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背景下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孙彦梅
许昌高级中学 461000
引言
“三新”背景下,高中化学教育正经历从知识本位向素养导向的深刻转型,校本课程开发成为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突破口。化学学科独特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为校本课程提供了丰富的开发空间。通过整合教学方式,校本课程能够弥补国家课程与地方实际的差距,构建更加开放、多元的化学教育生态,为学生提供真实情境下的深度学习体验,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
一、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特点
高中化学校本课程在 " 三新 " 背景下呈现出鲜明的特色,其首要特征在于立足学校实际,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教育资源,将化学知识与区域特色紧密结合。这类课程注重实践性和探究性,通过设置实验探究、课题研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与传统课堂相比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深度体验。校本课程具有显著的灵活性特征,教师可根据学生兴趣和发展需求调整内容深度和教学进度,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方案。课程内容上突出融合性,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化学与生物、物理、地理等学科的交叉渗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校本课程还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及时融入化学前沿进展和社会热点问题,如新能源开发、环境保护等,使课程内容保持生机与活力。在实施方式上采用多元开放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场馆学习等途径拓展教学空间,构建课内外联动的学习生态。评价方式更注重过程性,通过实验报告、项目展示等形式全面考察学生的化学素养发展情况,这种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正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
二、" 三新" 背景下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坚持科学性原则,确保课程内容符合化学学科本质和学生认知规律。课程设计要以化学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为骨架,避免零散知识的简单堆砌,在 2019 人教版 " 化学反应原理 " 模块基础上,可围绕化学平衡、电化学等核心概念设计拓展内容,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内容选择要经过严格论证,排除伪科学和不严谨的材料,实验设计必须符合安全规范,数据处理要遵循科学方法。课程难度设置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避免过度拔高或简单重复,在 " 物质结构与性质 " 单元开发中,可从晶体结构扩展到新材料应用,既保持学科严谨又贴近学生理解能力。教学活动设计要基于科学学习理论,注重概念建构的过程性,通过探究式、体验式学习促进深度理解,让校本课程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载体。
(二)适应性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需遵循适应性原则,充分考虑学校资源条件和学生发展需求。课程内容要与学校办学特色相契合,理工类特色校可侧重实验探究和创新设计,人文特色校则可突出化学与社会发展的联系。针对不同学生群体,课程设置应体现差异化,对化学兴趣浓厚的学生可开设 " 化学竞赛拓展 " 课程,对基础薄弱学生则可开发 " 生活中的化学 " 等应用型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反馈及时调整,如在 " 有机化学基础 " 校本课程中,可根据学生接受情况灵活调整反应机理的讲解深度。课程资源开发要立足学校实际,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室设备和本地化学工业资源,避免脱离实际的高标准要求。
(三)创新性原则
创新性原则要求校本课程在内容和形式上实现突破,为化学教学注入新活力。课程主题选择要突破教材局限,关注化学前沿和交叉领域,如开设 " 纳米材料与未来科技 " 等特色专题。教学方式要勇于创新,尝试项目式学习、STEAM 教育等新模式,在 "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 课程中可设计跨学科综合实践项目。课程资源建设要体现创意,开发数字化实验、虚拟仿真等新型学习工具,增强教学吸引力和实效性。评价机制也要突破传统模式,采用作品展示、课题答辩等多元评价方式,全面反映学生成长。创新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基于化学学科本质的创造性转化。
三、" 三新" 背景下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策略
(一)化学课程内容的筛选与设计
课程内容筛选要以课程标准为基准,在人教版教材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拓展。以 2019 人教版 " 化学反应与能量 " 为例,可结合校本特色增加燃料电池、锂电池等新能源技术内容,设计 " 绿色能源探索 " 主题单元。内容组织采用模块化设计,每个模块聚焦一个核心概念,如将 "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 扩展为 " 水质检测与改良" 实践项目,通过测定学校周边水体的 pH 值、硬度等参数,将化学原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课程内容要体现进阶性,基础模块确保全体学生达标,拓展模块满足不同学生需求,在研究型模块中可设计 " 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 等探究课题。与社会热点的结合要自然贴切,在" 有机化学基础" 教学中引入可降解塑料研发案例,既巩固知识又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多样化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
教学方法的创新运用是校本课程实施的关键,要根据内容特点灵活选择适宜的教学策略。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可采用案例教学法,如在讲解 " 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 时,以工业合成氨条件选择为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温度、压强等因素的影响。实践性内容则适合采用探究式教学,设计" 果蔬中维生素C 含量测定" 实验序列,让学生体验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复杂问题解决可运用项目式学习,如围绕" 校园垃圾分类与资源化" 开展跨学期项目,整合化学、生物等多学科知识。在人教版 " 元素周期律 " 教学中,可设计 " 元素档案 " 制作活动,学生分组研究不同元素的性质与应用,通过角色扮演等形式加深理解。数字化工具的应用能提升教学效果,利用分子模拟软件直观展示晶体结构,通过传感器技术实时监测反应过程数据,这些多样化方法的有机组合,使校本课程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结束语
“三新”背景下的化学校本课程开发,是化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实践路径。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校本课程有效衔接了国家课程与地方特色,促进了化学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校本课程将不断优化升级,为培养具有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提供有力支撑,推动高中化学教育向更高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1]白菊萍.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甘肃教育,2025,(03):124-128.
[2] 李蓉 .“三新”背景下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J].云南教育 ( 中学教师 ),2024,(10):30-32.
[3] 刘鑫. 基于蜀文化的高中化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D].四川师范大学 ,2024.
[4] 李陈林.“三新”背景下高中化学校本作业设计提质增效策略分析 [J]. 高考 ,2024,(09):82-84.
[5] 罗焕 .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践[D]. 华中师范大学 ,2022.
本文系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 2024 年 7 月立项课题《“三新”背景下特色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应用研究》(立项编号:JCJYC240710002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