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减”政策下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思政教育与学科融合的路径探索

作者

郭亚莉 杜凯丽

咸安区高桥学校 437019

引言

“双减”政策全面推进的背景下,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面临教育资源有限、学科与思政教育割裂等现实挑战。如何突破传统教育模式,实现思政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

1“双减”政策下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思政教育与学科融合的必要性

“双减”政策背景下,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推进思政教育与学科融合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农村学校教育资源相对有限,单一学科教学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而思政教育若孤立于学科体系之外,易陷入“说教化”困境,难以真正入脑入心。九年一贯制学校具备学段衔接紧密、课程连贯性强的优势,将思政教育融入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既能依托学科内容自然渗透价值引领,又能通过跨学段课程设计实现思政教育的螺旋式上升。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与家国情怀素材,通过学科教学与思政元素的有机整合,可引导学生在语言建构中厚植文化自信,在文学鉴赏中培育道德情操,既落实“双减”对课堂提质增效的要求,又构建起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2“双减”政策下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思政教育与学科融合中面临的挑战

2.1 师资结构失衡与专业能力局限

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普遍面临师资短缺问题,优秀教师资源向城市集中导致学科教师兼任思政教学的现象普遍存在。以小学语文为例,教师多聚焦于文本解读与语言训练,对思政元素的挖掘缺乏系统性认知。例如,人教版四年级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部分教师仅停留于字面理解,未能结合周恩来生平事迹引导学生感悟家国情怀,更难以将“科技强国”“文化自信”等时代主题融入教学。跨学科教研活动的缺失加剧了这一困境,语文教师与思政教师缺乏常态化交流,导致学科融合停留在表面符号堆砌层面。

2.2 教育资源匮乏与课程开发滞后

农村学校在基础设施与数字资源方面的短板,成为思政教育与学科融合的硬性障碍。多数学校缺乏多功能教室、红色教育基地等实践场所,导致思政教育局限于课堂说教。以人教版六年级《开国大典》为例,城市学校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历史场景,而农村教师只能依赖文字描述,学生难以形成情感共鸣。数字资源的不均衡进一步放大了差距,优质在线课程、思政案例库等资源难以触达农村课堂。

2.3 家校协同断层与教育观念冲突

农村家庭对“双减”政策的理解偏差,削弱了思政教育与学科融合的外部支持。部分家长仍将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认为思政教育是“副科”,甚至要求教师增加语文作业量以提升成绩。这种观念与“双减”倡导的“五育并举”形成冲突,导致学校推行的“红色经典阅读”“社会实践作业”等融合课程遭遇阻力。

3“双减”政策下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思政教育与学科融合的实施路径

3.1 构建跨学科教研共同体,深化思政元素与学科内容的有机衔接

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需打破学科壁垒,建立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等学科教师协同教研机制。以小学语文教材为载体,挖掘课文中隐含的思政教育切入点,例如人教版五年级《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可联合历史教师设计“历史伤痕与民族复兴”主题研讨,引导学生从语言品析延伸至家国情怀的思考。通过定期开展跨学科备课、课堂观摩与案例研讨,形成思政元素融入学科教学的系统性策略。学校可设立“融合教育创新奖”,鼓励教师开发“语文 + 思政”双主线教学设计,如将六年级《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文本解读与革命精神传承相结合,通过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活动,使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

3.2 开发乡土化课程资源,打造沉浸式思政教育实践场景

农村学校应立足本土文化资源,构建“课堂 + 田野”的思政教育场域。结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自然描写与乡土题材,如三年级《美丽的小兴安岭》可延伸至本地山林生态保护实践,组织学生开展“守护家乡绿水青山”调研活动,将语文写作与生态文明教育融合。利用农村红色文化遗址、非遗传承基地等资源,设计“行走的思政课”,例如在四年级《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后,带领学生走访本地革命纪念馆,通过口述史采集、红色故事创编等任务,将语言训练与革命传统教育有机结合。

3.3 创新家校社协同机制,构建三位一体思政教育支持网络

农村学校需突破家校沟通障碍,建立“学校主导、家庭参与、社区支撑”的融合教育生态。针对家长对思政教育的认知偏差,可通过家长学校开设“双减与育人方式变革”专题讲座,结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家风主题课文,如二年级《一封信》中亲子沟通的启示,引导家长理解思政教育对儿童品格塑造的长远意义。联合村委会、农技站等社区力量,设计“职业体验 + 思政教育”实践活动,例如在六年级《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后,组织学生跟随本地农业专家参与田间实验,通过撰写观察日记、访谈科学家等形式,将科学精神与劳动教育融入语文学习。

结束语

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思政教育与学科融合的实践,需以“双减”为契机,构建“课程—活动—评价”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通过学科渗透思政元素、开发乡土实践课程、建立跨学段教研团队等举措,既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又能实现思政教育“润物无声”。

参考文献

[1] 李存生 , 陆叁玲 . 立德树人导向下“五育融合”的研究焦点与演进动向 [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5,45(03):68-77+107.

[2] 杨东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提升路径——“双减”政策下初中信息技术跨学科项目设计 [J]. 中学科技 ,2024,(11):3-5.

[3] 覃怡婷 .“大思政课”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优化研究 [D]. 广西民族大学 ,2024.

[4] 伍以文 . 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初中物理光学教学实践研究[D]. 南宁师范大学 ,2024.

[5] 谢晨铨. 双减政策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业设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