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心灵的重塑:一个情绪易激惹的男孩的蜕变之旅

作者

成玉华

苏州市吴江区横扇学校

摘要: 本文聚焦于一名12岁五年级情绪易激惹男生小羽的心理辅导过程。通过综合运用多种心理治疗方法,包括人本主义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等,对小羽的情绪问题进行深入干预。研究详细阐述了小羽的基本信息、问题表现、成因分析、辅导方案及过程,并对辅导效果进行了评估与反思,旨在为类似情绪问题的青少年心理辅导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情绪行为问题;心理辅导技术;个案研究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对其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至关重要。然而,部分青少年会出现情绪易激惹的问题,严重影响其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本案例中的小羽,就面临着较为突出的情绪易激惹问题,通过系统的心理辅导,试图帮助他改善情绪状态,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一、个案基本情况概述

小羽,12岁,男孩,就读于五年级,智力正常,体型高大健壮。 小羽出生后,母亲因抑郁症住院,由奶奶一手抚养长大。四年级时,父母离异,此后他与父亲、奶奶共同生活。父亲的家庭教养方式极为粗暴,常对小羽拳脚相加。奶奶负责接送小羽上下学及照顾其饮食起居。2024年初,父亲再婚,家中新增阿姨和妹妹,共同居住。

他学时常携带诸多笔和小玩意儿。课堂上偶尔会开小差,但学习成绩优秀。当遇到与自己认知原则相悖的问题时,情绪极易激动,进而产生攻击性行为,曾对学校公物以及老师、同学有过冲撞等过激行为。奶奶因父亲对小羽关注不足等问题,与父亲频繁争吵。五年级上学期更换新班主任后,小羽在学校因同学关系或自身习惯问题,状态变得低迷消极。虽冲动行为减少,但出现悲伤、流泪、大声喊叫等情况。

二、探究问题形成和发展原因

小羽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中情绪极不稳定,爱发脾气,对同学和班级环境造成负面影响,适应能力和交往能力较差。具体表现为情绪调节能力欠佳,处于自我同一性延缓阶段,易激惹,且家庭系统未能给予足够支持,其行为模式受家长不良示范影响。

从生理层面来看,青少年大脑处于发育阶段,情绪中枢活跃,而负责理性思考的前额叶皮质尚未成熟,这使得小羽难以有效控制情绪,面对冲突或不如意时易情绪失控,事后又陷入后悔等情绪中。

从心理层面分析,处于自我同一性延缓阶段的小羽,自我认知不稳定。同伴对其兴趣、能力等的质疑,容易挑战他脆弱的自我概念,进而引发激烈反应以维护自尊心,随后又因过度反应而哭泣。

家庭环境方面,原生家庭父母婚姻问题对小羽冲击巨大。尽管他不承认,但曾表露对与父母共同生活的留念,其缺乏家庭给予的情感关爱与安全感。父亲粗暴、冲动的管教方式,也让小羽在同伴相处中容易模仿,导致情绪失控。

三、依据个案特点制定辅导方案

(一)理论依据

1.人本主义疗法

作为心理学“第三势力”,人本主义疗法核心关注人的自我成长与实现。该疗法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倾向,坚信每个人都具备积极成长和自我治愈的能力。辅导过程中,辅导老师着重关注来访者主观体验,尊重其个性、情感与价值观,营造安全、接纳的环境,促进来访者自由表达。

2.认知行为疗法

这是一种融合认知与行为治疗的心理治疗方法。其基本假设为,人的情绪和行为并非由事件本身直接引发,而是取决于个体对事件的认知。治疗过程涵盖认知与行为两方面技术。

3.游戏治疗法

主要应用于儿童,部分青少年也适用。此方法基于儿童通过游戏表达情感、体验世界的特点。

(二)辅导目标

近期目标:与辅导老师建立信任关系,助力小羽在安全自由空间中觉察、表达情绪,获得稳定情绪体验。

中期目标:协助小羽找到自我价值感,维持稳定情绪,实现与同伴正常交往。

远期目标:帮助小羽挖掘自身资源与支持系统,积极认知自我,获取成功的积极体验。

四、心灵重塑:用爱陪伴破茧重生

与小羽所在学校系统中的班主任、任课教师沟通合作,帮助他们理解小羽行为背后的需求,给予关爱,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提供可行指导,促进小羽自我同一性的良性发展。

(一)个别辅导

1. 建立关系,探讨小羽的心理状态。

小羽首次进入咨询室时情绪激动,大喊大叫,由班主任带入。辅导老师引导其放松,通过深呼吸等方式使其情绪逐渐稳定。随后,小羽倾诉因班主任改变午餐排队规则(先订正好作业先排队)而感到不公平,进而用勺子敲破玻璃。辅导老师理解其感受,引导他思考规则改变的积极意图,并让他认识到敲玻璃行为的后果。小羽意识到错误并表达歉意,双方达成有需要找心理老师沟通的契约。

激发小羽改变消极情绪的信念。

小羽表示自己无法控制情绪,认为像父亲脾气不好。辅导老师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帮助小羽质疑不合理信念,学习用逻辑想法和行为作业质疑自身,承担起对自己行为的责任,解决问题并控制消极情绪。

3. 体悟法,帮助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

通过体悟法,挖掘小羽自身资源,让他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负责。例如,通过体悟,挖掘孩子自身资源,让还学会自我控制,自我负责。

小羽:“我也不想这样!我控制不住自己啊!”

辅导老师:“你现在感觉控制不住自己,是吗?”乐仪:“是啊,我控制不住自己!”

辅导老师:“请把你的声音放低一点说‘我控制不住自己’”

小羽:“我控制不住自己。”(声音已变轻)

辅导老师:“请把你的声音再放低一点说“我控制不住自己”

小羽:“我控制不住自己。”(声音已变得比上次轻)

辅导老师:请把你的声音再放得更低一点说“我控制不住自已?”

小羽:“我控制不住自己。”(声音已变得更轻)

当小羽不断用越来越轻的声音重复说,直至声音非常非常低弱的时候,辅导老师:“你看,你的声音能随你的控制越来越低。为什么呢?”

小羽:“我是能控制住自己的?”

辅导老师:“你认为呢?”

小羽:“我是能控制住自己的!”

小羽:“你是能控制住你自己的。只是当一些不合符你原先认同的规则时,你不知道使用哪种更好的方法来控制住自己。让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个可行的方式,使我们能控制往自己,能控制住愤怒的情绪,可以吗?”

小羽认同了辅导老师的建议:当愤怒情绪来临时,尽快离开这个让自己愤怒的场景;当愤怒来临时,尝试把心里的愤怒聚集到手中,用力捏紧它然后放松,多试几次,直到愤怒的情绪离开;当愤怒情绪来临时,去操场上跑一圈等等,请小羽选择一个自己比较认可的方法。

4.持续关注,量尺技术评估情绪控制。

邀请小羽再次辅导,运用量尺技术评估其愤怒时冲动行为的可能性(1为完全不会做,10为肯定会做),引导他对当前状态进行评估,思考理想状态及实现理想状态所需的努力和改变,寻找控制愤怒情绪的方法。

(二)家庭系统合作

1. 初次和小羽爸爸沟通。

经班主任邀请,辅导老师与小羽爸爸交流孩子近期行为表现,反馈小羽对家庭活动和父亲关爱的期待。小羽爸爸讲述家庭变化,意识到自己教养方式的问题,与辅导老师建立信任关系。

2.第二次邀请小羽爸爸到校沟通进行会谈。

辅导老师建议小羽爸爸,鉴于小羽缺乏安全感、自信心差、自我防御性强等特点,在指导小羽言行时应以行动为导向,避免消极否定语言。多鼓励小羽的努力和进步,周末增加亲子相处时间,增进亲子关系,让小羽获得安全感。

(三)学校系统合作

心理老师邀约班主任和各科任课老师会谈。学科老师表示小羽对感兴趣的事情积极参与,期待老师鼓励。班主任认为小羽单纯善良、学习上心,但课堂上不感兴趣时表现随意,规则不符意愿时易情绪爆发。心理老师感谢老师们的关心,引导他们关注小羽行为背后的问题,希望老师们用爱心关爱小羽,给予时间陪伴其成长。

五、案例反思

在本案例中,认知行为疗法与人本主义疗法为小羽营造了安全、温暖、值得信任的空间,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被关注、关爱、尊重和认可的内心需求。多次心理辅导过程中,辅导老师始终以真诚爱意给予小羽安全感,使其与社会系统建立联结,愿意主动寻求帮助。目前,小羽情绪逐渐平稳,能较好融入班级,同伴交往改善,课堂上也能积极配合老师。

然而,小羽的原生家庭因父亲再婚,奶奶与父亲常因小羽的事情争吵,这使小羽担忧。进入五年级后,他虽愤怒冲动行为减少,但出现默默掉眼泪、情绪低落的情况,这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此外,小羽情绪发泄、人际交往及对外界过度敏感等问题,仍需持续关注。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更有效地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资源,为情绪易激惹的青少年提供更全面、深入的心理支持,以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