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对策研究

作者

代华

宜昌市第二十八中学 湖北 宜昌 443003

“合作学习”是指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小组,通过小组内成员分工协作、交流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模式。当前初中数学教学需关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将合作学习融入教学,有效打破了传统“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单向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培养学生在团队互动中提升沟通表达,责任担当等综合素养,对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效果、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提升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中一般是数学教师全权讲解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因此也缺乏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时,学会倾听、商量、分工合作,逐步学会合作。合作学习中,学生需要了解自身的学习任务,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还要听取组内其他成员的意见,这样学生就会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合作的重要,为以后走入社会,与他人合作完成集体工作打下基础[1]。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初中数学中的一些知识难度相对较大,从而导致一些学生由于畏难情绪而缺乏学习主动性。合作学习通过设置小组合作探究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在交流、讨论中主动参与、善于分析问题,逐步学会解决问题。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这样突破了学习难点,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了解,而且能在反复尝试解决的环节中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2]。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的实践对策

(一)组建异质学习小组,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异质小组的组建是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基础。教师在合作学习小组的组成上要根据学生的数学成绩、学习能力、性格等合理搭配,使每个学习小组内各成员的能力形成互补。在小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在小组内分析数学问题、梳理解题思路,既可增强学生合作能力,又可在相互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共同提高数学学习水平,增强逻辑思维能力。

以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的大小比较》为例,教师先按“优中差”结对的原则,将学生五人一组异质分组。然后提出探究任务:“生活中化肥用量,如每亩施 5 公斤记 +5 ,多施 2 公斤记 +2 ,少施 1 公斤记 -1;生猪重量,如标准重 100 公斤,超 3 公斤记 +3 ,差 2公斤记 -2;大棚温度,如适宜温度 25°C ,高 3C 记 +3 ,低 5% 记 -5,这些都是有理数,探究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总结正数、负数与 0 的大小关系以及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的规律”。在每个学习小组中,一位学生收集家里化肥用量、生猪重量等实例,另外两位分析、猜测规律,一位学生记录组内成果,另一位用课本例题检查规律正确性。能力强的学生帮组员理解“少施肥记为负”,能力较弱的学生在讨论“-2 公斤和 -5C 哪个离标准值更远”中领悟规律,组内相互补充完善。教师让各小组展示结果,结合当地种养殖情况点评。这一过程既提升合作探究能力,又让逻辑思维在生活化探究中得到锻炼。

(二)设计任务驱动合作,增强运算能力

任务驱动能为合作学习提供目标,教师应设计出层次分明的合作任务,使各组内学生按能力差异承担不同任务,在完成任务中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进行运算,既可以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在反复运算中,提高运算的准确度和熟练度,增强运算能力。

以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为例,教师设计任务:“村蔬菜合作社周一至周五收购白菜的重量为 240 公斤、210 公斤、250 公斤、220 公斤、230 公斤;周末农户采摘量增加,收购量是工作日平均收购量的 1.2 倍;每公斤白菜原价 3.8 元,周末为鼓励农户多交售打 9 折,每公斤白菜的运输成本是 1.2 元”。每组成员共同完成任务,分工计算工作日平均收购量、周末收购量、不同时段白菜单价、不同时段收购营业额、每公斤利润及总利润,最后全体组员核对结果。合作中,学生用除法求平均收购量、乘法算营业额,出现错误时组内相互检查纠正。通过该任务,学生既用数学知识解决了合作社收购问题,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又在运算中增强运算能力,还加深了对家乡农业生产的了解。

(三)搭建成果展示平台,提升反思能力

成果展示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合作学习小组要展示本组的探究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要认真观看、倾听,并对展示组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每个小组在展示过程中要说明本组的解题思路、合作过程及结果,学生既可以锻炼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在倾听其他小组的探究成果、他人点评的过程中,发现自身不足,增强反思意识。

以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五章《等腰三角形》为例,教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研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后,建立成果展示平台。各小组选出代表,并结合本组绘制的等腰三角形图形,分享本组的研究过程:“用折叠等腰三角形纸片,发现两底角相等;用边(角)的度数测量,验证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利用全等三角形判定,推导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在其它小组成员对本组提出疑问,如“用严谨的推理证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后,该组需要进行解答。教师对各组完成的结果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其它小组提出的观点及教师的点评中,思考本组探究过程的不足,以此提升学生的反思能力。

结语

合作学习是一种高效学习方式,教师运用合作学习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文章提出的构成异质小组、设计任务导向、设置展示机会等对策与教材内容结合紧密,便于实践操作。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合作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未来还需研究探索合作学习与初中数学不同知识点的适合度,以不断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

参考文献

[1] 周剑锋 . 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25,(03):86-89.

[2] 赵刚 . 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J]. 文理导航 ( 中旬 ),2024,(12):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