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教—学—评”一致性视域下乡土资源融入思政课的实践探索

作者

叶红丽 伍燕坤

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教师发展中心 广东省云浮市教师发展中心

一、“教—学—评”一致性理论阐释

(一)理论内涵与核心要义

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将“教—学—评”一致性定义为:“在特定的课堂活动中,以清晰的目标为前提,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学习的评价应具有目标的一致性。” ① 该理论的核心在于建立“目标设定—任务设计—证据收集”的闭环系统,特别强调评价设计应优于教学活动开展,通过逆向教学设计,确保评价任务能够有效监测学生高阶思维目标的达成情况,实现教学与评价的深度协同,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二)理论与思政课教学的契合性

“把思政课教学看成一个良好的生态闭环,‘教—学—评’一致性,就是指在整个课堂教学闭环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三个方面相互协调、同向同行,共同完成思政课铸魂育人使命。”②“教- 学- 评”致性理论强调目标导向与评价驱动,与思政课培养学生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的要求高度契合。将该理论引入思政课教学,有助于构建系统化、科学化的教学体系,推动教学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型,切实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

二、乡土资源融入思政课的实践困境

课程地方化理论强调,乡土资源作为地方性知识的载体,能够有效激活学习者的认知图式。③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乡土资源,有助于打破传统教学内容抽象化、距离化的局限,增强课程的亲和力与感染力。我们对云浮市 45 个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相关案例显示深度整合乡土资源的课堂中学生情感认同度达 85%,显著高于常规教学 。然而,当前研究多聚焦乡土资源的挖掘与罗列,部分教师忽视“目标- 活动- 评价”的系统性设计,导致乡土资源融入思政课面临以下四大方面的实践困境。

(一)目标模糊,课程转化率偏低

1. 高阶目标设定不足。依据安德森(2001)的认知目标分类学,思政课应着力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能力。通过对 120 份思政课教学设计文本的深入分析发现,仅 30% 的教学设计明确设定了高阶思维目标。例如,在统编教材九上《高扬民族精神》的教学中,70% 的课堂仅对叶季壮、邓发等云浮籍红色人物事迹进行简单陈述,未能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人物选择与民族精神时代内涵的关联,更缺乏对学生辩证评价红色人物、践行民族精神的引导与设计。

2. 评价目标缺失。研究数据显示,仅有 25% 的教学设计包含明确的评价目标。教师重视教学目标的设定,却忽视评价目标的规划,导致教学评价缺乏针对性和导向性,难以有效监测学生学习成效,乡土资源在教学中沦为知识讲解的“点缀”,无法充分发挥其育人价值。

(二)设计浅层,深度学习不足

1. 逆向教学设计能力不足。课堂观察数据表明,70% 的教学设计未建立“目标 - 证据 - 活动”的逆向逻辑关联,普遍存在“活动导向”而非“目标导向”的设计误区。例如,在讲解“红色管家”叶季壮创办广交会打破封锁的事迹时,部分教师未能关联当今中美贸易战下企业突破关税壁垒的现实案例,也未预先设计“比较分析不同时代突破封锁策略异同”的表现性评价标准,导致学生仅停留在故事表层,无法深入理解民族精神的时代传承。

2. 缺乏问题链设计。75% 的教学案例缺乏贯穿单元的问题链设计,教学内容碎片化,难以引导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框架。在讲述叶季壮捐 500 元大洋事迹时,教师未关联该金额在当今社会的购买力,也未设计“假如你当时也面临叶季壮同样的境况,你会作出如何的选择?理由有哪些?等问题链,学生难以体会“舍私为公”的精神本质,削弱了乡土资源育人的实效。

(三)评价乏力,促学功能弱化

1. 评价方式单一。调研显示,云浮市 72% 的学校仍以标准化测试作为主要评价手段,过度关注学生的知识记忆,忽视过程性评价和核心素养发展。在“寻找身边的民族精神践行者”的作业中,仅有 11% 的作业提出可操作性的行动方案,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提升。

2. 评价量规缺失。深度访谈发现,65% 的教师未设计分析、应用等维度的评价量规,导致学生将学习重点放在知识记忆上,而非素养培育。传统评价方式无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反馈和指导,背离了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难以实现以评促学、以评育人的功能。

(四)资源分散,整合共享困难

据云浮市教育局统计,本市拥有丰富的乡土资源,涵盖红色遗址类 32 处、历史文化场馆类 21 处、法治教育基地 10 处、产业园区 24 处等共 87 处思政教育资源点,全市仅有 48% 的学校与思政教育资源点建立了常态的合作机制。资源整合共享也面临以下挑战:1. 思政教育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其中新兴县占总量 38%,云安区仅占 12%。2. 数字化程度不足:仅 29% 场馆具备 VR/AR 教学功能。3. 不同学段、学校及县市区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平台。总得来说,系统整合与共享机制不完善限制了乡土资源在思政课教学中的深度开发与高效利用。

三、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五维驱动”优化战略

基于对四大困境的实证分析,本研究发现教学效能衰减的关键在于“目标- 活动- 评价”系统链条的断裂。为破解这一结构性难题,本研究依托“教—学—评”一致性理论框架,整合安德森认知目标分类学、威金斯逆向教学设计,针对目标模糊、设计浅层、评价乏力、资源分散的困境,结合典型课例,构建了具有云浮特色的“五维驱动”优化策略体系。

(一)以清晰的目标增效

清晰的目标体系是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逻辑起点。根据崔允漷(2016)提出的目标设计三原则与威金斯逆向教学设计理论,云浮市构建了“情境+ 认知+ 素养” 协同的 目标框架,其操作范式为:行为条件(真实情境)+ 行为动词(认知层级)+ 核心概念(大观念) 可观测)。例如:《高扬民族精神》课例目标:通过分析叶季壮1927 年拒降书、 年捐赠清单、 1957 文稿等原始档案(行为条件),比较论证(分析 / 评价层级)不同时期民族精神的内涵演变(大概念),制 “新时代民族精神践行指南”并完成社区服务打卡(政治认同素养)。同时,配套建立了双维评价标准,形成了目标设定—评价反馈”的闭环。

示例

实施该模型后:课堂高阶目标达成率从30% 提升至62%,学生“民族精神践行”社区公益服务实践参与度增长2.1 倍。(标注:数据源自2024 年云浮市10 校调查数据)

(二)以结构化情境促学

有趣有意的结构化情境,能让 引发争鸣与共鸣。以《高扬民族精神》为例,我们深度挖掘云浮乡土资源 学情境。在“时光里的那些人—锚定‘民族精神坐标’” 环节 的逻辑,创设了“中国脊梁—云浮籍脊梁—身边脊梁”的一体化情境,引导学生在宏大叙事与地方人物故事的交织中,精准定位民族精神的坐标。“时光里的那些事——解码‘民族精神密码’”环节,教师以云浮革命先辈叶季壮的生平为蓝本,借助AI 技术,创新采用“AI 数字人讲述+ 古今对话”的互动模式,生动展现其在政治、经济、时代三大关键节点的抉择:面对同乡劝降,他坚守信诺;面对兄长资助的500 元大洋,他舍私为公捐给红军;从创设“官兵一致供给制”,到主创“广交会”,他以与时俱进的智慧,诠释了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时光里的思与辩——领悟‘民族精神之魄’”环节,教师选取 1957 年第一届“广交会”与 2025 年 4 月“广交会”的图片进行对比,让学生通过思辨任务,深刻领悟民族精神在时代变迁中的传承与发展。在“时光里的那些追光者——做民族精神的传承者和弘扬者”环节,该教师创设真实学科实践,让学生依据评价量表,设计争做民族精神传承之星的行动卡,将抽象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具体的践行方案。在评价这个指挥棒的导向下,学生围绕民族精神这一大概念构建起系统的知识体系,更培养了其知识迁移与实践应用的能力,实现了思政课铸魂育人的目标。

(三)以体验化活动共情

当乡土资源跃出课本,化作可触摸、可参与、可对话的鲜活体验 思政课堂便成了情感共鸣的沃土。在《文脉传承,云浮在行动— 主题活动点燃学生热情。学生化身四大文化使者团:磨刀山遗址代表 ,革命文化代表团讲述红色故事,南药代表团现场鉴别药 互动体验,学生不仅触摸到云浮文化的厚重肌理,更在真实实 术赋能,“教师端—数字人端—学生端”三端联动,让历史 行走的思政课堂,学生在古迹追寻、社区实践中,将乡土情怀转化为 破课堂边界,真正实现“小课堂”与“大社会”的深度交融,让乡土文化的火种在学生心中生生不

(四)以动态化评价导行

传统思政课评价常后置且静态,难以全程追踪学习成效。而逆向教学设计以“以终为始”理念破局,将动态评价前置并深度嵌 在《文脉传承,云浮在行动——延续文化血脉》的课例中,动态评 构建多元评价网络。形成“教师评价 +学生互评+ 家长参与 报、文旅产品创作等实践评价,从家庭视角反馈学 用课堂观察量表,实时记录学生在小组讨论、文化展 帮助学生动态优化学习路径。其三,实施增量性评价。 实践成果等获取“增量星星”,并兑换相应奖励。这一机制激发 将 期兴趣转化为长期成长。

(五)以协同共建聚力

我们以“乡情思政”为切入口,从“红色云浮、活力云浮、幸福云浮、绿美云浮、平安云浮、善德云浮、世界云浮”七大板块深挖思政育人资源,形成四级资源(市级:资源图谱;县级:主题模块;校级:特色课程;师级:优秀案例)的开发体系。我们通过邀请名师传授资源挖掘与教学设计智慧;依托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开展集体备课、同课异构、实地研学等活动凝聚集体力量,运用评价导向这个总杠杆,将乡土资源融入思政课的难题逐一破解,将云浮这片热土的人文精髓化作铸魂育人的磅礴力量!

四、实践成效与反思

经过四年实践探索,“五维驱动”策略有效激活了乡土资源的育人价值,取得了显著成效。从课程建设看,系统开发了“云浮红色文化”“乡村振兴实践”等七大主题教学模块,重点开发了《磨刀山遗址文化保护与传承》等 10 个特色项目的资源包,乡土资源的课程转化率提升至 65% 从课堂教学效率看:教学方式从单向灌输转向情境体验,评价方式从静态转向动态。2024 年云浮市 10 校调查数据显示:乡土案例教学使用频率增加47%,课堂高阶思维互动时长占比达 35%。学生发展维度呈现出“认知—认同—行为”的全面提升:75% 的学生建立了系统的乡土知识体系,70% 的学生主动通过文化创意作品传播家乡文化,积极参与乡土调研的学生比例从23% 增至65%,形成了“知乡—爱乡—建乡”的良性循环。

但是,部分教师存在传统教学不良惯性未完全消除、动态评价工具不够精准等问题。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教师专业素养培训,构建更科学的乡 实践评价指标,深化“教—学—评”闭环设计。我们将以更坚定的信念深耕这片教育沃土,锻造思政教师的专业素养,优化革新课堂教学结构,完善评价体系,让云浮的乡土故事成为铸魂育人的生动教材,让思政课真正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力量源泉!

参考文献:

[1] 崔允漷,夏雪梅.“教一学一评一致性”:意义与含义[J]. 中小学管理,2013,(1)

[2] 杨伟东,剧爱玲.“教一学一评”一致性的内涵要义、具体体现与实施路劲[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5(,5)

[3] 王鉴 , 王明娣 . 论乡土资源与课程教学的整合 [J]. 课程·教材·教法 ,2018,38(03):34-41

[4] 威金斯 , 麦克泰格 .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 ( 第二版)[M]. 闫寒冰, 等译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7.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素养导向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一学一评”一致性的行动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5YQJK1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