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小学数学单元整体化教学路径
黄晓宁
新泰市羊流镇羊祜实验小学
教育“微治理”,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是,必须牢牢把握一点,即从学生成长需求和发展的实际入手,将日常工作与治理举措有机结合,构成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体系,以激发学生内在潜力,引领全面发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教育“微治理”仅仅依靠学生自身能动性远远不够,需要教师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从大概念出发,建构整体化单元模块,并渗透“思政”元素,创设一体化情境,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完成学习目标,实现精准教学,使核心素养在课堂真正落地。充分挖掘课程内容的思政元素,以单元整合教学为契机,实施深度融合,促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同向同行,以实现健康成长。
一、概念维度:单元整体教学内核
单元整体化,即结构化教学,是当前教学的“热词”,深受师生的追捧。它是以教材某一单元为基础,以单元主题为导向,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评价进行整体规划。强调通过重组、整合、拓展,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触摸知识点“内核”,促进能力发展和素养提升。在特征层面,存在两重含义。其一,表层特质:1.以单元为基本的教学单位。2.以融合为基本的教学理念。3.以探究为基本的学习方式。深层特质:1.链接性。2.转化性。总的来说,它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理念和策略。
二、策略维度:新课标导向下小学数学单元整体化教学建构路径
(一)横纵分析,重构单元框架
教育“微治理”,主张将德智体美劳“目标要求”转变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和“自身行动”,不断拉近同学关系、师生关系,营造更融洽的课堂氛围。自 2022 年新课标全面推广和实施以来,对小学数学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概括性来讲“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多边形的面积》单元作为图形几何领域“测量”中的重要内容,具有转承意义。基于此,需以单元为契机,关联每个学段、每册教材,进行横纵分析,抓住“干货”,重整规划,构成一个有机体。
(二)依照学情,编制学习目标
单元主题确定了教学锚点,但是还要有具体的教学目标指引教学活动的开展。教材作为教学的根本,在单元整体化教学设计时,教师需根植于教材,析内容;依照学情,明目标,充分体现深度学习。“多边形的面积”隶属于“图形与几何”板块理的“测量与计算”部分,包括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以及解决问题等内容。
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已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和角的特征,知道角可以按大小分为锐角、直角和钝角,能辨别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并能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力分析:本单元的知识学习方法与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学习,在认知过程上具有一致性,这些知识储备和动手操作经验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充分的铺垫。
3.生活经验:在生活中经常接触这些图形,对图形已有较多的感知经验,还需要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这对学生形成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非常重要。
其次,依据课程标准,基于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提出进阶单元目标,使教学形成递进式的宏观性架构,指向深度学习。目标拟定要做到可操作、
可测评,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单元目标:
宏观:1.低阶( ① 通过具体情境,推导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 ② 在具体情境中,能把组合图形分割成规则图形,求出组合图形面积。 ③ 通过估一估、算一算等方法,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如树叶。)2.高阶(熟练运用公式面积解决实际问题。)
微观:1.知识技能( ① 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过程。2.通过观察操作,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③ 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有关知识。感知图形特征。)2.关键能力(在观察、操作、验证等学习活动中,培养推理能力,发展空间观念。)3.学科德育(锻炼学生观察、分析,以及有理有据的思考问题和表达的思维习惯。培养大胆猜想、敢于质疑、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4.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自觉应用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由此得出,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探究多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面积公式解决问题;2.会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3.会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三)作业拟定,落实评价反思
课后作业是单元整体化教学的收官之战,也是课堂的最后一步。面对单元整体教学安排,教师需抓住“整理与复习”锚点,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有趣新颖的作业,让学生深入生活、深入社会,全过程体验“多边形面积”的实际应用,有效考察劳动实践、艺术创作等素养能力。例如,创设“探索生活中的多边形”作业情境,让学生通过绘画、粘贴、剪裁等形式,呈现生活中看到的多边形,并说一说,它是由那些图形组成的,要想求出这个多边形的面积,写出具体思路。或者,调查搜集生活中的形状,并对其进行分类整理,形成一套“平面图形”思维图,使数学学习变得更灵活,激发学习积极性。最后,开启自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统一结果,从知识技能、关键能力、学科德育、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进行评定,划分 A、B、C 四个等级。
综上可见,基于“大概念”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实践,学生对“多边形的面积”单元知识点的掌握显著提升,形成了数学转化思想,团结协作意识,以及自主学习、自我监督方法。但是,仍有部分不足,如对“单元整体”“评价标准”“思政一体化”分析不够透彻,致使学习活动开发不完善,阻碍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面对教育“微治理”挑战,小学数学教学需着力研究从“怎么治理”向加强学生“自主治理”推进,以知识图谱为导向,指向素养能力,统筹开展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建构、主动迁移,让学习逐层深入,最终获得全方位、多维度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纪子成,徐爱琴.整体设计 以文化人——基于数学文化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设计实践[J].山东教育, 2023(19):89-90.
[2] 冯胜男.基于 2022 年版课标的单元整体教学优化策略[J].小学教学设计, 2022(27):16-19.
[3] 薛诚.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重在结构关联分析[J].学周刊, 20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