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大单元教学模式的高中物理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王定波

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第五中学 435500

引言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高中物理教学正面临从知识本位向素养导向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孤立知识点的传授,容易忽视知识的内在联系与迁移应用,难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发展。在此背景下,强调整体性与结构性的单元教学模式日益受到重视,其对于破解当前教学困境、落实学科育人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单元教学的优势

大单元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展现出显著优势,其核心价值在于突破传统课时教学的碎片化局限,转而围绕核心概念与主题对知识进行系统整合。这种教学模式通过创设连贯的真实情境和驱动性任务,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他们经历完整的科学实践过程。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深化了对物理观念的理解,更促进了科学思维的发展和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同时,大单元教学强调评价伴随教学全过程,通过多元化的评估手段关注学生的思维成长与实践表现,为实现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提供了坚实路径。

二、高中物理大单元教学现状

当前高中物理大单元教学的实施仍面临诸多现实挑战,从教师层面看,许多教师已意识到传统教学的不足,但受限于固有的教学惯性和课时压力,对单元教学的实践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教师普遍缺乏系统设计大单元的经验,在内容整合、情境创设和评价设计等方面存在专业能力缺口。从学校层面看,配套的教学资源和教研支持体系尚未完善,缺乏促进教师协作的机制保障。尽管部分学校开展了试点研究,但整体上尚未形成可推广的实施模式。这些因素共同导致大单元教学在实践中难以深入开展,其理论优势尚未充分转化为普遍的教学实效。

三、高中物理大单元教学策略

(一)以核心概念为统领的内容整合策略

高中物理大单元教学的首要策略在于打破教材固有章节顺序,以学科核心概念为锚点进行内容的重构与整合。教师需深入研读课程标准,从更高视角梳理出贯穿多个章节的大概念或大主题,将分散的知识点有机串联,形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整体知识网络。这种整合不仅包括同一模块内的横向联系,也涵盖与初中或其他模块知识的纵向衔接,甚至可适度融合数学、技术等跨学科元素,使学生形成对物理世界的完整认知图景。以高二物理人教版《动量守恒定律》单元为例,传统教学可能将其与机械能部分割裂。而大单元教学则可设计“相互作用与守恒”这一核心主题,将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与机械能守恒定律乃至能量转化等知识整合为一个宏大的学习单元。通过对比分析动量和动能这两个关键物理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守恒思想的普适性与不同形式的转化规律,从而在解决碰撞、爆炸等复杂物理问题时,能综合运用两大守恒定律,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

(二)基于真实情境的任务驱动策略

大单元教学的有效实施依赖于一个能激发学生内在动机的、真实且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教师应精心设计一个贯穿单元始终的驱动性任务或核心问题,该任务应源于生活、社会热点或科技前沿,具有开放性和复杂性,无法用单一知识点简单解决,从而迫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这一策略将学习从“知识输入”转变为“问题解决”,使知识在应用中焕发活力。在高二物理人教版的《静电场》单元教学中,可以摒弃逐节讲解概念的传统模式,转而创设“设计一款静电除尘器”的工程挑战任务。学生为完成此任务,必须主动探究静电场的产生、性质(电场强度、电势差)、静电感应、电容器等核心知识,并理解这些物理概念如何协同工作于实际设备中。这一真实情境将抽象的电场线、电势能等概念转化为可视、可用的设计参数,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目的性和趣味性,促使学生像工程师一样思考和实践。

(三)贯穿始终的探究与建模策略

物理学科的本质是科学探究与模型建构,大单元教学应将此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核心。策略上,需设计一系列层层递进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观察现象出发,提出假设,通过实验或推理建立物理模型,并不断应用和修正模型去解释现象和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诞生与发展,深刻理解模型的适用条件和局限性,从而实现深度学习。在高二物理《交变电流》单元中,教学可围绕“如何高效地远距离输送电能”这一核心问题展开。学生首先探究线圈在磁场中转动产生电流的现象,亲手绘制和交流电图像,建立正弦交变电流的数学模型。进而通过实验探究电感和电容对交流电的阻碍作用,建构感抗和容抗的物理模型。最后,利用所建模型定量分析远距离输电中电能损失的根源,并自然推导出采用高压输电的解决方案。这一系列探究活动将公式、定律还原为解决问题的工具,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证能力。

(四)协同共进的合作学习策略

大单元教学所涉及的复杂任务往往超出个体学生的能力范围,因此必须引入合作学习策略。教师需设计需要多人协作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明确角色分工,建立积极的互赖关系,鼓励学生通过讨论、辩论、互助等方式进行思维碰撞,共同构建知识体系。合作过程不仅是知识共享,更是社会性技能和元认知能力的锻炼,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团队中找到位置,获得成长。在实施前述《静电场》单元的“静电除尘器”设计项目时,可将学生分为若干研发小组,每组内部分工协作,有人负责理论研究(计算场强和电势分布),有人负责材料选择与结构设计,有人负责实验测试与数据记录,有人负责最终方案的整合与汇报。这种协同工作模式模拟了真实的科研与工程环境,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领导力。

(五)嵌入过程的多元评价策略

大单元教学的评价必须超越传统的纸笔测验,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并将其深度嵌入教学全过程。策略上应构建一个包含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完整体系,综合运用观察、访谈、学习日志、作品评审、表现性评价等多种方法。重点评价学生在知识应用、模型建构、方案设计、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表现,通过清晰的评价量规为学生提供持续的过程性反馈,引导其不断优化学习。

结束语

大单元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为高中物理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可能。它不仅是教学形式的改变,更是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推动教学从关注零散知识点转向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培育。

参考文献

[1] 王文婷 . 大单元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评价方式研究 [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2024 数字化教育教学交流会论文集(上). 鸡西市第一中学校 ;,2024:53-54.

[2] 缪巧芳. 大单元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评价方式分析[J]. 试题与研究 ,2024,(20):13-15.

[3] 付树雷. 基于大单元教学的高中物理教学方法探索[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4,9(13):64-66.

[4] 池卫 . 基于大单元的高中物理教学策略初探 [J]. 高考 ,2024,(10):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