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路径与再生骨料性能提升策略
贾晓嫚
身份证:130127199503072424
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建筑施工活动频繁带来大量建筑废弃物,其无序堆放与处理不仅占用土地资源,还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推进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实现绿色施工与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结合当前我国建筑废弃物产生现状与处理模式,系统梳理了资源化再利用路径,重点探讨再生骨料在混凝土等建材中的应用性能与改性提升技术。研究表明,通过分选优化、颗粒强化、界面改性及胶结材料调控等技术手段,可有效提升再生骨料的力学性能与耐久性,推动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普及。文章最后提出完善回收体系、优化政策激励与强化标准体系等建议,为建筑废弃物高效利用与绿色转型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路径。
关键词: 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再生骨料;性能提升;绿色建材
引言:
建筑施工废弃物是城市固体废弃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量与城市建设规模呈正相关关系。近年来,随着城市更新与旧改工程加速推进,建筑垃圾产出量呈持续上升趋势。传统“填埋+简易处理”模式已难以满足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双重需求。再生骨料作为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的主要产品,在混凝土材料再利用中具有广阔前景。然而,由于原料复杂、颗粒表面多孔疏松、杂质含量较高等原因,其力学性能与耐久性普遍低于天然骨料,成为限制其推广应用的关键因素。因此,探索建筑废弃物的高效资源化路径,并针对再生骨料提出科学的性能优化策略,对于推动建筑行业绿色转型、实现固废减排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 建筑施工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建筑废弃物的产生主要包括拆除废料、施工残余、装饰边角料等,其成分复杂,主要包含混凝土块、砖瓦、废钢筋、玻璃、木材与保温材料等。其中,以混凝土类废料数量最多,回收潜力最大。当前建筑废弃物处理方式仍以堆存与简易填埋为主,资源化利用率不足30%。制约其资源化利用的主要问题包括:分类回收体系不健全,导致原料杂质含量高、分选难度大;再生加工设备落后,粒径控制不精准;产品标准体系滞后,缺乏适用于工程实际的分级评价标准。由于再生骨料质量波动较大,工程单位在使用过程中存在顾虑,影响其市场认可度与应用广度。
二 建筑废弃物资源化路径及再生骨料应用领域分析
资源化利用路径主要包括原位回填、道路垫层、再生骨料混凝土、砖制品、透水材料等多种形式。其中,再生骨料作为将混凝土块破碎处理后形成的粒状材料,可广泛用于低标号混凝土、预制构件、地基处理等领域。再生细骨料可替代部分机制砂用于抹灰砂浆、砖砌砂浆等;再生粗骨料则用于非承重结构、城市道路基底及景观构件生产。此外,将废弃材料粉磨后形成的再生微粉,也可作为掺合料参与胶凝系统优化,提升水泥基材料的耐久性。资源化利用需根据建筑废弃物种类与分选精度制定针对性加工路径,实现原料最优配置与产品性能最优匹配。
三 再生骨料性能瓶颈与主要影响因素
再生骨料性能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原料来源、杂质含量、粒径分布与表观形貌等。与天然骨料相比,再生骨料表面包裹旧砂浆层,存在多孔结构与裂隙,吸水率高,易导致新拌混凝土和易性降低、收缩开裂风险增加。在力学性能方面,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劈裂强度与弹性模量普遍低于天然骨料混凝土。在耐久性方面,因界面过渡区(ITZ)弱化,结构致密性下降,易产生碳化、氯离子渗透等劣化现象。此外,再生骨料中的轻质杂质、木屑与玻璃碎片等,若分离不彻底,将进一步影响产品质量稳定性。因此,提高再生骨料性能必须从源头控制质量波动,并结合后期改性技术进行系统优化。
四 再生骨料性能提升的关键技术路径
为改善再生骨料性能,可从分选、强化、界面改性与复合利用等多方面入手。首先,采用先进干湿联合筛选设备,实现对建筑废弃物中非矿物组分的有效剔除,提高骨料纯净度与成分一致性。其次,通过机械搓洗、热处理或碳化改性等方式去除骨料表面旧砂浆层,提升颗粒表观质量。再者,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采用减水剂、硅灰、粉煤灰等矿物掺合料,优化新旧界面结构,改善胶结性与密实度。同时,发展新型复合胶凝材料体系,引入活性掺合料调控水胶比与水化速率,进一步提升混凝土整体性能。此外,可结合纳米材料表面包覆技术,增强再生骨料与浆体的界面结合力,显著改善抗渗性与耐久性。多种技术路径的协同应用是实现再生骨料工程化推广的重要保障。
五 推动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政策建议与发展路径
在提升再生骨料性能的基础上,还需构建完善的政策体系与产业支持环境。一方面,应健全分类回收制度,推动施工单位、拆除单位实施源头分类、集中运输、信息登记与溯源管理。另一方面,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鼓励资源化处理企业技术改造与产能扩展,降低初始投资门槛。在标准规范方面,应加快制定适用于各类应用场景的再生建材性能评价体系,明确再生骨料混凝土在市政、非结构与基础构件中的推广路径。此外,应加强对使用单位与设计方的宣传培训,提高其对再生建材性能与环保价值的认知与信任。通过政策驱动与产业引导双轮联动,逐步实现建筑废弃物从“末端处理”向“全过程管控、全链条利用”的转变。
结论:
建筑施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系统分析了当前建筑废弃物再利用的主要路径与再生骨料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瓶颈,提出了基于材料分选、界面优化与复合掺合的提升策略,旨在为提升再生建材品质、促进其规模化应用提供技术支撑。未来应加强对再生产品长期服役性能的研究,拓展其在多元工程环境下的应用广度。同时,需依托政策引导与产业协同,构建覆盖回收、处理、标准、推广的闭环体系,推动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金玉, 刘翔. 再生骨料混凝土性能提升方法研究综述[J]. 建筑材料学报, 2022(5): 67-72.
[2] 张伟, 高明. 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路径与政策机制探讨[J]. 城市建筑, 2023(4): 95-98.
[3] 李红, 陈建军. 建筑垃圾中再生骨料的改性技术研究进展[J]. 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 2021(6): 8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