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藏身之所》中的历史记忆意蕴

作者

张海康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长沙 410081

摘要:《藏身之所》作为约翰·埃德加·维德曼霍姆伍德三部曲的重要篇章,以其深邃的历史意识与细腻的叙事技巧,构建了一部非裔美国人追寻身份与记忆的史诗。本文从家族历史记忆的传承与失落、种族与社会历史记忆的反映两个层面展开分析,试图深度挖掘小说背后丰富的历史意蕴。

关键词:《藏身之所》;约翰·埃德加·维德曼;历史记忆;历史意蕴

当代非裔美国文学快速发展,并逐渐成为美国主流文学的一部分。当代作家十分关注非裔美国人的历史和身份。在当代美国黑人知识分子中,约翰·埃德加·维德曼是呼吁读者关注美国黑人历史和文化的撰稿人之一,作为其三部曲之一的《藏身之所》富含历史意蕴,讲述了以汤米为代表的非裔美国人在美国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下丧失了其原本的文化身份,最后通过认同本民族文化完成其身份重建的故事。

《藏身之所》在国内外学术界研究成果不多,且现有论文大多从单一视角研究该文本。然而,几乎鲜有论文抛开单一理论视角深度挖掘《藏身之所》背后蕴藏的丰富历史内涵。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开始反思历史学的学术形态和研究范式,不再强调历史与文学之间的不可通约性,认为任何历史表述都是有策略的叙事,都是写作者对于过去进行选择、加工、建构的过程,由此催生以记忆为主要特色的“叙事的转向”。[2]因此,本文试图从家族历史记忆的传承与失落、种族与社会历史记忆的反映这两个方面深度解读小说的历史意蕴,不仅有利于加深对本部小说的理解,对挖掘相似作品的深刻意蕴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一、家族历史记忆的传承与失落

在《藏身之所》中,家族历史记忆的传承是一个核心主题。家族中的长辈通常是历史记忆的承载者,他们通过讲述过去的经历,将家族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传递给年轻一代。贝斯妈妈在帮助汤米了解过去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她不仅讲述家族的故事,还通过具体的行动来强化这种传承。老一辈的家庭成员的生活与农业息息相关,靠土地为生。在贝斯的回忆中,人们一直忙于将种子撒在地上,然后拿着长且直的犁在地上梳理。老一辈的人都会种各种各样的水果和蔬菜,享受自给自足生活带来的幸福感。然而搬离到镇上的人现在已经不种任何东西了,他们逐渐放弃了自己的农民身份。从小在镇上长大的汤米从来没有种过任何东西,甚至在他们的认知里,几乎所有东西都是从商店里购买的。为了帮助汤米了解过去,贝斯妈妈教汤米如何播种。汤米在学习播种的过程中加强了与祖先的联系。

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这种文化传统面临着消亡的风险。在书中,汤米的母亲讲述了黑人奴隶在白人眼中的地位,他们没有自己的名字,白人可以随意给他们起名。汤米的祖父洛森曾为了一个名字和白人斗争了一辈子,但汤米却对此毫不在意。汤米的这种态度反映了年轻一代对家族历史记忆的淡漠,他们不懂得姓名对于非裔美国人的重要性。这种对家族历史记忆的忽视,不仅导致了文化的断裂,也削弱了家族成员之间的身份认同感。姓名文化是非洲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名字的简单组合,更是家族历史和文化传统的象征。当这种文化传统被遗忘时,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也会逐渐松散。

《藏身之所》通过贝斯妈妈和汤米的故事,深刻地探讨了家族历史记忆的传承与失落这一主题。家族历史记忆不仅是家族成员之间情感的纽带,也是文化传统的载体和身份认同的根基。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转型,家族历史记忆面临着被遗忘甚至失落的风险。家族历史记忆的传承与失落不仅影响着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文化生态。

二、种族与社会历史记忆的反映

这部小说通过贝丝和汤米的故事,深刻地探讨了种族与社会历史记忆的主题,不仅展现了家族历史记忆的传承与失落,还通过家族和社区的历史,揭示了非裔美国人所经历的集体创伤与社会变迁。

在《藏身之所》中,家族历史记忆是塑造个体身份的重要因素。贝丝作为家族的长辈,她的身份与过去的经历紧密相连。她沉浸在过去的生活之中,对已故的家人有着深厚的情感,而对家族的后代则显得疏离。这种对过去的眷恋不仅是她个人的情感寄托,也是她身份认同的重要部分。维德曼通过贝丝的回忆,将家族的历史与美国的种族历史交织在一起。贝丝的祖母西贝拉·欧文斯是一名奴隶,她与奴隶主的儿子查理·贝尔相爱并逃到费城,希望在那里建立一个家。然而,他们却遭到了当地白人的拒绝,不得不搬到布鲁斯顿山。这段历史不仅是贝丝家族的起源,也是美国种族歧视的缩影。西贝拉·欧文斯的经历反映了黑人在南方的悲惨遭遇,以及他们在北方所面临的困境。

除此之外,《藏身之所》不仅探讨了家族历史记忆,还通过霍姆伍德社区的历史,揭示了非裔美国人的集体创伤与种族主义。霍姆伍德社区的历史变迁反映了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与社会不平等。从白人社区到黑人社区的转变,霍姆伍德见证了黑人社区的兴衰与挣扎。维德曼通过汤米的回忆,展现了霍姆伍德社区的衰败。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美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也是黑人民权运动的高峰期。这一时期,社区内的犯罪率急剧上升,年轻人深受种族歧视的影响,参与暴力活动。在小说中,汤米在与贝丝的不少对话都表达了对种族歧视的愤慨,如“我可以告诉你一些关于尝试的事情。哦,对了。他们说要工作,要养家糊口。然后他们又说,对不起,这不是工作。然后他们又说对不起,你没有工作,没有家庭。然后你做你该做的事,你就真的什么都不是了,你是个逃犯,但你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人。”[1]

《藏身之所》通过贝丝和汤米的故事,深刻地探讨了种族与社会历史记忆的主题。家族历史记忆不仅是个体身份的根基,也是集体认同的重要部分。社会历史记忆则反映了非裔美国人的集体创伤与种族主义的深远影响。通过记忆的重建,个体可以重新找到自己的身份,集体也可以实现和解。维德曼通过这部小说,呼吁社会关注非裔美国人的历史与现状,理解他们的痛苦与挣扎。

《藏身之所》作为约翰·埃德加·维德曼霍姆伍德三部曲的重要篇章,以其深邃的历史意识与细腻的叙事技巧,构建了一部非裔美国人追寻身份与记忆的史诗。通过家族、种族与个体三重维度的交织,小说不仅揭示了历史记忆对非裔群体生存状态的深刻影响,更以文学的形式完成了对历史创伤的疗愈与重构。本文从家族历史记忆的传承与失落、种族与社会历史记忆的反映两个层面展开分析,试图还原这部作品在历史叙事与文学表达之间的独特张力。其深刻意蕴在于,它既是一部非裔美国人的家族史诗,也是一面映照美国种族历史的棱镜。通过记忆的追溯与身份的重构,维德曼试图在断裂的历史中寻找连续性,在创伤的废墟上重建希望。对于当代读者而言,这部作品的意义不仅在于揭露过去的伤痕,更在于唤醒对现实种族问题的反思。

参考文献

[1].Wideman,John Edgar.Hiding Place.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98.

[2].彭刚.叙事的转向:当代西方史学理论的考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张海康(2000—),男,汉族,湖南株洲市人,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