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科学领域视角下与学生沟通艺术的实践探索

作者

郭树艳 程晖

吉林省敦化市实验小学校  133700

一、引言:小学科学沟通的价值与挑战

科学沟通的特殊性在于其双重属性:既要传递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又要适配儿童认知的主观性。建构主义理论指出,科学知识的建构需通过新旧经验的互动,这要求教师在沟通中扮演 " 认知脚手架" 的角色,将 " 观察 — 假设— 验证" 的科学探究逻辑转化为适合儿童的互动语言。维果茨基 " 最近发展区 " 理论进一步表明,有效的科学沟通应精准定位学生现有能力与潜在发展水平的差距,通过问题引导实现思维进阶。

二、小学科学课堂师生沟通的特性分析

(一)科学语言的双重转化需求

科学概念具有严谨的术语体系,但小学生的认知依赖具体形象。教师需完成 " 学术语言→生活语言→科学语言 " 的双重转化,这种转化符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 " 具体运算阶段" 的思维特点,可使概念理解正确率提升。

(二)探究式互动的逻辑闭环

科学沟通不同于传统讲授,需形成 " 现象感知 — 问题生成 — 思维建构" 的逻辑闭环。这种互动模式将科学探究的基本流程转化为沟通链条,契合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的核心要求。

(三)非语言沟通的科学表征功能

科学课堂中的实验演示、工具操作等非语言元素具有独特的沟通价值。研究表明,科学教师的非语言沟通能力与学生的实验操作规范度呈显著正相关。

三、科学课堂师生沟通的常见问题与归因

(一)认知层面:抽象术语的直接移植

部分教师忽视儿童认知特点,将中学科学概念直接引入小学课堂。如讲解" 生态系统 " 时,直接使用 " 生产者 "" 消费者 " 等术语,而未通过 " 校园花坛中的动植物关系 " 等具体场景搭建认知桥梁,导致学生无法建立概念关联。这种" 去情境化 " 沟通违背了奥苏贝尔" 先行组织者 " 理论,使新知识缺乏固着点。

(二)互动层面:提问设计的思维局限

科学课堂中常见 " 封闭式提问泛滥 " 现象,如 " 铁钉是不是沉下去了?"" 对不对? " 等问题,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拓展。有效的科学提问应指向 " 假设 — 验证 " 的思维过程,如 " 铁钉在水中下沉,木块却浮着,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当前提问设计的不足,导致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参与度很低,失去问题的作用。

(三)反馈层面:评价功能的单一化

传统课堂反馈多聚焦答案正确性,如 " 回答正确"" 不对 " 等简单评价占比太高,缺乏对思维过程的深度关注。在 " 种子发芽 " 实验中,学生提出 "黑暗中种子是否长得更快 " 的假设时,教师若仅以 " 可能吧 " 回应,会错失引导" 变量控制 " 思维的契机。这种反馈方式难以落实科学教育中" 重证据、重逻辑 " 的核心要求。

四、科学沟通艺术的优化策略与实践路径

(一)生活化语言的科学转化策略

教师需建立 " 科学概念 — 生活经验" 的联想网络,采用 " 类比 — 建模 — 迁移" 的转化路径。如讲解 " 电路通路" 时:

类比引入:" 电流就像水流,开关就像水龙头,关闭开关就像关掉水龙头" ;

模型建构:用电路图简笔画展示 " 电流从电池正极出发,经过灯泡回到负极 " ;

迁移应用:" 家里的电视机是如何通过遥控器打开的?"

(二)探究式提问的三维设计框架

基于科学探究的逻辑维度,构建 " 事实 — 关联 — 系统" 的提问体系:

事实维度:" 你观察到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后产生了什么现象? "(聚焦实证观察);

关联维度:" 为什么铜片在盐酸中没有气泡,铁钉却有?"(引导因果推理);

系统维度:" 如何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这类现象?"(促进知识建构)。

(三)实验互动中的沟通模型创新

将实验操作转化为 " 观察 — 提问 — 验证" 的互动链条,如 " 沉与浮" 实验中:

操作前沟通:" 铁钉和木块同时放入水中,猜猜会发生什么?为什么?"(激发预测);

操作中沟通:" 你发现了什么意外现象?可能是什么原因?"(捕捉生成);

操作后沟通:" 如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浮沉状态会变化吗?"(拓展探究)。

(四)发展性反馈的科学评价范式

构建 " 现象描述 — 逻辑追问 — 方案共建" 的反馈结构,如学生测量水温操作不规范时:方案共建:" 我们一起试试 ' 温度计悬空测量 ' 的方法?

五、实践成效与研究展望

(一)教学实践的量化成效

某小学三年级实验班采用上述策略一学期后,获得以下数据:课堂有效科学提问次数从 8.7 次 ,课提升至 15.3 次 ,课学生主动分享探究发现的频次增加 270% ;实验失误后主动调整方案的比例从 31% 升至 76% ;家长反馈 "孩子用科学原理解释生活现象" 的比例达 63% 。

(二)现存挑战与未来方向

当前实践仍面临三大挑战:其一大班额教学中个性化沟通覆盖率不足。其二科学沟通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有待深化、部分家长对 " 沟通式探究 " 的认同度有限。其三,探索 AI 技术支持的沟通分析系统,通过语音识别与行为分析实现课堂互动数据的实时诊断,为精准化沟通提供技术支撑。科学沟通的终极目标,是让儿童在每一次互动中感受科学思维的魅力,使沟通成为点燃科学探究热情的火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皮亚杰。儿童的科学概念 [M]. 傅统先译。商务印书馆,1985.

[3] 维果茨基。思维与语言 [M]. 李维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