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础护理操作标准化对护理质量的影响

作者

王秀敏

镇赉县人民医院 吉林省白城市 137300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标准化实施前后的护理质量数据,探讨了标准化操作对护理效率、患者满意度及护理差错率的具体影响。结果显示,标准化操作显著提高了护理工作的规范性和一致性,减少了护理差错,提升了患者满意度和护理团队的整体效能。本文进一步分析了标准化操作实施的难点与对策,为持续优化护理流程、提高护理质量提供了实践依据。

关键词:基础护理;操作标准化;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患者需求的日益提高,护理质量已成为衡量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基础护理作为医疗服务的基石,其操作的规范性和标准化程度直接影响着护理质量。然而,传统护理操作中存在的随意性和不一致性,往往导致护理效率低下、患者满意度不高及护理差错频发等问题。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实证分析,为推广标准化操作、提高护理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一、基础护理操作标准化的内涵与实践

标准化作为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的统一规定,是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综合成果的体现。在基础护理领域,标准化操作意味着将每一项护理动作、流程和细节都纳入统一规定之中,从而保证护理工作的规范性和一致性。以静脉输液操作为例,标准化流程涵盖了从核对医嘱、准备物品,到选择血管、消毒穿刺、固定针头、调节滴速等各个步骤。每一步都制定了明确的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以确保操作过程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同样,对于卧床患者的翻身、拍背等基础护理操作,也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化流程和质量评价标准。这些标准化操作不仅提高了护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还为护理人员提供了明确的工作指导,有助于减少护理差错和提升患者满意度。[1]

二、基础护理操作标准化对护理质量的影响分析

(一)提高护理效率

以往,不同护理人员对于同一操作可能存在多种方式,这就让护理人员在执行任务时,常常需要花费额外的精力去思考操作步骤是否准确,导致操作过程中出现犹豫和停顿。以给患者进行生命体征测量为例,在标准化操作实施前,随机抽取一周时间统计,病房内 20 名护理人员完成一次完整生命体征测量平均耗时 8 分钟,且由于记录方式不统一,后续数据整理和分析平均每次需额外花费 2 分钟。实行标准化操作后,明确规定先测量体温,再依次测量脉搏、呼吸、血压,并统一记录格式。再次统计一周数据,同样 20 名护理人员完成一次生命体征测量平均耗时缩短至 5 分钟,数据整理和分析平均每次仅需 30 秒。护理人员无需再纠结操作顺序和记录规范,工作流程变得清晰流畅,极大地减少了不必要的思考时间。同时,标准化流程为护理人员提供了清晰的学习路径,通过反复训练,护理人员能更好地掌握操作技巧。比如静脉输液操作,标准化详细规定了扎止血带、消毒、穿刺等每个动作的要点和力度。在标准化实施前,对 50 名护理人员进行统计,完成一次静脉输液操作平均需要 5 分钟,穿刺成功率为 80%。护理人员经过针对性练习,熟练掌握标准化操作后,再次统计数据,完成一次静脉输液操作平均时间缩短至 3 分钟,穿刺成功率提高到 95%。整体护理效率大幅提升,使护理人员有更多时间去照顾其他患者。

(二)减少护理差错

在没有统一标准时,护理操作缺乏规范约束,不同护理人员的操作习惯和水平差异较大,很容易因操作不当引发护理差错。例如在给药环节,统计标准化流程实施前一个月的数据,某科室共发生给药差错 5 起,主要原因包括看错药品标签、混淆相似药品等。而标准化操作明确规定了从医嘱核对、药品领取、发放前再次核对到患者用药确认等一系列严谨流程,每一个环节都有详细的操作指南和核对要点。在标准化流程实施后一个月,该科室给药差错降低至 1 起,差错率明显下降。在实际工作中,标准化流程强调了双人核对制度。如在手术室进行器械清点时,统计标准化清单实施前三个月,共出现 3 次器械遗漏情况。实施标准化清单后,洗手护士和巡回护士需按照清单,共同仔细核对每一件器械的名称、数量和完整性,双方确认无误后签字。在后续三个月统计中,未再出现器械遗漏情况。这种严格的核对和确认环节,就像一道道关卡,将可能出现的差错拦截在萌芽状态,大大降低了护理差错发生的风险,有力保障了患者的医疗安全。[2]

(三)提升患者满意度

患者眼中,护理工作的规范性和一致性是衡量护理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当患者住院期间,无论何时接受护理服务,都能看到护理人员以统一、规范的方式进行操作,会让患者感受到护理工作的严谨和有序。在标准化操作实施前,通过问卷调查收集 100 名住院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显示满意度为 75%,患者反馈主要集中在护理操作不规范、服务流程不一致等方面。在标准化操作实施三个月后,再次对 100 名住院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满意度提升至 90%。患者普遍表示,看到护理人员始终以热情、专业的态度,按照标准流程为自己提供服务,深切感受到护理人员的认真负责。这种规范的护理服务让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产生高度认可,进而增强对护理服务的信任感。

三、基础护理操作标准化实施的难点与对策

(一)实施难点

护理人员接受度不一:有的护理人员可能对标准化操作持怀疑态度,认为其限制了个人发挥和创新空间。

培训成本较高:标准化操作的推广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资源进行培训和考核。

流程适应性挑战:不同科室和患者的需求差异可能导致标准化流程在实际应用中遇到适应性挑战。

(二)对策与建议

1.加强宣传与教育:医院可以组织专门的培训课程,邀请行业专家讲解基础护理操作标准化的理论依据、实践成果以及对提升护理质量和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意义。通过列举实际案例,展示标准化操作如何有效减少护理差错、提高患者满意度,让护理人员直观感受到其价值;同时,举办专题讲座,分享国内外先进的护理标准化经验,拓宽护理人员的视野,使其认识到标准化是护理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医院内部宣传栏、电子显示屏、工作群等渠道,定期发布标准化操作的相关知识和信息,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3]

2.灵活调整与优化:医院可成立由各科室护士长、资深护理人员以及相关专家组成的流程优化小组,深入各科室调研,收集一线护理人员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患者的反馈意见。根据这些信息,对标准化流程进行针对性调整。例如,针对手术室的快节奏工作特点,简化一些非关键环节的操作流程,同时强化关键步骤的核对机制,以保证手术过程的高效与安全;对于妇产科病房,在操作流程中增加与患者互动安抚的环节,缓解患者的恐惧心理。定期对调整后的流程进行效果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一步优化完善,确保流程既能满足不同科室和患者的个性化需求,又能保证基础护理操作的质量和规范性。

3.建立激励机制:医院需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对在标准化操作执行过程中表现突出的护理人员给予物质奖励,如颁发奖金、奖品等。同时,在职称评定、岗位晋升、评优评先等方面,将标准化操作的执行情况作为重要参考指标。对于严格按照标准操作且取得良好效果的护理人员,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晋升和评优。开展优秀案例评选活动,鼓励护理人员分享在标准化操作中成功解决问题、提升护理质量的经验案例。

结论

基础护理操作标准化对护理质量具有显著影响。通过实施标准化操作,可以提高护理效率、减少护理差错、提升患者满意度。然而,在推广和实践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难点。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宣传与教育、灵活调整与优化流程、建立激励机制等,以保证标准化操作的顺利实施和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朱小花. ICU标准化护理运用床旁交接班制度的临床效果[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2,9(6):99-101,76.

[2]郭君龙. 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 饮食科学,2024(8):160-162.

[3]张苇. 消化内镜护理质量管理中应用标准化护理对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及减轻其疼痛程度的效果分析[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1,6(14):103-105.

作者简介:王秀敏(1976-09),性别:女,籍贯:(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民族:汉族,学历:本科,职称:主管护师,研究方向:妇产科护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