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探讨

作者

曹媛炜

湖北民族大学 湖北恩施 445000

一、企业加强财务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作为自主经营主体,财务风险直接关乎生存发展,加强财务风险管理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应对市场环境变化的必然要求。全球经济一体化下,市场竞争加剧,利率、汇率、原材料价格等因素波动频繁,直接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如原材料涨价压缩利润、汇率波动导致汇兑损失,缺乏有效风险管理的企业易陷入财务困境。

(二)是保障资金安全与稳定运行的关键。资金是企业 “血液”,但是资金运作中存在应收账款占用、融资短缺等风险。通过财务风险管理,可以全面监控资金流动、规划资金使用,及时防范风险,为企业运营提供资金保障。

(三)是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企业核心竞争力不仅在于产品与技术,还在于财务管理水平。有效的风险管理能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财务成本、提高资金效率,增强盈利能力与抗风险能力,同时也能够提升利益相关方信心,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二、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财务风险管理未能融入长期发展战略

多数企业将财务风险管理视为日常工作,与长期战略脱节。制定战略时侧重市场拓展、产品研发,忽视财务风险对战略的影响,如盲目扩张未评估财务承受力,导致资金链紧张;风险决策仅关注短期指标,忽视长期财务稳定,无法为战略目标提供支撑。

(二)财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淡薄

财务人员是风险管理的直接执行者,但其风险意识薄弱问题突出:部分人员认为风险管理是管理层职责,日常工作中缺乏主动识别风险的意识,如核算不规范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对市场变化敏感性不足,无法评估利率、汇率波动的影响;企业缺乏风险培训,进一步降低人员专业能力与风险防范水平。

(三)财务监督审查机制不完善

财务监督审查是风险管理的重要保障,当前机制存在明显缺陷: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权威性不足,多隶属于其他部门,审计结果难被重视,且审计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无法有效识别风险点;监督范围局限于会计核算合规性,对资金运作、投资融资等关键环节监督不足;监督手段落后,仍依赖手工审计,效率低、难适应企业发展需求。

(四)成本预算管理不健全

成本预算管理存在三大问题:编制不科学,缺乏市场调研与数据分析,依赖历史经验估算,导致预算与实际偏差大,如生产预算未考虑原材料价格波动;执行监督缺失,无健全的跟踪机制,无法及时发现并纠正预算执行问题,易出现成本失控;考核机制不完善,评价标准不客观,考核结果与奖惩脱节,难以调动员工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

三、企业加强财务风险管理的策略(一)推动风险管理与发展战略融合

从战略层面统筹财务风险管理:制定战略时纳入财务风险目标,决策前组织专业人员评估潜在风险、制定应对预案,如扩张前评估财务能力与融资风险;建立风险管理与战略实施的联动机制,定期监测风险、调整策略,搭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加强部门协作,财务部门与市场、生产等部门配合,提供专业风险建议,确保风险管理与业务协调发展。

(二)增强财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

通过三方面强化人员意识:加强培训教育,定期组织风险管理课程、研讨会,邀请专家授课,结合案例教学,提升人员专业素质与风险识别能力;建立风险责任制度,明确人员职责,将责任落实到人,对表现突出者奖励、失误者问责,调动参与积极性;营造风险管理文化,通过宣传栏、内部刊物等宣传风险理念,让 “风险无处不在” 的意识深入人心。

(三)完善财务监督审查机制

从三方面完善监督机制:提升内部审计独立性与权威性,设立独立审计机构,选拔专业人员充实队伍,定期审计财务状况并提供风险预警;扩大监督范围,将监督延伸至资金运作、投资融资、成本控制等关键环节,防范各环节风险;创新监督手段,利用信息技术搭建财务信息系统,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分析财务数据,同时引入外部审计,形成内外结合的监督体系。

(四)完善成本预算管理体系

健全预算管理体系需做到:科学编制预算,充分调研市场、分析数据,考虑原材料价格、生产工艺等影响因素,采用零基预算、滚动预算等方法,结合部门意见确保预算贴合实际;加强执行监督,建立预算跟踪机制,定期召开分析会议,及时纠正执行偏差,严格控制成本支出;完善考核机制,制定客观的考核指标,将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定期评估并优化预算体系,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

四、结论

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对企业生存发展至关重要。当前企业存在风险管理与战略脱节、人员意识薄弱、监督机制不完善、预算管理不健全等问题,需通过推动战略融合、增强人员意识、完善监督机制、健全预算体系等措施,提升风险管理水平,防范财务风险。同时,随着数字化转型加速,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还需与数字化工具深度结合,比如借助财务共享中心、智能风控系统等技术,实现风险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与预警,进一步提升风险管理的精准度与效率。此外,宏观政策环境的变化,如税收政策调整、金融监管收紧等,也会对企业财务风险产生新的影响,这要求企业在风险管理中加入政策研判环节,动态调整风险应对策略,避免政策变动引发的额外财务压力。

不同规模的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上应采取差异化思路:大型企业可搭建专业化的风险管理团队,构建多维度风险防控体系;中小企业则可聚焦核心风险点,优先解决资金流动性、成本控制等关键问题,通过外部专业机构合作弥补自身资源不足。企业需持续将财务风险管理嵌入经营全流程,以动态、系统的思维应对风险,方能在市场竞争中稳步前行,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