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究

作者

倪周情

福建省连江第二中学 350501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阐述大概念对历史教学的重要意义,详细介绍教学设计的流程,包括确定大概念、明确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与评价方式。通过实践案例分析成效与问题,为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以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大概念;高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实践探究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传统的以知识点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度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大概念教学理念的引入,为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大概念能够统摄零散的历史知识,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提升历史思维能力,促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一、大概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知识的结构化

历史知识繁杂琐碎,大概念犹如一条主线,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例如,“文明的交流与碰撞” 这一大概念,可以涵盖古代丝绸之路、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对世界联系的影响等多个知识点,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与碰撞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趋势,构建起结构化的知识体系。

(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大概念教学鼓励学生从宏观角度思考历史问题,分析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发展规律。在探究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相关大概念时,学生需要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思考其产生的背景、特点及影响,从而培养分析、比较、归纳等历史思维能力。

(三)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大概念教学通过创设丰富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史料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在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解释中,渗透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在对国家历史发展的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流程

(一)确定大概念

大概念的确定需要教师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求。可以从历史学科的重要主题、核心观念入手,如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演变”“全球化进程” 等。以 “世界古代史” 单元为例,可确定 “多元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作为大概念,统领该单元的教学。

(二)明确教学目标

围绕大概念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在 “多元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大概念下,教学目标可以设定为:学生能够了解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中国等文明的起源、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通过分析史料,探究不同文明的特点及相互影响;感受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

(三)整合教学内容

打破教材原有章节的界限,根据大概念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将相关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等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组织起来。在 “多元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单元中,可以将古代各大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整合,对比分析它们的异同点,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多元文明[1]。

(四)设计教学活动

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可以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围绕大概念设置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 “古代文明为什么会呈现出多样性?”“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对人类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开展历史探究活动,如让学生搜集古代文明的相关史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五)设计评价方式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除了传统的纸笔测试外,还应注重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其参与度、团队协作能力、思维能力等。对学生撰写的历史小论文、制作的历史手抄报等作品进行评价,考查学生对大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历史单元教学实践案例

(一)案例背景

以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单元教学为例,确定 “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与启示” 为大概念。本单元涵盖了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中国各阶层为实现近代化所进行的一系列探索活动。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梳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近代化探索事件的背景、内容、结果和影响;分析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认识到中国近代化道路的艰难曲折,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内容整合:将洋务运动的经济近代化探索、戊戌变法的政治制度变革尝试、辛亥革命的全面社会变革等内容进行整合,突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脉络。

教学活动设计:展示近代中国遭受列强侵略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对中国近代化背景的思考。提出 “洋务运动为什么没有使中国实现富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等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辛亥革命相关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等历史人物,模拟历史场景,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中的表现,评价其参与度、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布置历史小论文,要求学生分析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的启示,根据论文的内容、结构、观点等进行评价[2]。

(三)教学成效

通过本次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教学实践,学生对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有了更系统、深入的理解。在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中,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跃,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历史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学生在撰写历史小论文时,能够从不同角度阐述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启示,体现了对大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也得到了培养。

(四)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大概念的理解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引导和解释。由于教学内容的整合和教学活动的多样化,教学时间有时难以把控,需要教师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进度。

结论:

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是适应教育改革、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通过确定大概念、明确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等一系列流程,可以提高历史教学的系统性和实效性。在实践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和改进。未来,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大概念教学,不断完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为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邹晓利. 基于大概念的高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J]. 理科爱好者, 2024, (06): 134-136.

[2]陈敬远. 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24, (35): 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