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中班主任开展德育的策略研究
赵霖
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临沭第一中学 276700
引言
积极心理学蓬勃发展的当下,其强调的积极品质培育与高中德育目标高度契合。高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班主任作为德育主力军,探究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德育策略,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意义重大。
1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中班主任开展德育的特点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中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呈现出鲜明独特的特点。这一视角下的德育摒弃了传统以纠正问题为主的模式,转而聚焦于挖掘学生内在的积极力量与优秀品质。班主任不再将目光过多停留于学生的错误与不足,而是以欣赏和鼓励的姿态,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如坚韧、善良、合作精神等,并通过多样化的方式予以强化和弘扬。在德育过程中,注重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通过组织主题班会、团队活动等形式,传递乐观、希望、感恩等积极情感,让学生在充满正能量的环境中受到熏陶,激发内心的积极动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德育实践,自主制定班级规则、策划公益活动等,培养其责任感与自我管理能力。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德育具有发展性和前瞻性。
2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中班主任开展德育中面临的困难
2.1 传统德育观念的深度束缚
长久以来,传统德育模式侧重于对学生错误行为的纠正与规范,以纪律约束和问题解决为导向。在此观念影响下,高中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时,习惯将注意力集中于学生的不足与缺陷,试图通过批评、惩罚等手段促使学生改正。积极心理学强调挖掘学生内在积极品质与潜能,与传统观念存在显著冲突。班主任在尝试转变德育方式,关注学生积极面时,易受到传统思维的惯性干扰。在评价学生时,难以摆脱以成绩和纪律表现为主的单一标准,无法全面、客观地发现学生在乐观、合作、创造力等方面的积极特质。这种观念上的束缚,使得积极心理学理念在德育实践中难以真正落地生根,限制了德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2.2 积极心理学知识储备的欠缺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高中班主任在日常教学与班级管理工作中,主要精力集中于学科知识传授和班级秩序维护,对积极心理学的系统学习机会相对较少。多数班主任对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如积极情绪、心理韧性、优势识别等缺乏深入了解,更难以掌握运用这些理论开展德育工作的技巧。在面对学生复杂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时,由于缺乏积极心理学的专业指导,班主任往往只能凭借经验进行处理,无法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分析问题根源,制定科学有效的德育策略。知识储备的不足,成为班主任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开展德育工作的一大障碍。
2.3 积极德育评价体系的不完善
传统德育评价体系以学生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遵守情况为主要依据,注重对结果的量化评价。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德育强调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和积极品质的发展,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然而,当前高中德育评价体系在这方面存在明显滞后。缺乏明确的积极德育评价指标,难以准确衡量学生在积极情绪、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
3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中班主任开展德育的实施策略
3.1 构建积极氛围,激活内在动力
积极心理学强调环境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深远影响。高中班主任开展德育,需着力营造充满积极情感的班级氛围。可通过精心布置教室环境,张贴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学生优秀作品,打造温馨且富有激励性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积极文化的熏陶。在班级活动中,设计以合作、分享为主题的团体项目,如户外拓展、主题辩论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互动中体验合作带来的快乐与成就感,增强班级凝聚力与归属感。同时,班主任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学生与班级事务,用自身的积极情绪感染学生。当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鼓励与支持,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看待问题,培养心理韧性。通过构建积极氛围,激活学生内在的积极动力,使其主动追求进步,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要我遵守”到“我自觉遵守”的转变,为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3.2 挖掘优势潜能,培育积极品质
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优势与潜能,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德育应聚焦于发现并培育这些闪光点。高中班主任要善于观察学生的日常表现,通过课堂互动、课外活动、谈心交流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技能以及性格特点。对于学习成绩不突出但具有艺术天赋的学生,可鼓励其参加艺术社团活动,为其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帮助其在艺术领域获得成就感,进而增强自信心与自我认同感。对于性格内向但善于思考的学生,可引导其参与班级管理中的策略规划工作,发挥其思维优势,培养责任感与领导力。在挖掘优势潜能的过程中,班主任要注重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与品质。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育,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与潜力,激发其积极向上的内在力量,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情感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使德育工作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
3.3 强化积极体验,巩固德育成效
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加深学生对道德规范的理解与认同,巩固德育成果。高中班主任可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积极的情感体验机会。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如社区关爱老人、环保公益行动等,让学生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与意义,体验到奉献带来的快乐与满足,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举办主题班会,围绕感恩、诚信、友善等主题,通过故事分享、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道德问题,激发内心的积极情感。在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反思与总结,将积极的情感体验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认知与行为准则。班主任要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积极表现,及时给予正面反馈与强化,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努力与进步得到认可。通过强化积极体验,使学生在情感上认同道德规范,在行为上自觉践行,实现德育工作从认知到行为的有效转化,切实巩固德育成效。
结束语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为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提供了新视角与方法。班主任需持续探索实践,将积极理念融入日常,激发学生内在积极力量,助力学生成长为积极向上、有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
参考文献
[1] 顾高玲 . 应用积极心理学做好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摭探 [J].成才之路 ,2021,(28):132-133.
[2] 李宏顺 . 浅谈积极心理学在高中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 [C]/AA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 .2021 年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 . 山东省聊城市莘县第二中学 ;,2021:452-453.
[3]丁孝磊.高中班主任积极心理学教育策略[J].吉林教育,2021,(13):91-92.
[4] 董杨 .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中班主任德育教育的新模式 [J].好家长 ,2021,(34):71-72.
[5] 胡文根 .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高中班主任德育教育新模式[J]. 华夏教师 ,2020,(08):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