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幼小衔接视角下一年级新生语文学习适应性问题与对策研究

作者

杨彩萍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第二十一小学湖畔分校

引言

幼小衔接作为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阶段,对儿童未来学习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一年级新生进入小学后面临学习环境、等多方面转变,其中语文学习作为基础学科适应性问题尤为突出。新生往往因学习方式转变、课堂要求提高、学习内容增加而感到不适应,影响学习效果与心理健康。探究从幼小衔接视角出发,深入探究一年级新生语文学习适应性问题表现与成因,并提出激发学习兴趣等针对性对策,期望能够帮助新生顺利渡过幼小衔接期促进其语文学习能力全面发展。

一、一年级新生语文学习适应性问题表现与成因

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环境存在显著差异,许多一年级新生进入小学后难以适应语文学习新要求,课堂观察发现部分学生上课注意力保持时间短暂,常出现走神、东张西望现象无法专注倾听教师讲解或完成课堂任务,书写习惯不规范握笔姿势不正确,写字歪斜、大小不均且书写速度慢,常完成不了规定作业。朗读表现欠佳声音小或断断续续,语感不足,对文字符号认知模糊形近字辨别困难,常出现认读错误。课堂回答问题积极性不高,语言表达能力有限难以清晰表达自己想法,自主学习能力薄弱,过度依赖教师指导缺乏主动探索精神,情绪波动较大遇挫折易哭泣或放弃,心理承受能力弱。

探究这些适应性问题成因可以从多角度分析,学习环境转变方面幼儿园以游戏活动为主,小学则强调规范化学习新生难以适应环境巨变,课堂时长从幼儿园二十分钟增至小学四十分钟挑战注意力持久性,座位固定要求端坐限制活动空间,违背儿童天性。教学模式差异方面幼儿园重视直观形象教学,小学增加抽象理论知识认知跨度大,幼儿园强调兴趣引导,小学注重知识传授学习动力转变,幼儿园评价多元鼓励,小学评价相对严格心理压力增大。心理准备不足方面部分儿童入学前缺乏必要心理辅导对小学生活认知不足,自理能力欠缺难以适应更高自律要求,挫折承受能力弱面对困难易产生退缩心理。

二、激发学习兴趣,构建语文学习良好心态

激发兴趣作为语文学习启蒙阶段核心环节,需要教师创设生动情境调动多感官体验,使学习过程充满吸引力,幼小衔接期间学生思维特点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运用直观教具、情景表演等手段弱化学习难度感,增强课堂参与度。构建良好心态需从心理安全感建立入手,针对新生初入学校可能产生陌生感、紧张感教师应营造温馨包容氛围,采用鼓励性评价肯定每位学生进步,帮助建立自信心。教学活动设计应具备层次性,让不同基础学生均能获得成功体验,避免挫折感积累导致学习抵触情绪,语文教学还应注重综合性,将识字、阅读等内容有机融合,让学生在多元活动中感受语文魅力。与此同时教师应关注每位学生学习情绪变化,适时给予心理支持引导正确面对学习困难,培养积极态度。

以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天地人》教学为例,课文虽简短却蕴含丰富教学价值,教师应当巧妙设计激发兴趣环节。课堂伊始教师应当带领学生做认识新朋友游戏,每位学生轮流站起来介绍自己名字,然后教师引导发现人名中汉字组合特点自然过渡到你我他学习,接着请学生抬头看教室天花板低头看地面,再相互看看周围同学,引出天地人三字,使抽象文字符号与具体事物建立联系。识字教学环节教师应当运用多媒体展示这六个汉字变形过程,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现代汉字激发文字演变探究兴趣,组织比画认字活动,学生两人一组一人用手指在同伴背上写这六个字中任意一个,另一人猜测是哪个字,增加触觉体验强化记忆。朗读环节设计读字接龙游戏,全班围成圆圈每人读一个字并指定下一位同学继续,节奏逐渐加快调动课堂气氛。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优化教学方法,提升语文学习适应能力

优化教学方法须立足一年级学生认知特点,采取循序渐进策略化解幼小衔接过程中学习方式变化带来困扰,针对新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抽象思维能力有限等特征,教学设计应强调情境创设,将抽象语文知识融入具体可感情境,降低认知障碍。学习活动安排需兼顾趣味性与有效性,通过多元互动形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意识避免单向灌输,识字教学中应注重字形特点分析,引导学生掌握观察比较方法培养自主识字能力,阅读教学应从浅显入手,关注朗读节奏感培养逐步提升理解能力;,写字指导则需强调正确姿势与笔顺规则建立良好书写习惯。针对班级学生基础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尤为重要,设计梯度任务满足不同水平学生需求,使每位学生都能获得适度挑战与成功体验。

以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七课《静夜思》教学为例,教师应当创新设计教学环节提升学生适应能力,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应当布置简单预习任务,让学生观察月亮变化记录感受,建立生活体验与课文联系。课堂导入环节播放月夜背景音乐营造静谧氛围,然后展示明月图片引导学生描述所见所感,自然过渡到李白思乡情感,初读环节教师应当先范读展示诗歌韵律美,然后带领学生尝试不同朗读方式:轻声读、齐声读等,感受诗歌节奏克服一年级学生朗读古诗节奏把握困难。理解环节避免直接讲解,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感悟诗意:闭上眼睛想象“床前明月光”场景,用肢体动作表现“疑是地上霜”困惑,双手作举状表现“举头望明月”动作,低头作思考状表现“低头思故乡”情感,通过形象记忆法加深理解记忆。识字教学中将床、光等形近字放在一起比较,找出结构特点培养识字策略。

结论

幼小衔接阶段一年级新生语文学习适应性问题具有普遍性与复杂性,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协同关注。探究通过分析一年级新生语文学习适应性问题表现与成因,提出激发学习兴趣、构建良好心态等针对性策略,期望能够帮助新生顺利度过幼小衔接关键期。实践表明当教师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创设积极学习环境,采用科学教学方法关注个体差异需求时,能有效缓解新生语文学习适应困难,促进其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与态度为未来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展 , 刘纯 . 幼小衔接视角下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J]. 课堂内外(初中版), 2024(24):10-13.

[2]张苏."幼小衔接"背景下一年级新生学习适应性的行动研究[J].智慧少年 , 2024(6):0054-0056.

[3] 李小琴 . 幼小衔接视角下小学新生学习适应的问题和对策 [J].商情 , 2021(52):0110-0112.

本文系宁夏回族自治区全区幼小衔接专项课题《幼小衔接视角下一年级新生语文学习适应性问题与对策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NXJKG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