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视角下小学数学语文课堂互动研究
涂小利 兰晓英
重庆市江津区向阳小学校
小学数学和语文虽然属于不同的学科领域,但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数学中的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与语文中的语言表达、理解能力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小学数学和语文课堂往往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互动与融合。课堂互动形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1 学科融合启互动,情境创设引思维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与语文课堂上,推动不同科目的融合是提升学生参与度的核心策略。老师可以借助构建跨科目的场景,把数学和语文的要点自然地衔接起来,带领学生多角度解析问题,点燃他们的求知欲并活跃思路。举个例子,当小学生接触数学里的“统计”内容时,老师就能融入语文中“调查报告”的书写练习。具体操作上,可以安排学生调查班级同学的阅读喜好。他们先用数学手段获取和归类信息,比如计算出喜欢各种图书类型的具体人数,或者统计每人每日读书的时长。接下来,老师指导学生运用语文能力书写这份调查报告,叙述调查是如何进行的,呈现最终的统计结果,并加入自己的解读。经历这样的过程,学生不仅用上了数学方法处理数字信息,也实实在在地锻炼了语文写作与表达的本领。与此同时,为了提升场景的吸引力,老师还能借助多媒体工具的力量,像播放相关的片段录像、展览图片资料等,让学生更清晰地体验场景内容。比方说,讲解数学中“图形”的概念时,可以关联语文课本里的诗句。老师展示那些描绘图形的诗句并配上图画,请学生一边品味诗句的语言,一边留意图形的具体特征。这样双管齐下,学生对数学图形知识的印象自然更加深刻牢固。借助科目内容的融合与具体场景的设置,课堂氛围变得轻松而积极。学生更愿意投入其中,他们的思考能力在参与过程中得到了多方面的训练和扩展。
2 多元活动促交流,小组合作共成长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与语文课堂中,多元活动成为提升师生交流质量的重要途径。基于学科交叉的协作任务能够促使学习者在集体讨论与协同实践中实现知识建构。教育者可依据课程目标与学生认知水平,开发具有层次性的协作任务。以 " 数学故事创编 " 任务为例,该活动要求各协作单元围绕既定数学概念展开叙事创作。实施阶段需明确成员职责划分:叙事框架搭建者负责逻辑脉络设计,数学要素整合者聚焦知识点的有机嵌入,语言表达优化者着重文字润色与修辞运用。成果汇报环节设置跨组互评机制,观摩团队需针对数学原理的准确性、语言组织的连贯性提出建设性意见,进而形成双向反馈的认知循环。这种复合型训练既强化了学科知识的迁移应用,又系统培养了团队协作意识与表达技巧。另一典型实践为" 数学语文知识竞赛" 的开展,该模式通过跨学科问题设置构建综合评估体系。题型设计注重知识耦合性,例如将数量关系解析与文本信息提取相结合,或使几何图形特征与成语意象形成对应关联。竞赛过程中采用团队积分制,要求成员在限时条件下协同完成问题解析、答案验证及成果呈现的完整流程。此类竞技形式不仅能有效激活学生的进取心与求知欲,更在高压情境中锤炼快速决策与分工协调能力。上述两类活动的实施策略具有三个共性特征:其一,任务设计遵循 "学科共生 " 原则,数学的逻辑严谨性与语文的意象丰富性形成互补;其二,流程规划强调 " 角色互补 ",通过差异化的责任分配确保全员参与;其三,评价体系构建 " 多维互动 ",包含组内自评、组间互评与教师综评的立体化反馈机制。从实践效果观察,这种融合性学习模式在保持知识传授效率的同时,显著提升了学习者的社交能力与集体归属感。尤其在小组协作过程中,成员需持续进行观点碰撞与方案修正,这种动态互动客观上促进了认知冲突的消解与思维方式的优化。
3 评价激励增动力,多元反馈促提升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和语文课堂中,科学运用评价激励能够有效提升师生互动质量。多维度的观察记录系统可为学生提供动态学习轨迹的参照,使其清晰把握知识掌握程度并形成持续进步的内驱力。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需建立多层次的观察体系,既要关注知识目标的达成状态,更要着重记录思维发展的具体表征。以小组探究活动为例,教师可着重记录三个维度的表现特征:学生在协作过程中的投入程度、集体意识的具体体现以及问题解决的实质性贡献。针对课堂发言环节,应当建立包括表达规范度、论证完整性和见解独创性在内的三维评估框架。这种分层记录方式能够完整呈现学生能力发展的不同面向。评估主体结构的革新尤为重要。除教师主导的常规评价外,需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反思与同伴互评。通过建立定期自省机制,学习者可系统梳理自身在课堂参与中的优势领域与待改进环节。在实施同伴互评时,可设计标准清晰的互评量表,使学生在参照量规进行评判的过程中,自然形成对优质学习行为的认知建构。教学过程中应当建立即时反馈机制。当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展现出有价值的思维火花时,教师需及时给予具体反馈和正向激励。面对学习进程中出现阶段性困难的学生,应提供针对性辅导和方向指引。这种差异化的指导策略既保护了学习积极性,又能帮助不同层次学生获得实质性成长。通过构建多维记录体系与动态反馈机制,课堂逐步形成良性互动生态。教师通过持续的过程性观察,能够精准把握每个学生的发展节点;学习者通过多源评价信息,建立起对自身能力的客观认知。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元认知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在具体操作层面,建议采用可视化成长档案记录关键事件,将抽象的能力发展转化为可观测的阶段性成果。
综上所述,跨学科视角下小学数学语文课堂互动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应进一步探索跨学科教学的方法和策略,不断优化课堂互动模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同时,学校和教育部门也应加强对跨学科教学的支持和引导,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学习机会,推动小学数学语文跨学科教学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 姜艳艳 , 孙宗秀 . 基于 STEM 教育理念的基础课程融合模式研究 [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 2021,37(09): 162-166.
[2] 汤广全 , 苏艳 . 福建三所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发展的特点及启示 [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 2021,40(07): 84-86.
[3] 王钦 . 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尝试 [J]. 科学咨询( 教育科研 ), 2021,(28): 23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