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跨学科融合视角下的语文教学创新实践

作者

路宝菊

中卫市第七中学 宁夏 中卫 755000

一、引言

《纪念白求恩》是毛泽东同志为悼念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而作的经典论说文,文中高度赞扬了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共产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传统教学多聚焦于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的分析与精神品质的概括,虽能达成知识目标,但难以让学生真正理解精神内涵的时代价值。

跨学科融合为《纪念白求恩》的教学创新提供了新思路。通过整合多学科资源,将文本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语境、专业背景和现实场景中,引导学生从“知道白求恩”到“理解白求恩”再到“践行白求恩精神”,实现语言能力与价值观念的协同发展。

二、跨学科融合的教学逻辑:《纪念白求恩》的多维度价值

《纪念白求恩》作为毛泽东同志为悼念白求恩同志而作的经典散文,不仅是语言文字的范本,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背景、道德内涵与实践意义,为跨学科融合提供了天然载体。

(一)历史维度的时代语境

白求恩的事迹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其跨国救援行为与中国革命历史紧密相连。从历史学科视角看,需结合 1938 年中日战争态势、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等背景,理解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历史必然性,避免将文本解读为孤立的道德说教。

(二)道德维度的价值内核

文本核心是对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等精神的歌颂,与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道德规范”高度契合。通过跨学科关联,可将抽象的道德准则转化为具象的人物行为分析。

(三)实践维度的当代转化

白求恩的职业精神(如“对技术精益求精”)在当代仍具现实意义,可延伸至劳动教育、职业素养等领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本职岗位践行奉献精神”,实现文本价值的时代迁移。

三、跨学科融合的教学实践:三维度协同路径

(一)历史与语文融合:还原语境,深化文本理解

1. 史料补充,构建历史坐标系

课前布置历史学科任务:课前布置“白求恩生平时间轴”绘制任务,学生结合历史课所学的“抗日 战争时期国际援助”知识,梳理 1938 年白求恩来华、1939 年牺牲等关键节点,标注其在晋察冀边区的医疗工作与当时敌后抗战的关联。语文课上,教师展示学生制作的时间轴,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毛泽东说‘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不远万里,来到中国’?”通过历史事实与文本语句的对照,学生理解“不远万里”背后的国际主义精神,以及“五十多岁”所体现的奉献勇气。

2. 文本细读,挖掘历史细节

引导学生关注“他自己说,他是加拿大共产党员,还不是中国共产党员”等表述,结合历史学科“政党性质与使命”知识,解读白求恩的信仰驱动力,避免将其精神简单归因于“个人品德”。

(二)道德与语文融合:价值辨析,培育核心素养

1. 案例对比,强化道德认知

引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道德两难案例”:如“医生是否应优

先救治亲人”,与白求恩“把救死扶伤当作唯一使命”的行为对比,通过小组辩论理解“专门利人”的精神实质不是否定个人合理需求,而是超越私利的职业操守。

2. 情境模拟,践行道德准则

设置“班级志愿服务岗”情境任务,要求学生以“白求恩精神”为指导设计服务方案,并用文本中的语言(如“极端的热忱”“极端的负责任”)阐述方案亮点,实现从“理解文本”到“践行精神”的转化。

(三)实践与语文融合:联结生活,实现价值迁移

1. 职业访谈,具象化奉献精神

开展“寻找身边的白求恩”实践活动:采访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等,记录其“对工作负责”“对他人热忱”的具体事例,再用文本中的评价标准(如“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撰写人物短评,强化“文本语言—生活实践”的联结。

2. 项目式学习,深化劳动教育

结合劳动教育要求,以“校园公益行动”为主题,分组完成“方案撰写—活动实施—总结报告”全流程任务,在实践中体会“白求恩式”的协作精神与责任意识,同时提升文本分析、书面表达等语文能力。

四、跨学科融合的教学反思:平衡与边界

(一)坚守语文本体性

跨学科融合需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根基,避免沦为历史课、道德课的附庸。例如分析历史背景是为了更好理解“毫不利己”的语言内涵,而非单纯讲解战争史;道德辨析需立足文本语句的逻辑分析(如“从前线回来的人”“晋察冀边区的军民”等多角度论证的语言特点)。

(二)强化学科关联性

各学科内容需围绕文本核心价值展开,避免碎片化拼接。如历史维度聚焦“白求恩精神产生的土壤”,道德维度聚焦“精神的内涵解读”,实践维度聚焦“精神的当代转化”,三者形成“理解—认同—践行”的逻辑链条。

(三)注重学生主体性

通过任务驱动(如史料搜集、情境实践)让学生成为跨学科学习的主导者。例如在“职业访谈”中,要求学生自主设计访谈提纲,并用文本语言提炼访谈对象的精神特质,既锻炼信息筛选能力,又深化文本理解。

五、结语

《纪念白求恩》的跨学科教学实践表明,语文教学创新并非脱离文本的“形式翻新”,而是以文本为核心,通过历史、道德、实践等多学科视角的协同,实现“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自信”“审美创造”四大核心素养的综合培育。这种融合不仅让经典文本焕发时代活力,更让学生在跨学科探究中理解“语文即生活”的本质,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跨学科融合的关键在于“融而不合”——保持学科边界的同时实现价值共生。未来语文教学可进一步拓展融合维度,如结合生物学分析白求恩的医疗技术(文本中“对技术精益求精”),或通过美术学科绘制“白求恩事迹连环画”,让语文学习成为连接知识与生活、认知与情感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