人”等词语的使用场景。
实施效果:课后检测显示,学生认读正确率达 92% ,较传统教学提升 15% ; 85% 的学生能正确区分“地、他”用法,课堂参与度显著提高。
五、结论
微课为识字教学注入新活力,但其本质是辅助工具,需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避免技术形式化。未来可结合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分析学生观看数据推送个性化微课,进一步提升教学精准度,让识字教学更高效、更具吸引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2] 张一春. 微课设计与制作[M].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王崧舟.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策略与艺术[J].语文教学通讯,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