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课堂实施路径探索
李凤
中牟新区第一高级中学 451450
一、引言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群,强调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分析问题、表达观点,发展批判性思维和逻辑表达能力。在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如何有效落实这一任务群,让学生在经典文本学习中提升思辨素养,成为语文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中,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部分教师仍沿用传统讲授模式,将文本解读局限于固定答案的传递,忽视学生自主思考的过程;课堂活动设计缺乏深度,多停留在表层问题的讨论,难以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和辩证分析;学生表达训练形式单一,多以书面作业为主,缺乏即时性、互动性的口语思辨练习;文本之间的关联被割裂,未能形成系统性的思辨训练体系,导致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呈现碎片化状态。
三、实施策略
为切实提升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教学效果,需从课堂环节设计、学生活动组织等方面入手,构建连贯且富有深度的教学路径,引导学生在文本研读中逐步提升思辨能力。
(一)搭建情境支架,激活思辨意识
以文本主题为核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思辨情境,让学生在具体场景中产生探究欲望。例如,围绕 “人的异化” 这一主题,可设计 “现代社会中的‘套中人’” 情境讨论活动,让学生结合《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联系现实生活中因循守旧、害怕变革的现象,思考个体与环境的关系。在情境设置时,需明确思辨指向,提出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如 “在规则社会中,如何平衡个体自由与集体规范”,引导学生从文本延伸到现实,主动调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形成初步的思辨方向。同时,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作为支架,如补充不同时代关于 “异化” 的社会评论,帮助学生拓宽思路,为深入思辨奠定基础。
(二)引导文本细研,挖掘思辨内核
带领学生对文本进行细致研读,从语言、情节、人物等维度挖掘可供思辨的内核。在学习《祝福》时,可聚焦祥林嫂的语言变化,分析其从 “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到 “只是反复的向人说她悲惨的故事” 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封建礼教对个体话语权的剥夺;研读《促织》时,通过分析成名一家因促织而经历的命运起伏,探讨社会制度对人性的扭曲。在细研过程中,采用“问题链” 形式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如 “祥林嫂的反抗方式有哪些?这些反抗为何未能改变她的命运?”“成名的儿子化为促织,这一情节蕴含着怎样的社会批判?” 通过逐字逐句的推敲,让学生在文本细节中发现矛盾点和争议点,培养从文本中提取思辨素材的能力,理解文本背后深层的思想内涵。
(三)组织多维对话,深化思辨层次
构建师生、生生、生与文本之间的多维对话机制,让思辨在互动中不断深化。在课堂讨论中,教师需扮演引导者角色,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观点,如在分析《变形记》中格里高尔的变形时,允许学生从 “家庭责任”“自我价值”“社会压力” 等不同角度解读,并要求阐述理由。组织辩论活动,设定如 “格里高尔的变形是个人悲剧还是社会悲剧” 等辩题,让学生在正反方的交锋中,学会倾听不同意见,完善自身观点。同时,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通过撰写“给别里科夫的一封信”“祥林嫂的内心独白” 等形式,换位思考文本人物的处境与思想,在代入式体验中深化对文本的辩证理解,使思辨从表面争论走向深度探究。
(四)开展比较研读,构建思辨网络将主题相关的文本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研读,帮助学生打破单篇文本的局限,在文本之间的关联与差异中构建系统性的思辨网络,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横向比较同一主题下不同文本的表现形式与思想内涵,如将《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与《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进行比较,分析二者在 “人的异化” 表现上的不同:别里科夫的异化更多体现为对自身思想和行为的自我禁锢,他试图用各种规则将自己包裹起来,以逃避现实世界的变化;而格里高尔的异化则是生理上的变形,这种变形使他与人类社会彻底隔绝,更直观地展现了个体在社会压力下的异化过程。同时,比较二者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的异同,别里科夫的故事更多批判了沙皇专制制度下的保守、僵化的社会风气;格里高尔的故事则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和个体的孤独感。纵向比较不同时代文本中同一主题的演变,如将《促织》中封建制度下因皇权压迫而导致的个体异化,与《祝福》中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摧残进行比较,探讨封建制度下不同阶层、不同性别的人在异化过程中的共性与个性:成名一家因皇帝的喜好而家破人亡,体现了封建皇权对底层百姓的压迫;祥林嫂则因封建礼教的 “三从四德”“贞洁观念” 而被一步步推向死亡,体现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精神摧残。在比较过程中,引导学生绘制思辨图表,如用思维导图梳理不同文本中 “人的异化” 的表现、原因、结果及作者的态度等,清晰呈现文本间的关联与差异,总结其中的共性规律与个性特征。通过这种比较研读,让学生学会从更广阔的视角分析问题,将零散的思辨点连接成系统的思辨网络,提升思辨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五)强化实践输出,固化思辨成果
设计多样化的实践输出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思辨成果的平台,让他们在表达和交流中固化思辨能力,实现从思维到表达的转化。除了传统的议论文写作,如让学生以 “论经典文本中‘人的异化’的现实意义” 为题撰写议论文,要求他们结合所学文本和现实生活,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有理有据的论证外,还可以采用更多元的形式。在实践输出过程中,强调逻辑的严密性和表达的条理性,要求学生做到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能够清晰地阐述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对学生的输出成果进行针对性点评,不仅关注观点的正确性,更注重分析学生在思辨过程中是否存在逻辑漏洞、论据是否恰当、表达是否清晰等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反馈进行修改和完善,使思辨能力在实践中得到巩固和提升,真正内化为自身的素养。
四、结语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课堂实施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教师以学生为主体,从情境创设到实践输出,构建环环相扣的教学路径。通过搭建情境支架激活学生的思辨意识,引导文本细研挖掘思辨内核,组织多维对话深化思辨层次,开展比较研读构建思辨网络,强化实践输出固化思辨成果,让学生在经典文本的学习中不仅能感受文学的魅力,更能提升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这不仅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更是为学生未来适应复杂社会、实现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思维基础,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沃土,助力他们成长为有思想、会思考、善表达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赵明月。语文思辨性教学策略研究 [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4(3):18-22.
[2] 李子维。任务群视域下阅读与表达整合教学实践 [J]. 语文建设,2024(5):36-40.
[3]沈冰。高中语文经典文本思辨训练路径探析 [J]. 教育研究,2024(2):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