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电气设备运行和维护特点及管理方法

作者

马新宇

内蒙古新特硅材料有限公司 内蒙古包头市 014100

摘要:本文系统分析了电气设备在运行和维护过程中的特点,阐述电气设备运行和维护的特点,包括设备的技术特性、运行环境要求、维护周期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的管理方法体系。研究表明,通过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采用先进的维护技术、加强人员培训等措施,可以显著提高电气设备的运行可靠性和使用寿命,降低运维成本,保障企业生产的安全稳定运行。

关键词:电气设备;运行维护;管理方法;预防性维护;状态监测

引言:

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电气设备在企业生产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其安全稳定运行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电气设备种类繁多、结构复杂,在运行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做好设备的运行维护管理工作,已成为企业管理中的重要课题。

一、电气设备运行维护的特点

1、技术特性

现代电气设备作为一个高度集成的系统,从系统性来看,各类电气设备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和依赖关系,形成了完整的运行体系,一旦某个设备出现故障,往往会通过系统连锁导致相关设备异常,甚至引发整体性的运行中断,这种系统特性要求维护人员在开展工作时必须充分考虑设备间的相互影响。同时,电气设备本身涉及多个专业技术领域,包括电气工程、机械设计、自动化控制等,这对维护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的检测设备使用方法,还要熟悉复杂的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另外,电气设备在运行过程中面临多重安全风险,如触电事故、线路短路、设备过载引发的火灾等,这些风险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严格执行各项安全操作规程,配备必要的防护设施,定期开展安全培训和应急演练,确保设备安全稳定运行[1]。

2、运行环境要求

在温湿度方面,设备必须在合适的温度和湿度范围内运行,过高的温度会加速设备老化和绝缘材料的损坏,而过高的湿度则可能导致设备内部结露、金属部件锈蚀,甚至引发绝缘击穿事故。环境的清洁度同样关系重大,因为灰尘和各类污染物不仅会降低设备的绝缘性能,还会堵塞通风散热通道,影响散热效果,加速设备发热。特别是在一些精密电气设备中,微小的粉尘颗粒就可能造成接触不良或短路。此外,电磁环境的控制也是确保设备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尤其是那些包含敏感电子元器件的现代电气设备,容易受到外部电磁场的干扰。为此,往往需要采取适当的电磁屏蔽措施,如使用屏蔽电缆、安装滤波装置、设置接地保护等,以降低电磁干扰对设备运行的影响。

3、维护周期特点

根据设备类型、运行环境和使用强度的不同,需要制定相应的检查和保养周期,这些周期可能是每天、每周、每月或每季度不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维护工作的开展必须与企业的整体生产计划紧密结合,合理安排检修时间,既要确保设备得到及时维护,又要尽量减少对生产的影响。同时,维护工作还体现出明显的持续性特征,这不仅体现在定期的维护活动上,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持续的状态监测来掌握设备的运行状况。通过实时监测、定期巡检和数据分析,及时发现设备的潜在问题和异常状况,采取预防性维护措施,避免设备发生重大故障[2]。

二、电气设备管理方法

1、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的电气设备管理制度是确保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性工作,需要从组织架构、制度体系和信息管理等多个层面进行系统建设。企业应当设立专门的设备管理部门,配备具有相应专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通过明确的岗位职责划分和责任制度落实,形成职责清晰、分工明确的管理团队。在此基础上,需要建立完整的管理制度体系,制定涵盖设备运行、维护保养、检修管理、安全管理等各个环节的规章制度,确保每项工作都有章可循,每个流程都有据可依。

2、预防性维护策略

首先,要建立科学的定期检查机制,根据设备的重要程度和特性制定详细的检查计划,通过定期的全面检查及时发现设备运行中存在的潜在问题和隐患。其次,需要根据设备的运行时间、负载状况和环境条件,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性维护工作,包括清洁保养、紧固件检查、润滑油更换等基础性维护,以及绝缘测试、热成像检测等专业性检测工作。最后,对设备关键部件的寿命管理,通过建立完善的部件寿命数据库,准确记录和追踪各个重要部件的使用时间和磨损状况,科学预测其剩余寿命,并在达到预警期限之前及时进行更换或维修。这种预防性维护策略不仅能够显著减少设备的突发性故障,还能优化维护资源的配置,降低维护成本[3]。

3、状态监测与诊断

状态监测与诊断技术的应用为电气设备的科学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这一技术体系通过多种手段实现对设备运行状态的全面掌握。现代化的在线监测系统能够实时采集设备的各项运行参数,如温度、振动、电流、电压等关键指标,这些数据通过传感器网络和数据采集系统持续传输到监控中心,为设备状态评估提供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完善的故障诊断体系,结合专家系统和智能算法,可以快速准确地判断设备是否存在异常状况,并对故障类型进行精确诊断。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海量监测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利用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能够及时发现设备性能退化趋势,预测可能发生的故障,从而实现设备管理由被动维修向主动预防的转变。

4、检修管理优化

首先,要根据设备运行状态、历史故障数据和生产计划的综合分析,制定合理的检修计划,既要确保设备得到及时维护,又要将检修工作对生产的影响降到最低。其次,为保证检修质量,需要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检修工艺标准、质量检验规范和验收标准等,同时要配备专业的检修团队和先进的检修设备,严格执行检修操作规程。最后,检修完成后的效果评估也是管理优化的关键环节,通过对检修后设备运行状况的跟踪监测,结合各项性能指标的测试数据,全面评估检修工作的效果,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这种评估结果不仅可以用来改进检修方法和工艺,还能够为后续检修计划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

5、人员培训与管理

人员培训与管理是电气设备维护工作中的重要基础环节,要针对不同岗位和层次的维护人员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内容应当涵盖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安全规程等多个方面,通过系统化的培训提升维护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同时,为确保培训效果,需要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定期对维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进行评估,将考核结果与岗位聘用、薪酬待遇等挂钩,形成激励约束机制。此外,技术交流活动的开展对提升维护队伍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组织技术研讨会、经验分享会、技能比武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促进维护人员之间的相互学习和经验交流,特别是要注重老员工与新员工之间的技术传承,确保宝贵的维护经验和技术诀窍得到有效传播和应用。这种多层次、多形式的人员培训与管理体系,不仅能够提高维护人员的专业能力,还能增强团队凝聚力,为电气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4]。

结束语:

电气设备的运行维护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技术和管理两个层面同时着手。通过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实施预防性维护、加强状态监测、优化检修管理、重视人员培训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设备的运行可靠性,降低维护成本,保障企业的安全生产。随着技术的进步,未来还需要不断引入新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持续改进和完善管理方法,以适应现代工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于哲, 黄磊. 电气设备运行维护特点与管理措施探讨 [J]. 中国设备工程, 2024, (17): 80-82.

[2]赵章斌. 电气设备的运行与维护特点及管理策略研究 [J]. 广西电业, 2023, (07): 19-22.

[3]唐涛. 浅析电气设备的运行与维护特点及管理措施 [J]. 中国设备工程, 2023, (02): 55-57.

[4]刘柱国, 李瑞远, 任振华, 金辉. 电气设备的运行与维护特点及管理对策 [J]. 中国盐业, 2022, (23): 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