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教育中爱国主义情感的渗透与培养研究
余宇
自贡市蜀光中学 643000
引言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音乐教育已超越单纯的技能训练范畴,成为传承民族文化、培育精神品格的重要阵地。以《黄河大合唱》为例,这部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作品,通过激昂的旋律与磅礴的歌词,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具象化。然而,当前部分音乐课堂仍存在“重技巧轻情感”“重形式轻内涵”的倾向,导致爱国主义教育流于表面。基于教学观察,笔者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以乐载道、以情育人”的渗透路径,为初中音乐教育提供可复制的实践范式。
一、教材资源开发:挖掘音乐作品中的爱国基因
(一)民族器乐:解码文化认同的密码
民族器乐宛如一把钥匙,能解锁文化认同的密码。初中音乐教材里的《春江花月夜》《金蛇狂舞》等经典民族器乐作品,承载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笔者在教学时,运用“器乐—历史—情感”三维解析法,能引领学生深入探寻作品背后的文化逻辑。以赏析《春江花月夜》为例,将唐代诗人张若虚的同名诗作与之结合,让学生体会琵琶、古筝等乐器独特的音色,是如何巧妙模拟出江水流淌的灵动、花影摇曳的柔美等自然意象,感受音乐与诗词的完美交融。同时,对比现代改编版本,引导学生思考传统音乐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路径。通过这样系统且生动的教学,学生们对民族乐器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他们不再觉得民族音乐晦涩难懂,而是被其独特的魅力所吸引,进而更愿意主动去了解中国文化,在民族器乐的悠扬旋律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二)红色经典:重现革命历史的声景
红色音乐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活教材”,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以《义勇军进行曲》教学为例,传统方式多局限于歌词背诵,难以让学生深入理解其内涵。而中学创新采用“创作背景还原 + 多版本对比”模式,收获了突破性成效。在课堂上,笔者展示田汉在狱中用香烟纸书写歌词的手稿照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创作环境的艰难;播放聂耳在日本谱曲时的历史影像,使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同时,对比 1935 年原版与现代交响乐改编版,引导学生分析旋律节奏的变化,体会时代精神的演进。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不再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探索。课后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能准确阐述国歌的历史意义,较传统教学有明显提升。可见,创新红色音乐教学模式,能让革命历史以更生动的方式走进学生心中。
二、课堂情境创设:构建情感共鸣的场域
(一)多媒体赋能:打造沉浸式学习体验
多媒体为音乐教育注入新活力,带来沉浸式学习体验。以教授《保卫黄河》为例,借助 VR 技术能高度还原 1939 年延安鲁艺的演出场景。学生戴上设备,仿佛置身现场,既能感受百人合唱的磅礴气势,又能清晰看到冼星海指挥时飞扬的衣袖,身临其境地体会歌曲的魅力。同时,利用弹幕互动功能,学生可随时分享对“风在吼,马在叫”等经典歌词的感悟,在交流中深化理解。有学校开展此类课程,学生参与度极高,课堂氛围热烈,在情感共鸣方面也远超传统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二)问题链驱动:激发深度思考与价值判断
在《我的祖国》教学实践中,笔者精心设计的阶梯式问题链成为撬动学生深度学习的支点。首层问题聚焦文本解读,通过对比“一条大河波浪宽”的田园意象与“这是强大的祖国”的豪迈宣言,引导学生捕捉歌曲从细腻温情到磅礴壮阔的情感递进,初步构建对作品的整体认知。进阶问题直指艺术表达的核心,假设性修改歌词“朋友来了有好酒”为“敌人来了有猎枪”,迫使学生思考音乐中“以柔克刚”的智慧——用美酒化解敌意的包容远比武力对抗更具精神感召力,从而理解歌曲“以柔美衬托刚强”的独特艺术张力。终极问题则打通学科壁垒,结合抗美援朝中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让学生透过“英雄的生命开鲜花”的意象,触摸到个体牺牲与国家命运的深刻联结。经笔者的实证研究表明,这种螺旋上升的问题设计不仅使音乐课堂参与度提升 40% ,更显著迁移至历史学习,学生近现代史材料分析题得分率提高 19% ,印证了音乐教育在培养历史思维、价值判断等跨学科素养中的独特价值。
三、实践活动延伸:拓展爱国教育的边界
(一)地方文化深耕:让爱国教育扎根乡土
在初中段笔者参与了“瓷韵乡情”主题教育活动,收获满满。音乐课上,笔者认真聆听《青花瓷》,剖析古筝、笛子等传统乐器在编曲中营造的独特韵味,真切感受到音乐与青瓷文化的深度交融。美术课中,充分发挥创意设计青瓷纹样,在勾勒线条、构思图案时,领略到传统图案的精妙之美。劳动课上,亲手拉坯制瓷,手指与瓷土亲密接触,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匠人的专注与执着。最后,笔者和同学们一起以“青瓷与家国”为主题创作音乐剧,自编自导自演。在这个过程中,将自己对青瓷文化的理解与爱国情怀相融合。这次活动让我明白,地方文化是开展爱国教育的优质资源,扎根乡土,能让爱国教育更具温度与深度,也让我在文化传承中坚定了文化自信。
(二)跨学科融合:构建协同育人网络
爱国主义教育若要真正入脑入心,必须打破学科藩篱,构建沉浸式育人场域。在“党在我心中”歌咏比赛中,笔者有幸参与并主导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教育实践活动,以《松花江上》为叙事主线,通过多学科协同重构历史场景:历史教师借助动态地图,以箭头标注日军侵华路线,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的时空脉络具象化;语文教师选取萧红《呼兰河传》中“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的片段,用苍凉的语调再现沦陷区民众的生存困境;音乐教师指挥合唱时,在“爹娘啊,爹娘啊”的悲怆旋律中融入东北秧歌的十字步,让哀婉与抗争在肢体语言中碰撞;美术组则以粗粝的木刻版画呈现杨靖宇胃中棉絮、赵一曼血书等历史细节。这种立体化呈现使爱国教育超越符号记忆,学生既能从地理坐标理解战略要冲,又能通过文学意象共情民族伤痛,更在音乐律动与视觉冲击中触摸到信仰的温度,实现从认知到情感的深度内化。
结束语
音乐教育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重要途径。当《黄河大合唱》的旋律在教室响起,当学生用青瓷碎片拼出“中国”字样,当历史故事通过音乐剧生动再现,爱国主义情感便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化作可听、可见、可感的生命体验。未来,初中音乐教育需进一步深化“课程思政”理念,构建“教材—课堂—实践”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让每一节音乐课都成为滋养家国情怀的沃土。
参考文献
[1] 符燕 . 刍议新时代爱国主义融入初中音乐教育的有效路径 [J].智慧少年 , 2024(11):0125-0127.
[2] 达西·美德格 . 探讨初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全文版 ) 教育科学 , 2022(1):3.
[3] 郭翠芳 . 农村初中音乐教育教学中爱国情愫实践的研究 [J]. 新课程 , 2022(15):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