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意义·现状·路径:初中生体能训练“三维”研究

作者

陈辉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回澜初级中学 311200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年版)》,将体育核心素养划分为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方面内容,其中运动能力包括体能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或比赛。由此可见,体能状况是学生运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初中体育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之一。从当前初中生体能训练实际而言,多种因素综合作用,阻碍学生体能的增强。从意识层面,是家校生将主要的中心放在“智”上,轻视学生“体能”。从实际训练而言,现阶段的体能训练缺乏科学性,导致最终的体能训练效果差强人意。从训练评价上,部分体育教师并不注重体能训练评价的引导性和启发性,导致学生的体能训练内驱力不足。对此,初中体育教师需要认知当前的问题,提出合理策略,实现体育教学效益最大化。

一、初中生体能训练的意义

初中体能训练的意义主要从学生的身、心以及教师的教三部分论述。通过塑造学生健康的身体机能,打造学生良好的体育品格,真正发挥体育“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作用,实现体育层面的立德树人,更有利于让学生投入到各种体育运动项目中,促进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促进身体机能发展

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身体机能发育的关键时期。通过科学的体能训练,一则可以满足学生实际生长发育的骨骼、肌肉需要,二则避免学生因为长期学习,或是沉溺电子产品,带来的多种不良身体机能的影响,三则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锻炼方式,养成健康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身体机能的发展。

(二)培养良好体育品格

通过体能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品格,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在体能训练中,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使学生在一次次地挑战自我中,完成自我超越;二是,在体能训练中,学生学会一步步的重复、付出,真正懂得脚踏实地的意义,获得吃苦耐劳良好品格的塑造。三是,通过体能训练,学生真正在一次次挑战自我和不断付出中,逐渐树立自信,培养学生的实干品格。

(三)实现体育教学目标

从实际的体育教学目标达成而言,无论学生从事何种体育运动项目,均离不开体能的支撑。通过训练学生的体能,有利于为学生从事多种体育运动塑造体能,也有利于实现锻炼学生体能的教学目标。此外,体能训练的开展,还有利于避免学生因为体育课程学习,出现体能不足,造成各种身体损伤的可能,有助于体育目标达成提供辅助。

二、初中生体能训练的现状

(一)观念:训练认知存在局限性

训练认知的局限性主要从教师、学生、家长三个层次而言。从教师而言,部分教师并未重视体能训练,将体能训练作为教学的辅助,如通过热身运动,实现体能的锻炼,而这往往是不科学的。从家长而言,一些家长认为学生学校主要的任务是学习,考上优质高中,而不是做体育训练,忽视体能训练对学生身心的正向作用,存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意识。从学生而言,部分学生认为体能训练是一项“体力活”,毫无兴趣可言,致使全身心参与体能训练的积极性不佳。

(二)训练:训练方式缺乏科学性

缺乏科学的训练方式主要原因在于部分教师。从训练针对性而言,一些体育教师并不注重结合学生身体发育实际,开展体能训练,存在围绕体能训练目标,而开展“一刀切”的情况,实际是为了训练而训练,致使整体的体能训练效果差。从训练多样性而言,部分体育教师存在“活动单一,重复性高”的情况,导致学生缺乏足够的体能训练兴趣,也致使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无法坚持到最后。从训练认识而言,有些体育教师并未真正认识到体能训练的重要性,将体能训练作为一项辅助性活动,而不是关键性内容,导致整体的体能训练效果不佳。

(三)评价:训练评价缺乏指引性

体能训练评价的作用在于:一是,指出学生问题,让学生找准体能训练的方向;二是,通过正向评价的方式,激发学生体能训练的积极性;三是,发现学生在体能训练的问题,“倒逼”教师转变体能训练的方式和思维。但是,从实际的体能训练而言,大部分教师往往采用优、中、差的评价方式,导致学生无法明确个人的体能训练问题,也致使教师的教学缺乏精准性,导致最终评价训练缺乏指引性。

三、初中生体能训练的策略

初中体能训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也面临层层阻碍,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等的认知阻碍,还包括教师教学的方法以及评价阻碍等。对此,体育教师需要从主观上重视学生体能训练的教学,更需要基于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策略,真正为初中生体能训练扫除障碍,铺平体能教学的道路,发挥体能教学的正向作用。在实际的落实上,教师则是基于现状,采育如下三项措施:

(一)家师生树立正确的训练认知理念

良好效果的达成不是单纯靠某一相关主体的,而是多个相关主体之间形成合力,而体能训练也同样如此,需要家长、教师、学生三者形成良性的合力,促进体能训练的良性发展。其中的关键在于,让家师生三者树立正确的体能训练观。

1. 家长层面:立体化认识体能训练多项意义

作为家长需要认识体能训练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多重意义,而塑造家长此种认知的关键因素在于体育教师。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让家长认识到体能训练的多重意义。教师可以以家长学校为平台,定期向学生家长介绍体能训练的意义,尤其是在促进初中生身体发育,如骨骼发育的作用,还包括学生心理的积极意义,使家长真正重视学生的体能训练,并为学生的体能训练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提供精神支持。

2. 教师层面:正确将体能训练融入到教学中

初中体育教师需要正确认识体能训练的作用,不是将其作为辅助融入体育教学中,而是作为关键性的内容进行融合,而且需要注意体能训练融入的科学性,使学生获得体能训练的同时,更好地参与到体育各个项目的学习中。从实际而言,以跳的体能训练为例,七年级,教师注重从让学生掌握呼吸节奏入手,如通过两分钟内完成两组快跳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呼吸节奏;八年级主要则是集中在提高学生的爆发力上,通过从快跳时间的转变,由最初的两分钟增加到三分钟,或是四分钟;在九年级,则是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和爆发力,通过让学生持续快跳,或是花样快跳的方式实现。

3. 学生层面:认识体能训练意义并主动参与

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实现体能训练效果的核心要素,而让学生认识体能训练的意义,并付出行动成为重中之重。在实际的落实上,教师可以运用学校的多种条件,如借助学校的公共教室,开展体能训练的小讲座,或是播放相应的视频,也可让家长参与到此次活动中,使学生认识到体能训练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注重体能训练方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体能训练的热情,获得良好的体能训练效果。

(二)教师开展多维度的科学训练模式

在实际的科学训练模式落实上,教师可以从规律维度、精准维度和趣味维度入手,遵循基本的体能训练规律,注重体能训练的精准性,让每位学生得到适应个人实际的锻炼,更为注重趣味性,使学生在体能训练中感受到乐趣,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增强个人体能,实现体育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1. 规律维度

在规律性维度的开展上,教师主要从循序渐进与日复一日两个角度入手,让学生在体能训练中学会坚持,更在循序渐进中获得自信,促进学生身体机能的同时,使学生逐渐形成优良的品格。在循序渐进上,教师以上肢力量训练为例,可以通过平板支撑、俯卧撑、举哑铃等方式落实,并在此基础上,逐渐提高锻炼时长,从最初的五分钟,增加到七分钟,再到九分钟,不断通过延长时间的方式,使学生在锻炼中增强肌肉的力量和锻炼的自信。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教师可以在日常的学校课外服务中加入体能训练课,如“慢跑 + 静态拉伸 + 对抗练习”,让学生在慢跑中,获得下肢力量、耐力的增强;在静态拉伸中进行压腰、压腿的训练;在对抗运动中,提高学生的身体柔韧性、肌肉力量、耐力等,使学生在日复一日地练习中获得体能的增强。

2. 精准维度

精准维度侧重于从分层的方式锻炼学生的体能,针对不同体质的学生,采用不同的锻炼方式,让全体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体能强化。以实际的中等力量和耐力训练为例,教师则是采用体能训练分层化的方式。在分层的标准上,教师以如下训练内容为分层依据:学生的最大心率、最大摄氧量、核心肌肉力量(如 15 秒引体向上数量、1 分钟仰卧运动次数),并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划分为初级组、中级组、高级组三个小组,设计每个小组的体能训练方式。

(1)初级组

初级组,主要针对体能相对薄弱的学生,以基础耐力训练为主,融合有氧和力量训练。在心肺训练上,则是以快步为主,锻炼时长为 8 分钟,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的 60%~65% 之间。在力量训练上,主要锻炼学生的上肢肌肉,通过借助橡皮阻力带,开展站姿侧拉和坐姿划船等动作。核心训练主要是激活深层肌群,通过仰卧桥式动作、猫式伸展动作等,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稳定性和强化核心力量的效果。

(2)中级组

中级组,主要开展间歇训练和力量训练。在心肺训练上,通过间歇跑的方式,以 3 分钟中等速度跑和 30 秒冲刺的方式为一组,练习 5 组。在力量训练上,则是以单腿硬拉、俯卧撑、深蹲跳为一组,锻炼三组,锻炼时长为 15 分钟,锻炼学生的耐力和身体协调能力。

(3)高级组

高级组,主要锻炼爆发力、耐力和身体协调能力。在耐力方面,通过 5 分钟高强度跳绳的方式实现,并注意让学生最大心率保持在 85%~90% 。在力量训练上,为了增强学生的上下肢爆发力和持久力,教师让学生进行如下训练:负重(2 ~ 5 公斤)引体向上、单臂哑铃推举、哑铃蹲跳。在锻炼学生身体灵活性上,教师借助梯形步伐,开展快速移动训练,提高学生步伐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此种训练方式的时长为20 分钟。

3. 趣味维度

趣味维度主要是引入具有趣味性的体能训练方式,降低体能训练的枯燥度。在实际体能训练上,教师引入三项趣味集体体能训练活动。第一项,巨山过石,学生集体协作将最大的充气球从起点推到终点,并保证气球的平衡且不脱离赛道,以锻炼学生上肢力量。第二项,能量传递,学生站在巨大的平衡板上,并保持平衡板的平衡,且要求学生将五斤实心球从平衡板的一端运送到另一端,以此锻炼学生的上肢力量。第三项,极速协作,学生双人,或是多人同步跳大绳,达到规定的跳大绳次数,以此锻炼学生的心肺耐力、下肢力量、爆发力。

(三)构建激励性与指引性的训练评价

在构建激励性与指引性的训练评价中,教师注重从体能训练的要领入手,作为具体评价的综合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基于每位学生实际存在的体能训练问题,指出具有精准性的训练评价指导,尤其是多用“你要…就更好了”的句子,使学生获得正能量,更注重后期的跟踪,尤其是观察学生在二次体能训练的实际效果,给予必要的二次评价,使学生真正在体能训练中获得教师的鼓励,并掌握科学的体能训练方式。与此同时,教师更需要集中整合学生的体能训练问题,从学生和教学等多角度,探究问题的解决思路,实现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四、总结

总而言之,在开展初中生体能训练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认识体能训练的意义,并基于当前体能训练的现状,制定具有精准性的方式,使学生在获得家长支持和教师辅导下,掌握更为科学的体能训练方式,促进学生身体机能的发展,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格,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周永强 . 初中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策略 [J]. 亚太教育 ,2024(10):70-72.

[2] 杨倩. 初中体育教学初中生体能训练的加强分析[J]. 青少年体育 ,2021(1):71-72.

[3] 徐子雯 .OBE 教育理念视域下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体能训练优化路径 [J]. 青少年体育 ,2023(11):101-103.

[4] 马安武. 初中体育加强学生体能训练的策略[J]. 学周刊,2024(27):14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