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高海拔地区公路施工中的冻土处理技术研究

作者

杨力铭

新疆一洲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新疆库尔勒市 841000

摘要:高海拔区域开展公路建设时冻土问题尤为关键,成为决定工程质量与稳定性能的核心要素,文章着重剖析此类地区冻土的独特属性,细致梳理当下主流的冻土处置技术,并依托具体工程实例来审视这些技术的实际应用成效,同时关注冻土处理技术的未来趋向,经由探究与解析,期望为高海拔区公路建设项目提供科学且高效的冻土应对方案支持,助力提升公路设施的安全水准与长久性能。

关键:高海拔地区;公路施工;冻土处理技术;工程应用

引言:

我国基建正处于前所未有的扩张阶段,高海拔地区的道路工程更是呈现出显著增长态势,冻土层特有的力学与物理属性为建设施工设下层层障碍,温度的变化让冻胀与融陷频频出现,路基变形乃至路面损毁成为隐患,使得道路质量与耐久性能面临考验,鉴于此,深入探索适应高海拔条件的冻土应对策略和技术成为当务之急。

一、冻土在高海拔地区公路施工中的作用

冻土在高海拔地区公路建设中地位关键且极具挑战,其特殊物理力学性质影响公路稳定性。低温时,冻土中的冰胶结土颗粒,利于初期工程;但温度波动时,冰融化使土体结构破坏、强度下降,引发路基不均匀沉降,导致路面病害,缩短公路寿命,增加养护成本。冻土特性是公路设计施工的重要依据。设计时,需考虑其分布、厚度、含冰量及季节变化,确定路基参数。

二、冻土处理技术在高海拔地区公路施工中的现状

2.1 技术应用的多样性与局限性

在高海拔公路建设中,冻土处理技术如热棒、隔热保温和换填技术被广泛应用。热棒技术通过高效热传导维持冻土温度稳定,尤其适用于多年冻土区,减少路基沉降风险。隔热保温技术通过铺设材料延缓外界热量影响,适用于对温度控制要求高的路段。换填技术则用于浅层冻土或高承载力地基,能提高路基稳定性。

2.2 技术应用的地域差异

高海拔地区地质气候差异显著,冻土处理技术应用具地域特征。青藏高原等寒冷地区,热棒和隔热保温技术广泛使用,以维持冻土低温。高海拔山区地形复杂,冻土分布不均,换填和控制爆破技术根据工程条件灵活应用。陡峭坚硬冻土区,控制爆破技术破碎冻土;平坦浅层冻土区,换填技术更具优势。

2.3 技术应用中的监测与维护现状

在公路施工与运营过程中,冻土处理技术的有效性离不开监测和维护工作,虽然高海拔地区已有相关监测体系部署,但其设备精度参差不齐,可靠性难以保证,导致产生数据误差、传输滞后等情况,对冻土状态的判定形成干扰,另一方面,受到环境条件制约,在这些区域开展维护作业颇为棘手。至于人员方面,现有团队中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以及技术能力显然仍显不足的局面,使得应对日常维护任务的挑战愈发严峻。

三、应对高海拔地区公路施工中冻土问题的策略

3.1 综合技术应用策略

冻土环境处于动态变化且极具挑战的状态下,构建一套系统化、多层面的技术策略显得颇具深远的现实价值,热棒与隔热材质之间相互形成的协同关系,优势得以展现并叠加,推动了冻土稳定性走向新高度,浅层这类区域因承载力偏弱又对稳定性提出了苛刻要求,于是多思路的解决方向成为常见依赖的方法。

在温差大且冻土融沉敏感的路段,可引入主动冷却与被动隔热相结合的策略。主动冷却系统,如通风管技术,能有效带走地基热量,减缓冻土融化速度;而被动隔热层,如铺设聚苯乙烯泡沫板,可隔离外界高温,降低热量传递效率。此外,针对冻土与融土交错分布的特殊地带,可探索使用复合地基处理技术,结合排水固结与化学加固手段,既增强地基的整体稳定性,又控制不均匀沉降,确保公路的安全运营。综合技术应用策略需兼顾经济性、可行性和环境友好性,通过科学规划与精心施工,实现高海拔地区公路建设与冻土保护的和谐共生。

3.2施工过程精细化管理策略

施工期间,实施严格的精细化管理措施以保障冻土处理成效显得尤为重要,合理规划施工时段,尽量避开冻土融化剧烈的时期,选择冬季或温度偏低的时候开展作业,如此一来对于减少冻土受到热干扰是有利的,虽然这一举措看似简单。同时在施工当中强化监测力度,常规的温度与位移的监测不够用时,就得添加对冻土力学性质变化的检测,在现场做原位测试能够实时捕捉到冻土的强度、压缩性之类参数的变动情况,这样一来就可以立即做出施工工艺和数值的修正了,施工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需要拔高,并且针对他们展开培训变得必不可少,目的是让施工人员对冻土技术的关键点及质量控制指标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让工程质量本身被牢牢掌控住。

同时需要构建完整的施工管理体系,各个施工环节的责任主体与质量把控重点应被具体划分出来,采取严密的施工日志记录制度,把每日施工进度、遭遇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记录下来,这些资料能成为后续作业的重要参考依据,此外同科研院所和高校加强合作也是必需的,借助这种方式先进技术和设备才会被运用到项目中来,如此才能够促使工程方法持续优化,建设效率提升,冻土改善成果也变得更好一点。最后应急机制要建立好,像极端天气或硬件设施故障这样的突发状况可能会发生,在这样的前提下详细的解决方案得制定完成,唯有这样做才能保障工程建设进程毫无阻碍地展开以及有关指标达成实现的效果。

3.3生态保护与修复策略

高海拔地区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公路施工时必须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工作,选择和应用冻土处理技术时,并不一味追求效率,而是更倾向于那些对环境干扰较小的生态友好型方法,比如可以采用能自然分解的隔热材料以及不对土地造成二次污染的改良剂,还需要制定相应的修复对策,完成后迅速推进植被和土壤的恢复进程。种植适应寒冷条件、适合本地生存的植物品种,有助于提升地面绿色覆盖情况,抑制水分和泥土丧失,推动系统本身完成一定程度上的复原,从而达到建设开发与环保共存互利的关系结果,不过这种理想状态也并非每次都能轻易实现。

另外施工过程中生态监测需加强,遥感技术以及无人机巡查等方式被利用起来,施工现场包括周围生态环境就被持续追踪与评估,生态问题便能够及时被察觉并处理,生态补偿机制需要建立,施工导致的生态损害就要进行恰当评价,植树造林或者湿地复原等有效补偿办法会被施行,这样才能保证施工行为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尽量减小。同时要增强和本地社区还有环保机构之间的交流协作,他们提出的意见建议也要重视,共同来推进生态保护工作向纵深开展,这些生态保护及修复策略一旦得以实施,公路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两者间就能实现共存共荣的状态,和谐的局面由此形成。

四、结论

在高海拔公路施工过程中,冻土处理技术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冻土特性的深入分析,辅以热棒技术、隔热保温方法、换填措施以及控制爆破手段,并结合具体案例讨论问题,这些问题会被这些做法所缓解从而保证工程的整体水平,不断推进的技术逐渐使得新材料的应用和数值模拟发展,在信息化管理以及环境友好方式上也有体现,为高海拔公路建设提供科学参考依据的方向被明确了。未来的工程需借助多层次组合方案实现其稳定与安全,同时持续的探索创新也会提升这一领域的综合实力并让我国相关技术更加成熟。

参考文献:

[1]谷新贺.高寒高海拔多年冻土地区公路路基和路面的病害及其防治[J].四川水泥,2024,(06):213-215.

[2]包卫星,刘亚伦,毛雪松,等.高海拔多年冻土区砂石路面公路的路基温度场特征[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23,23(04):60-74.

[3]栗晓林,马巍,穆彦虎,等.高海拔多年冻土区高速公路分离式通风管路基的降温效果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22,41(S2):3488-3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