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育人的高中数学课程思政实践研究
韦礼忠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东兰县东兰县高级中学 547400
引言
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已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高中数学课程兼具科学性与思想性,其逻辑体系蕴含辩证思维方法,知识发展历程承载文化传承价值,应用场景彰显时代精神内涵。东兰高中在推进学科育人过程中,积极挖掘数学课程的思政元素,尝试通过情境创设、案例重构等方式实现价值渗透。
一、东兰高中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入的表层化
部分教师对数学课程中思政资源的开发停留在符号化、标签化层面。在数列教学中简单将天坛石板数量作为等差数列案例,未能深入阐释古代建筑技艺中的数学智慧与文化内涵;在概率统计章节,仅机械替换高铁正点率等时事素材,缺乏对国家科技发展成就背后奋斗精神的解读。这种表层化融入导致思政教育与数学知识体系脱节,学生难以在认知层面建立数学思维与价值观念的深层关联。教学过程中思政切入点的随机性较强,未形成贯穿教学目标设定、内容组织、评价反馈的系统化设计框架。
(二)教学评价机制的不完善
现有评价体系过度聚焦知识掌握程度的量化考核,忽视对学生科学态度、文化认同等素养发展的质性评估。课堂观察显示,教师对学生解题过程的规范性关注度远高于思维过程中的批判性、创新性表现。例如在函数模型构建任务中,评分标准仅考量模型精度与计算效率,未将学生分析社会问题的深度、团队协作意识纳入评价维度。这种单一评价导向削弱了课程思政的实施成效,难以通过教学反馈持续优化育人路径。学校层面缺乏对教师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有效监测工具,导致教学改进缺乏数据支撑。
二、东兰高中数学课程思政实践的优化对策
(一)构建多层次思政情境体系
立足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结,设计个人 - 国家 - 文化三层浸润式情境。在函数教学模块,以中国高铁里程增长曲线为背景,引导学生通过 2010-2025 年数据建立预测模型,在拟合曲线中理解中国速度蕴含的科技创新力量;在统计章节,结合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变化分析生活质量提升,关联脱贫攻坚的时代命题;在解析几何部分,融入赵州桥拱形曲线设计原理,诠释古代工匠的数学智慧。此类情境需贯穿课前导入、课中探究、课后拓展全流程,使家国情怀与文化自信的培养根植于数学建模过程。例如在数列单元,通过北斗卫星组网数量与时间序列的对应关系,让学生从数列规律中感悟航天精神,实现情境驱动下知识学习与价值认同的同频共振。
(二)深化教学过程的全环节渗透
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知识生成、问题解决与总结反思环节。在概念形成阶段,通过数学史话揭示思维方法:以《九章算术》开方术类比现代极限思想,引导学生体会量变到质变的辩证规律;在问题探究环节,采用问题链引导法串联价值观要点。例如解析直线与双曲线位置关系时,设计阶梯式问题:从几何直观到代数验证,再到分类讨论中的临界点分析,在思维进阶中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课堂升华阶段,结合曲线特性引申人生哲理——以抛物线触底回升隐喻逆境中的韧性,以双曲线渐近永续诠释终身学习理念。通过教学环节的精细化设计,使思政教育如盐在水,自然浸润数学认知体系。
(三)建立跨学科协同育人机制
突破学科壁垒,构建数学与文史、科技等领域的融合课堂。在概率统计单元,联合政治学科开展数据中的中国变迁主题教学:选取改革开放以来 GDP 增长、研发投入占比等指标,引导学生在计算方差、趋势线时理解高质量发展内涵;在算法初步章节,融合信息技术课编写圆周率计算程序,对比祖冲之割圆术与计算机迭代法的思想共性,凸显古今数学家的创新精神;在项目式学习中设计社区人口结构建模任务,要求学生运用统计知识提出养老保障优化方案,培育社会责任意识。此类协同需依托教研组共建资源库,开发融合思政元素的跨学科案例集,形成育人合力。
(四)提升教师的思政转化能力
强化教师对数学本质与育人价值的双向把握。开展专业发展专项活动:组织《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等典籍研读,深化教师对传统文化中数学思想的理解;开设时政中的数学工作坊,训练教师将航天成就、生态保护等议题转化为教学案例的设计能力。例如针对正态分布教学,教师需掌握如何将高考分数分布数据与持续积累终抵卓越的奋斗哲学相关联;在导数应用中结合高铁制动距离计算阐释精准把控临界点的工程精神。同时建立课程思政反思日志制度,通过教学叙事持续优化思政元素的渗透策略,推动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向文化引领者转型。
(五)重构多元动态的评价体系
建立涵盖知识、能力、素养的三维评价框架。在过程性评价中增加思政观测点:记录学生小组建模时展现的协作意识,分析解题反思中体现的批判思维;在表现性任务中设置文化认同指标,如杨辉三角探究报告中对中国数学史价值的论述深度;在终结性评价中引入真实情境项目,设计乡村振兴数据预测分析等任务,评估学生运用数学服务社会的责任感。评价实施需借力信息技术:利用学习平台采集学生课堂互动的频次与质量,通过语义分析追踪学习反思中价值观的表达演变,形成可视化成长图谱,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结束语
总之,高中数学课程思政的本质,是通过数学语言传递人类理性精神与文化价值。东兰高中的实践表明,只有当思政元素与数学知识形成深度互嵌,才能真正实现从知识传授到价值引领的转化。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索思政成效的科学评估机制,开发普适性与差异性兼顾的教学资源库,并加强教师思政转化能力的专业支持。在深化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数学教育应当承载起传播科学精神、厚植文化自信、塑造时代新人的使命,使学科育人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乐 . 课程思政融入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J]. 中学数学 ,2024,(19):4-6.
[2] 王洛阳 . 高中数学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与教学实施 [J]. 数学通讯 ,2024,(18):4-7.
[3] 叶国章 , 詹小杰 . 数智时代基于课程思政的高中数学教学 [J].教书育人 ,2024,(22):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