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教学”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进策略研究
张红远
河北省泊头市第一中学 062150
引言
随着新课标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强调,传统讲授式教学已难以满足学生深度学习需求,问题教学将文本解读转化为问题探究过程,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建构,通过分析问题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的应用现状,针对实施过程中的难点提出改进策略,旨在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发展为主线的新型课堂样态,推动语文教学走向纵深。
一、基于" 问题教学" 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原则
问题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实施需遵循四个核心原则,真实性原则要求问题设计必须立足文本内涵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结合点,创设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情境,使学习活动与真实世界建立有机联系,阶梯性原则强调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由浅入深构建问题链条,从记忆理解类问题逐步过渡到分析评价类问题,系统性原则注重问题之间的逻辑关联,将零散知识点整合为有机的问题网络,通过核心问题统领整个教学过程,主体性原则要求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扮演引导者和协助者角色,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批判思维,开放性原则倡导问题答案的多元可能,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提出个性化见解,发展性原则关注问题教学对学生思维的长期培养,既要解决当下学习困惑也要培养持续探究能力。
二、基于" 问题教学" 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一)问题设计缺乏针对性
当前语文课堂问题设计存在诸多不足,教师往往依据教材内容提出浅层次问题而忽视学生实际认知需求,问题或过于简单仅停留在信息提取层面难以引发深度思考,或过于抽象超出学生理解能力范围导致探究受阻,问题之间缺乏内在逻辑联系呈现碎片化特征,未能构建系统的问题链条引导学生思维发展,部分问题脱离文本语境变成纯粹的知识问答失去语文味,还有的问题预设标准答案限制了学生的多元解读空间,这种缺乏针对性的问题设计难以调动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使问题教学流于形式而无法真正促进深度学习,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更多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文本的核心价值。
(二)教学过程忽视学生主体
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倾向依然明显,在问题提出和解决环节掌握过多话语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缺乏真正的思考空间,课堂时间分配不合理教师讲解占据大部分课时,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成果展示的时间严重不足,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急于提供标准答案打断学生的思维过程,评价环节过分关注结论正确性而忽视思维方法的培养,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问题教学应有的探究特性和生成价值难以体现,教学过程中应当给学生更多自主权让学习真实发生。
(三)课堂互动效果不佳
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质量亟待提升,问答环节常见教师点名优生回答而忽略其他学生的参与机会,讨论过程形式化学生发言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文本,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缺乏有效追问和思维引导,互动过程缺少建设性的反馈和评价难以促进思维进阶,小组合作讨论时常沦为优生展示其他学生陪衬,缺乏明确的任务分工和有效的合作机制,课堂氛围或过于沉闷学生不敢表达真实想法,或过于混乱偏离教学目标,良好的课堂互动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和适时引导。
三、基于" 问题教学" 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进策略研究
(一)优化问题设计策略
以人教版《荷塘月色》为例构建三层级问题体系,预习阶段设置感知性问题 " 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特征 "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精读环节设计分析性问题 " 比喻修辞如何表现月下荷塘的意境" 聚焦语言特色,拓展环节提出探究性问题" 作者情感变化与景物描写存在什么内在联系 " 深化文本理解,针对《祝福》中祥林嫂形象设计比较性问题 " 三次外貌描写的变化折射出怎样的社会现实 ",在《赤壁赋》教学中创设情境性问题 " 如果你是苏轼将如何劝解客人的悲观情绪 ",问题设计紧扣单元目标与文本特质,在《雷雨》剧本教学中设置 " 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是否真实 " 等开放性辩题,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链将零散知识点串联成有机整体,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和思维能力的阶梯式提升。
(二)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人教版《琵琶行》教学中可采用 " 问题漂流瓶 " 活动,让学生匿名写下阅读困惑并由同伴互解,在《蜀道难》赏析时组织 " 诗歌意象工作坊 ",小组自主选择 " 扪参历井 " 或 " 飞湍瀑流 " 等意象进行创意解读,《林黛玉进贾府》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通过人物视角提出问题,如 " 王熙凤为何要刻意表现热情 ",在《师说》辩论环节设置 " 当代社会是否还需要 ' 师道尊严 '" 的思辨话题,鼓励学生跳出文本联系现实,学习《劝学》时开展 " 名言新解 " 活动,学生选取"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等句子制作思维导图,在《鸿门宴》教学中实施 " 历史法庭 " 项目,学生分别扮演项羽刘邦阵营展开质询辩论,这些实践活动将话语权真正交给学生,使问题教学从教师驱动转向学生自主探究。
(三)提升课堂互动质量
在人教版《滕王阁序》教学中设计 " 金句品鉴会 ",各小组竞相赏析 " 落霞与孤鹜齐飞 " 等名句并互评,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时采用" 茶馆式讨论法",围绕" 真的猛士" 内涵展开多轮对话交流,《祝福》教学可组织 " 祥林嫂人生曲线 " 协作绘图活动,小组通过描画命运转折点深化理解,在《雷雨》人物分析中实施 " 热点座位" 互动,学生轮流担任周萍、繁漪等角色接受全班提问,《归园田居》采用 " 诗歌诊疗室 " 形式,学生以 " 文学医生 " 身份为陶渊明的困惑开 " 处方 ",在《烛之武退秦师》教学中开展 " 外交谈判模拟 ",学生分组扮演郑秦晋三方进行策略博弈,这些互动形式突破传统问答模式,通过角色代入和任务驱动实现真正的思维碰撞。
结束语
问题教学为高中语文课堂转型提供了可行路径,通过系统化的问题设计和阶梯式思维训练,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高阶思维,后续研究需进一步关注问题链的建构逻辑与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平衡,优化师生互动机制,使问题教学真正成为培育语文核心素养的有力支点,为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注入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 贲亚琴. 基于问题教学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进策略[J]. 语文世界 ,2025,(09):68-69.
[2] 杨景平.“问题驱动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与应用 [J]. 高考 ,2025,(07):59-61.
[3] 王若彤 .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链设计研究 [D]. 苏州大学 ,2024.
[4] 曾凡华. 基于问题教学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进策略[J]. 天津教育 ,2024,(14):161-163.
[5] 杜文凯 . 基于“问题教学”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进策略研究 [J]. 学周刊 ,2023,(31):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