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探析
刘箐贤
鹿邑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 477200
引言
医药管理是连接医疗服务与公共健康的重要纽带,是保障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合理使用和公平可及的关键环节,做好医药管理工作,才能有效促使医药服务质量提升。但当前医药管理工作依然存在不少短板,部分地区医药监管体制尚不健全,药品采购和使用仍存在不透明、不规范的问题,面对复杂的医药市场环境和多元的社会诉求,必须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应用和人员培训等手段持续提升医药管理水平。
1 医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体制不健全
当前医药管理体制的制度设计与实际运作仍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虽然近年国家推进“放管服”改革,尝试整合医药监管体系,但从整体上看,医药管理体系仍呈现出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局面。药品的生产、流通、使用涉及国家药监局、卫生健康部门、医保局、发改委等多个监管主体,各部门之间政策制定、信息共享和执法执行上都缺少有效的协调机制,容易造成管理空白和监管重复的问题。
此外,部分地方政府落实国家医药管理政策时存在“上热中冷下冷”的现象,地方执法队伍力量薄弱、专业能力不足、监管手段落后,部分基层医疗机构药品管理混乱、用药不规范,容易影响医药政策的执行效果。此外,目前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绩效评价体系,无法客观衡量医药管理部门的工作成效,存在一些政策落实重形式、轻实效,甚至“走过场”式监管的情况[1]。
1.2 药品流通监管存在漏洞
药品流通环节监管主体多、链条长,药品从生产企业到医疗机构或零售药店的过程与药监、商务、卫生、医保等多个职能部门联系,目前各部门之间缺乏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难以及时掌握药品流向、库存变动和异常行为。一旦药品出现问题,追溯药品来源和去向难度大,极易让假冒伪劣药品进入市场,损害患者利益。
其次,部分药品批发企业存在“挂靠走票”等违规行为,一些流通企业未建立完善的冷链运输、质量追溯和台账管理制度,药品储运时易出现质量变异,安全隐患极大。
1.3 医疗机构药品使用不规范
部分医生开具处方时存在“经验主义”倾向,很多都未严格依据诊疗指南或患者个体差异合理用药,如基层医疗机构抗生素滥用问题较为严重,部分医生为追求“立竿见影”的疗效或迎合患者心理频繁使用广谱抗生素,会使细菌耐药性上升,严重影响公共卫生安全[2]。
其次,虽然国家早已明令禁止药品加成,推动分离药品收入与医生收入挂钩,但现实中仍存在变相获利行为,一些医疗机构与药品供应商之间存在利益链条,需要通过指定采购渠道、虚高开票价格、过度用药等方式获取非法收入,严重扰乱了医药市场秩序,损害了患者的知情权和用药安全。
2 医药管理中问题的应对策略
2.1 完善医药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1)推动系统化立法及法规修订,国家层面主导定期修订《药品管理法》《疫苗管理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核心法律,及时吸纳新技术、新模式、新风险。当前尚未覆盖的领域如药品电子追溯、互联网医疗用药、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等尽快出台专项立法或管理规范,补齐法律空白。
(2)优化法规衔接模式。国家层面应构建统一的法规体系平台,整合药监、卫健、医保、市场监管等部门政策,避免部门间法规冲突或重复授权,确保管理职责界限清晰、执行路径明确。
(3)强化法规执行的制度保障。完善执法标准和程序规范,统一检查流程、处罚尺度和问责机制,减少地方随意执法现象;持续推动执法信息公开化,利用信息系统记录执法行为,实现药品监管全过程留痕、可查、可追溯。
(4)加强普法宣传与从业人员法治教育。法律体系要发挥作用,离不开人的执行。应将医药法律法规纳入医药院校课程体系与执业培训内容,依靠定期培训提高医务人员、药企员工的法律意识。
2.2 加强药品流通及使用环节监管
(1)建立药品全生命周期追溯系统。推动药品追溯信息平台全国联网,做到药品生产、流通到使用全过程信息可查、来源可控、去向可追。监管部门实行企业追溯数据上传制度,定期抽查追溯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2)强化药品流通企业规范管理。重点监管具有不良记录的企业,鼓励医疗机构完善内部药品采购、验收、储存、发放、退药等各环节管理流程,做到药品账物相符、使用合规。药品采购严格执行“两票制”和集中采购政策,防止层层加价和利益输送。
(3)推动临床合理用药管理制度化。医疗机构建立完善的药事管理委员会,制定临床用药指南和药品目录动态管理机制。通过电子处方系统与临床路径管理限制抗生素、麻醉药品等特殊药品的滥用行为。药师主动参与处方审核与用药指导,实现从“药品管理”向“药学服务”转变,提高用药科学性与患者依从性 [3]。
(4)完善监管技术手段。政府应加大药品监管系统信息化投入,推广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在药品流通监控、处方审查和风险预警中的应用。
2.3 提升从业人员管理培训水平
(1)建立医药从业人员准入与动态管理机制。政府应出台统一的从业资格标准,强化药师、医师、药品质量检验人员等关键岗位职业准入管理措施,实行职业分类分级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与任职条件,并将从业人员信息纳入全国统一的监管平台,实现执业信息、诚信记录、培训情况、执业年限等全流程动态监管。
(2)健全在职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制度。医药相关监管部门要联合行业协会、高等院校、医院建立持续培训体系,定期组织专业知识更新培训、案例研讨、法律法规讲解和技能实操演练。培训内容与新技术、新政策、新法规同步更新,尤其要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药品流通企业从业者的覆盖率。
(3)推动医药高校人才培养改革。高等院校结合医药行业发展需要,优化药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等专业课程,融合实践教学和跨学科教育内容。
(4)构建多方联动的人才支持体系。鼓励医疗机构与高校、培训机构共建“培训基地”或“继续教育中心”,共同培育医药领域的新人才,为医药行业发展提供支持,并推动资源共享。
结论:
总而言之,医药管理工作是保障医疗药品领域安全的基础,做好医药管理工作,及时发现医药管期间潜在的问题情况,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可以有效控制医疗卫生领域存在的风险情况,及时调整工作方法,合理配置医药资源,从而让医药领域更健康、更可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柳 . 基于可持续运营的医药行业成本控制策略研究 [J]. 市场周刊 ,2024,37(08):29-32+75.
[2] 朱依曦. 新文科背景下医药管理类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体系重构[J].大学 ,2023,(32):67-70.
[3] 王君 . 试论医药公司内部控制管理中的典型问题及应对策略 [J]. 老字号品牌营销 ,2023,(13):145-147.
作者简介:
刘箐贤(1985.03.12——),男,汉族,籍贯:,职称:助理工程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医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