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浅析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

作者

沈洋

安徽省招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省合肥市 230051

摘要:本文讨论了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的特点、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特点包括适应复杂地质条件、高技术要求和环境友好性。影响因素有地质条件、施工材料设备等。提升对策涉及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标准化建设和质量管理。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技术创新;质量管理

一、引言

水利水电工程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防洪、灌溉、发电、供水等多重功能,还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规模日益扩大,技术难度也随之增加,尤其是在基础处理方面,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地质条件和更严格的质量要求。

二、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特点

(一)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适应性

水利水电工程往往建设在复杂多变的地质环境中,如山区、河流、湖泊等,这些地区的地质条件复杂多样,包括软土地基、岩溶地貌、断层破碎带等。基础处理施工技术需要具备高度的适应性,能够针对不同地质条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例如,在软土地基上,采用深层搅拌桩、高压旋喷桩等加固技术;在岩溶地区,则可能需要通过注浆充填、帷幕灌浆等手段来处理溶洞和裂隙。这种适应性不仅要求技术人员具备丰富的地质知识和实践经验,还需要不断的技术创新和研发,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地质挑战。

(二)高技术要求的施工工艺

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涉及众多高技术要求的工艺环节,如精确的地质勘探、复杂的灌浆作业、高强度的锚固系统等。这些工艺环节不仅要求施工设备先进、操作人员技能熟练,还需要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来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例如,在灌浆作业中,需要精确控制灌浆压力、灌浆量和灌浆时间,以确保灌浆体的密实度和强度;在锚固系统施工中,则需要确保锚杆或锚索的准确安装和预紧力控制,以提高基础的抗滑稳定性和承载能力。高技术要求的施工工艺是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质量的重要保障。

(三)环境友好与可持续性

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日益重视,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也需要向更加环境友好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这要求在施工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采用低噪音、低振动的施工设备,实施严格的施工扬尘和废水控制措施等。同时,还需要积极推广和应用绿色施工技术,如利用废弃物料进行基础处理、采用生态友好的灌浆材料等,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与可持续性已成为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

三、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质量影响因素

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质量受到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地质条件是影响基础处理质量的首要因素,包括地层的稳定性、岩性特征、水文地质状况等,它们直接决定了基础处理技术的选择和施工难度。此外,施工材料与设备的性能、施工技术的熟练程度与标准化水平也是关键因素,它们直接影响基础处理的强度和耐久性。同时,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程度、施工监控的有效性以及验收标准的严格性,也对基础处理质量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于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的全过程。

四、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详解

(一)地基加固技术

地基加固是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中的重要环节,旨在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常用的地基加固技术包括深层搅拌桩、高压旋喷桩、振冲碎石桩等。深层搅拌桩是通过深层搅拌机械将水泥、石灰等固化剂与软土强制搅拌混合,形成具有一定强度和刚度的复合地基;高压旋喷桩则是利用高压水流切割土体,同时将水泥浆注入切割面形成桩体,增强地基强度。振冲碎石桩则是通过振动和冲击作用,将碎石等材料挤入软土地基中,形成密实的桩体,提高地基承载力。

(二)防渗处理技术

防渗处理是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中的另一项关键技术,旨在防止水体渗漏,确保工程安全。常用的防渗处理技术包括帷幕灌浆、混凝土防渗墙、土工膜防渗等。帷幕灌浆是通过在基础周边钻孔,注入水泥浆或其他防渗材料,形成连续的防渗帷幕;混凝土防渗墙则是在基础开挖后,浇筑混凝土形成连续的防渗墙体;土工膜防渗则是利用土工膜材料铺设在基础表面,形成隔离层,防止水体渗漏。

(三)排水与减压技术

排水与减压技术对于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同样至关重要。排水技术主要通过设置排水设施,如排水井、排水沟等,将基础内的积水排出,降低地下水位,减少水对基础的浮力作用和渗透压力。减压技术则是通过减压井、减压槽等设施,将基础内部的高压水或气体释放,降低基础内部的压力,提高基础的稳定性。这些技术的有效应用,可以显著减少水对基础的不利影响,确保工程安全。

(四)特殊地质条件下的处理技术

针对特殊地质条件,如软土地基、岩溶地貌、断层破碎带等,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需要采用针对性的处理技术。对于软土地基,可采用预压法、换填法等提高地基承载力;对于岩溶地貌,可采用注浆充填、帷幕灌浆等技术处理溶洞和裂隙;对于断层破碎带,可采用锚固技术、注浆加固等手段提高基础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这些特殊地质条件下的处理技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和组合应用,以确保工程基础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五、提高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水平对策

(一)技术创新与研发

技术创新与研发是提高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水平的核心动力。应加大对新型基础处理材料、施工工艺和设备研发的投资,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同时,应关注国际先进技术动态,引进并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结合国内工程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创新。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升基础处理施工技术的效率、质量和环保性能。

(二)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

人才是提升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水平的关键因素。应加强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通过高等教育、职业培训等方式,提升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同时,应注重团队建设,打造一支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创新精神和高度责任感的施工团队。通过内部培训和外部交流,不断提升团队成员的技术水平和团队协作能力,为技术创新和工程施工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三)标准化与信息化建设

标准化与信息化建设是提高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水平的重要手段。应建立健全基础处理施工技术的标准和规范体系,明确施工流程、质量要求和安全规范,为工程施工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应推进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实现施工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和可视化。通过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提升工程质量。

(四)强化质量管理与安全监管

强化质量管理与安全监管是确保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水平稳步提升的重要保障。应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明确质量责任,加强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和验收管理。同时,应加大安全监管力度,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和风险防控。通过强化质量管理与安全监管,确保基础处理施工技术的规范实施,保障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

结语

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水平的提升,是确保工程质量、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加大技术创新与研发力度、加强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推进标准化与信息化建设以及强化质量管理与安全监管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的整体水平。未来,施工技术将向高效、环保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研究[J]. 张利静.内蒙古水利,2024(01)

[2] 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浅析[J]. 张金龙.治淮,2023(12)

[3] 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要点及应用实践[J]. 陈保翠.中华建设,2022(04)

[4] 浅析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J]. 刘晓伟.居业,2021(08)

[5] 水利水电工程的基础处理施工技术研究[J]. 史录兵.内蒙古水利,2021(03)

作者简介:沈洋,男,1993.6,汉族,安徽省望江县人,研究生,目前职称:工程师,研究方向:水利水电、工程招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