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项目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实践探索

作者

张若颖

南安市第五小学362300

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与实践性兼具的学科,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应用能力。项目学习以其任务驱动、情境真实、注重协作的特点,为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提供了有效路径。基于项目学习的教学创新,强调将数学知识融入具体项目中,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建构知识体系。这种模式契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探索未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数学的价值,进而提升数学学习的有效性与持久性。

一、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项目情境

小学生的主要思维特点是具体的形象思维,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项目化情境,可以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场景之中感受数学知识,理解知识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这样既有利于降低学生对于抽象数学知识的难度,又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现象、用数学的方法思考生活问题的意识。

例如,以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小数除法”单元教学为例,教师创设“校园绿化”项目情境。教师先带领学生观察校园内需要绿化的区域,提出“学校计划在一块长8.5 米、宽 4.2 米的长方形空地种植草坪,每平方米草坪的价格是 12.8 元,购买草坪一共需要多少元?”的项目任务。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先计算长方形空地的面积,即 8.5×4.2 ,这涉及到小数乘法的知识;再用面积乘以每平方米的价格,即 35.7×12.8 ,进而运用小数除法的相关内容检验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再是单纯地进行小数运算练习,而是在为校园绿化出谋划策的真实情境中,体会到小数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二、依据认知规律,设计探究任务

五年纪的学生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尚需要具体的形象作为依托。探究任务要贴近学生的学习经验,由易到难地设计一系列梯度训练,一步步地引领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另外,还应注重启发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起学生深入思考,同时也能使学生产生较强的问题意识,并引发学生动手动脑去探求,让学生能在自主探索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例如,以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梯形的面积”单元教学为例,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探究任务。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回忆起“转化”的数学思想。接着,提出“如何计算梯形的面积”的探究问题,让学生观察梯形的特征,猜想能否将梯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然后,设计“剪一剪、拼一拼、说一说”的任务,给学生提供多个全等的梯形学具,让他们分组动手操作。学生在尝试中发现,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基于这一发现,引导学生思考梯形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进而猜想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最后,通过更换不同形状的梯形进行多次实验验证猜想,得出“梯形的面积 Σ=Σ (上底 + 下底) × 高 ÷2 ”的结论。

三、围绕学科目标,搭建协作平台

构建平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合作中通过交流和讨论,使学生学会多方位的思考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开阔了思路,也锻炼了问题解决的能力。另外,在这一环节还能够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以及沟通意识,为他们以后走入社会打好基础。长期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逐渐产生了互助互学的风气,让他们在相互帮助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让数学学习更具深度与广度。

例如,以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可能性”单元教学为例,教师围绕学科目标搭建协作平台。教师提出“设计一个公平的抽奖游戏”的项目任务,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需合作完成游戏规则的制定、实验验证及方案优化。小组内成员进行分工,负责确定抽奖工具的学生要结合生活场景思考。他们经过讨论,发现乒乓球质地轻便,颜色大小也合适,放在抽奖箱里晃动时能充分混合,抽取时随机性更强。确定用乒乓球后,他们考虑颜色的选择,最终选了红、黄、蓝三种对比明显的颜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断讨论、筛选,不仅熟悉了抽奖工具的特性,还加深了对“可能性需基于公平的物质基础”这一隐性知识的理解,为后续制定公平的游戏规则打下了扎实基础。

四、注重过程评价,完善成果体系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评价不应仅关注学生最终的学习成果,而要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成长,把过程性评价作为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充分展现学生探究、合作、思维等方面一点一滴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和引导,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这样的评价能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此过程中学会反思,真正起到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例如,以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倍数与因数”单元教学为例,教师采用过程评价完善成果体系。在项目开展过程中,教师围绕“寻找生活中的倍数和因数”这一任务进行过程记录,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学生需要从生活中寻找实例,并整理成案例集,并与其他同学积极讨论。过程评价中,教师针对学生能否准确辨别倍数和因数关系、能否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描述发现、能否在他人观点的启发下拓展思路等方面给予具体反馈,并转化为成果体系呈现。通过将过程中的表现与最终成果相结合进行综合评价,既认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努力与进步,又能全面体现其对倍数和因数知识的理解程度与应用能力的提升。

总结

总之,基于项目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实践,贴合学生认知特点与生活经验,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局限。通过创设情境、设计任务、搭建平台、完善评价,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知识、提升能力,增强学习主动性与兴趣,促进数学思维与综合素养发展,为数学学习注入活力,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 陈巧丽 . 项目助推单元教学落地——基于单元的小学数学项目化教学策略 [J]. 甘肃教育研究 ,2024,(21):129-131.

[2] 葛清英 . 项目化学习在小学数学几何教学中的应用 [J]. 华夏教师 ,2024,(35):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