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的策略研究

作者

鲁顺云

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卧龙中学 441054

前言

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除了传授知识以外,还需落实德育教育任务,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可以根据文中蕴含的道理、正确思想进行德育方面的教导,以此推动学生积极学习高尚的品质,同时还在不同形式的德育教育下,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和品德方面的指导,使学生的道德水平和品质明显提升,并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一、借助经典语句渗透德育教育

倘若不注重进行德育教育,就会发现学生的思想品德上存在问题,并且形成错误的观念和认知,从而不利于他们发展和成长,所以,教师一定对德育教育提高重视程度,由此在实际教育时,非常注重结合经典语句渗透德育教育。

例如:讲解《陋室铭》中语句时,告诉学生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句,蕴含作者交往的对象都是学识渊博之士,而非浅薄之人,这不仅体现出对友情的珍惜和对知识的尊重,还表明其志存高远,以及不为世俗所累的人生态度,进而延伸到现代社会上,我们应学习作者传达的精神和不被金钱、地位所束缚的思想观念,同时教导学生要坚持正确的信念和树立符合实际的理想,不能好高骛远,不切实际,使其懂得如何结合现实去设定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此外,还从经典语句中学到很多道理、正确的观念和如何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以此促进学生形成高尚的品德和正确的思想观念,这体现出结合经典语句的内涵进行品德教育,能够更好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

二、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德育教育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一味地说教,难以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所以,教师要想更好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应将德育教育与课文内容联系起来,从而在讲解《最后一课》时,根据文中描写的场景,告诉学生文中内容蕴含反对侵略、热爱祖国的思想情境,以此教育其爱自己的国家以及学习韩麦尔的爱国精神,这不仅加强德育教育,还通过运用这一创新的教育模式,使学生们非常积极接受爱国主义熏陶,在不断的熏陶下,培养其爱国精神,同时学生还从文中内容中获取一个民族的语言是整个民族的象征,并代表着民族的尊严,因此,一定要掌握好自己祖国的语言,进而增强其对学习国家语言的动力和对爱国的热情,此外,通过详细讲解最后一课的意义和爱国精神,既渗透德育思想,又创设良好的德育氛围,由此推动学生更加爱国,这不仅培养其爱国情感,还提高其道德素质,可见教师结合文中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德育教导,有利于取得显著的教育效果。

三、结合故事内容进行品德教育

随着德育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教师对德育教育提高了重视程度,由此在教育中十分注重结合故事内容讲解道理和高尚的思想品格,使学生在听讲中积极吸取故事内容蕴含的思想品德和正确的认知,同时还结合故事渗透的高尚品质,不断完善自我人格和自身品质,有效推动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乐观的品质。

如:讲解“皇帝的新装”的故事,告诉学生无论什么地方接触什么人,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诚实守信,不能像故事中的皇帝一样被谎言蒙蔽双眼,进而认为自己穿上新的衣服,而实际没有穿衣服,周围的人为了奉承皇帝说谎骗他,这体现出说谎是不诚实的表现,也是不好的品质,所以,在面对生活中的人和事时,除了展现自己的个人修养和高尚品格,还需做到诚实守信,使学生非常严格自己,由此做到诚实、信守承诺,从而展现出中华民族优良的美德,以及提高学生们的道德素养,因此,教师要想加强德育教育,应重视结合一些经典故事内容渗透德育教育道理,这样一来,能够做好德育教育工作,同时提升教育水平。

四、结合成语含义进行德育教导

德育教育内容包括理想、道德品质、信念、价值观念、心理健康、品德等等,为了在这些方面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应改变灌输式的教育方法,从而在教育中结合成语含义渗透道德品质,并引导学生说出爱人以德的含义和渗透的道德标准,使其积极说出成语内涵是指要用标准道德去爱护他人,以及做到不偏爱、不姑息迁就,这说明对成语强调的道德原则和道德品质有着深入的理解和正确的见解,同时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词语中学到很多高尚的道德品质、正确的思想和道德认知,进一步提高其道德行为的规范性和对自身的要求,在严格要求自我的前提下不断学习高尚的品质,能够提高其德育素质和个人修养,因此,教师除了注重从成语中提炼丰富的道德,还应鼓励学生说出成语蕴含的教育意义和正确思想,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起到促进作用。

总结

总之,要想推动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从而在教育中注重从课文内容、故事情节、成语和经典句子蕴含的思想品德开展德育教育,这不仅落实多元化的教育方法,还使学生乐于接受德育教育,这样一来,能够提高其素质和品德,并促进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俞红艳 . 浅谈如何加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J]. 希望月报(上半月),2021(2):35.

[2] 焦立兵 .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J]. 课程教育研究 ,2025(3):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