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学科与科学融合的课程设计与实践

作者

王英明 杨喜萍

1 吉林省敦化市实验小学校  133700 2 吉林省敦化市大石头镇中心小学校  133702

一、引言

核心素养涵盖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多方面,要求教育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小学语文与科学看似不同领域,但有着内在联系。语文为科学学习提供语言表达、文字理解基础,科学则给予语文实践情境与思维拓展空间。二者融合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有助于构建全面知识体系,提升解决复杂问题能力,是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融合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强调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语文与科学融合创设真实情境,学生在旧经验基础上,于新情境中探索、协作。例如在“自然观察日记”课程中,学生运用语文描写手法记录植物形态,同时结合科学知识分析光合作用对生长的影响,在双重视角下构建对生命的立体认知。

(二)跨学科学习理论

打破学科界限,整合知识技能。小学阶段学生思维具象,两学科融合以主题串联,如”四季轮回”主题,融合语文诗词意象、写作训练与科学四季成因、物候变化探究,让学生在跨学科项目中形成整体思维。美国学者詹姆斯·比恩(James A. Beane)的“课程统整”理论指出,跨学科学习应围绕真实问题展开,这为本研究提供了方法论支撑。

三、课程设计原则

(一)目标导向性

以核心素养为目标,如在“动物生存智慧”课程中,设定三维目标:语文层面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描绘动物特征;科学层面需掌握动物适应性进化原理;情感层面培养生态保护意识。三维度目标相互支撑,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二)内容整合性

挖掘学科关联,采用“主题辐射式”整合策略。以“水的旅程”为例,横向关联语文课文《滴水穿石的启示》与科学课《水的三态变化》,纵向延伸至成语溯源(“泾渭分明”的流体力学)、诗歌创作(描绘水循环);同时引入工程教育元素,设计“雨水收集器”制作活动,实现多学科知识螺旋上升。

(三)过程实践性

构建“观察 - 探究 - 表达”闭环链条。如“校园植物身份证”项目,学生先观察记录植物形态(科学实践),再查阅资料撰写说明文(语文实践),最后制作双语标识牌。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崔允漷提出的“素养本位”教学理念,强调通过真实任务驱动知识转化为能力,在此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

四、课程设计实践策略

(一)主题式课程开发

选题规划:建立“双学科关键词矩阵”,如将语文的“观察”与科学的“实验”结合形成“微观世界探秘”,将“传统文化”与“工程技术”结合开发“古建筑中的力学”等课程,确保主题兼具学科深度与综合广度。

教学设计:采用“三阶递进”模式。以“星空下的诗篇”为例:第一阶段开展“夏季大三角”科学观测,绘制星图并记录方位;第二阶段学习李白《夜宿山寺》等诗词,分析古人观星视角;第三阶段组织“诗意星空”绘画创作,用科学语言注释诗句中的天文现象。三个阶段层层深入,实现知识融通。

(二)教学方法融合

情境教学法升级:创设“沉浸式学习场域”。在“地震防护”课程中,搭建模拟震区场景:语文任务包括撰写逃生路线说明、采访记录;科学任务涵盖检测建筑抗震结构、测试应急物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肇丰提出的”学习环境重构”理论,在此实践中得到验证,情境化学习使学生信息留存率提升 45‰ 。

项目式学习优化:实施“双导师制”协作。如“生态瓶制作”项目,语文教师指导观察日记写作,科学教师把控生物链平衡原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郭华指出,教师角色应向“学习设计师”转变,本项目中教师团队通过联合备课、交叉评课,形成“学科优势互补- 专业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多元评价体系

过程性评价:设计“学习档案袋”,包含实验记录单、文学创作稿、项目反思日志等。如“声音的奥秘”课程中,既评价学生对声波原理的理解,也关注其用象声词创作童话的能力,采用“科学概念图 + 文学思维导图”双向评价量表。

表现性评价:开发“学科融合任务单”。在“传统节日创新”项目中,设置三级指标:一级指标考查文化理解(如解析端午习俗演变),二级指标评估科学探究(如测试艾草挥发油抑菌效果),三级指标衡量创意表达(如设计现代版《九歌》表演剧)。这种多维度评价方式,使核心素养可视化。

五、实践案例与效果分析

案例一:垃圾分类的科学与人文

课程目标:科学层面掌握分类标准及环保价值,语文层面撰写倡议书、创编情景剧,思政层面培育公民责任感。

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科学课开展“垃圾成分分析”实验,使用光谱仪检测塑料降解周期。

第二阶段:语文课进行“垃圾独白”创意写作,赋予废弃物人格化特征。

第三阶段:跨学科制作“会说话的智能垃圾桶”,集成传感器技术与警示标语设计。

实施效果:学生形成的研究报告被纳入社区环保方案,原创话剧《地球的呼唤》获敦化市艺术节金奖。前后测数据显示,科学知识掌握度提升 26% ,环保行为践行率提高 38% 。

案例二:节气里的科学与诗意

课程架构:以二十四节气为脉络,每个节气设置“科学探究 + 文化体验”双模块。如春分日探究太阳高度角变化,同时学习《春江花月夜》经典节选;冬至日测量正午影长,同步开展“九九消寒图”创作。

特色创新:开发“移动学习地图”,学生通过 AR 技术扫描校园草木即可获取对应节气的物候数据与诗词解析。这种“实体空间 + 数字资源”的混合学习模式,使传统文化学习充满现代气息。

成效分析:跟踪调查显示, 78% 的学生能主动关注气象变化, 82% 的学生养成节气饮食习俗。更显著的是,学生在描述自然现象时,既能准确使用科学术语,又能恰当引用古典诗词,实现“理性思维”与“诗意表达”的有机统一。

六、结论与展望

通过两年的实践探索,证实学科融合能有效提升核心素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形成的跨学科能力,使其在PBL 项目评比、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中表现突出。但实践中仍需注意:教师跨学科素养培训机制有待完善,课程资源包需要系统化建设,评价工具的信效度需持续优化。未来可探索”STEAM+ 人文”融合新模式,开发更多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跨学科课程,为基础教育改革提供创新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