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郭晓杰
依安县教师进修学校161500
一、声势律动的内涵与教学价值
声势律动以人体为载体,拍手、拍腿、跺脚、捻指等动作发出声音,引导学生直观感受音乐的节奏、旋律、情感,其根本目的是实现“身心和谐”的教学目标。该方法源自奥尔夫教学法中“原始音乐”的概念,认为音乐不是独立的听觉艺术,而是一种包含身体参与和情感表达的综合艺术。
在初中音乐教育领域,声势律动有着明显的教学价值,它冲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就初中生而言,他们注意力容易分散,如果只是靠理论讲解或者曲目解析,很难长久地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致,经由设计互动性较强的律动活动,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积极的实践者,促使教学手段得以更新和发展。
二、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一)基础声势训练:构建音乐感知框架
基础声势动作教学要遵照循序渐进原则,按照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慢慢加深,拍手环节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掌心相对,手指交叉等,让学生体会不同拍击形状的音色差别,和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声·音·乐》单元“音乐源自振动”主题相连,仔细剖析声音产生的原因及属性特征;跺脚训练围绕脚掌接触地面展开,慢慢扩充到脚跟,前脚掌等不同的着地点,目的在于加强节奏里的强弱对比感觉,九年级上册《光辉的历程》板块演唱《游击队歌》的时候,用跺脚突出坚定有力的节拍律动感,从而提高学生对军事题材音乐风格的领悟水平;拍腿练习可加入双声部互动形式,经由双手轮流拍打营造出节奏层次感,给八年级下册《和声的力量》单元“原位和弦”内容的学习形成根基;捻指因为细微音量和高频特点,比较合适做细致音效的表达手段,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彩云追月》赏析课上,利用捻指模仿轻盈跳跃的旋律线,充实听觉感受并加深音乐表现力。
(二)声势与音乐元素的融合:深化作品理解
把声势律动同音乐教材里的经典作品融合起来,可以明显加深学生对艺术内涵的认识,在“旋律与声势匹配”这个环节,针对抒情性的旋律,可以用柔和的手臂摆动或者缓慢转身之类的肢体语言去诠释,人在教版九年级下册《花之圆舞曲》的教学过程中,利用手臂弧线描绘旋律线条的走向趋向,而那些节奏快速的作品就要借助拍手,跺脚之类有力的动作表现出来,像在八年级上册《保卫黄河》的学习当中,经由跺脚动作加强歌曲的情感渲染力度,在“多声部声势协作”这一板块,可以依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复调的智慧》,引领学生分成小组表演主旋律和伴奏节奏,进而体会到复调音乐里各个声部彼此发展互动的规律,进而改进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水平。
(三)创意声势活动:激发音乐创造力潜能
在完成基本技能训练之后,要着重引导学生参加带有创新性质的实践活动,从而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学习乐谱,记录音乐生活》这个模块里,可以创建学习小组,用已学过的声势动作来编排简单的节奏模式,再把这些节奏模式变成简易乐谱,做到从直观感受过渡到符号表达的过程;而到了九年级下册《放飞梦想》这个单元时,可以安排“自由创意律动”这个环节,教师要引领学生按照《隐形的翅膀》等作品所蕴含的情感特点去设计肢体语言,比如举臂表示“飞翔”,然后依靠动态表现,把对音乐的独特认识展现出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艺术想象能力。
三、声势律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与改进对策
(一)现存问题
教材支撑不足:人教版现行初中音乐教材当中,有关声势律动的教学内容比较薄弱,主要采用理论阐释和经典作品赏析的方式呈现,面对这样的状况,教师要自行规划相关教学方案,这既加大了课程前期筹备的复杂度,又使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变得更为困难。
教学方法单一:部分教师把声势律动教学单纯当作“机械动作模仿”,没注意到分层指导和创新拓展这些关键要素,造成学生的学习热情随着课程的推进慢慢下降,很难做到深入的音乐体会。
教学环境限制:部分学校教室空间狭小、音响设备不足影响集体声势律动活动教学效果。
(二)改进对策
优化教材衔接:教师要深入分析教材内容,探究声势律动与课程单元结合的方式,以此充实课堂教学活动,优化教学成果。
创新教学形式:本研究提倡情境构建与层次递进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多媒体技术打造一种沉浸式的体验环境,在面对学生的不同状况的时候将其划分成基础组及提升组,基础组主要是注重模仿基本动作进行练习,而提升组的重点则放在创新节奏感上。“声势节奏接力赛”之类的活动也可开展起来,这样做的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过程当中的互动水平及其趣味性质。
完善教学保障:教育机构要加大专项经费投入,教室空间布局设计应加以改善,基础音响设施也需配备,教师可利用校园多功能区域(操场,音乐教室等),灵活安排实践活动,如此一来,声势律动教学活动就能高效开展。
总结:声势律动属于音乐教学的关键更新要素,依靠身体同音乐展开深入互动,引领学生在操作探究当中加深音乐体会,发掘艺术潜力,完全契合人教版教材“塑造音乐素养,改善审美水平”这一核心宗旨。在实际教学环节,教师应当依照课程内容规划更新型方案,针对操作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妥善加以解决,最大程度发挥声势律动的特别效能,促使学生同音乐形成情感联系,从而达成音乐教育“以美育心”的基本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鑫瑶.基于声势律动教学法的初中音乐教学优化研究[J].戏剧之家,2023(04):181-183.
[2] 林峥嵘.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华夏教师,2022(30):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