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心理韧性与创伤后成长的协同机制:危机干预的心理学重构路径

作者

吴婷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  400037

在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机事件,如自然灾害、意外事故、重大疾病、失业等。这些危机事件往往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巨大的冲击,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然而,众多研究表明,部分个体在经历重大创伤后,不仅能够恢复到危机前的心理状态,还能够实现心理上的成长和发展,这种现象被称为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 PTG)。同时,心理韧性(PsychologicalResilience)作为个体在逆境中适应良好并恢复的心理能力,也在应对危机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深入探究心理韧性与创伤后成长的协同机制,对于构建更有效的危机干预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心理韧性与创伤后成长的理论基础

(一)心理韧性

心理韧性也称心理弹性、心理复原力,主要是指个体经历过困难及挫折困境之后仍然可以重整心态积极乐观适应生活的能力和品质 [1]。心理学家认为,心理韧性并非是一种固定的特质,而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受到遗传、家庭环境、个人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高心理韧性的个体在面对危机时,能够保持乐观的态度,灵活地调整认知和行为策略,积极寻求社会支持,并从中汲取力量,从而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挑战。

(二)创伤后成长

创伤后成长是指个体在经历重大创伤事件后,在心理、认知、情感、人际关系等方面所发生的一系列积极变化。这些变化通常包括对生活的新认识、人际关系的改善、个人力量感的增强、新的可能性的探索以及精神层面的提升等。创伤后成长并不是对创伤的简单恢复,而是一种超越创伤的积极转变。研究表明,创伤后成长的发生与个体的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系统、创伤的严重程度以及个体对创伤的主观感受等因素密切相关。

二、心理韧性与创伤后成长的协同机制

(一)心理韧性的动态构建:从创伤到适应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从根本上讲,心理韧性源于不断成长和发展的积极力量,促使个体面对变化和挑战时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和行动。前期研究发现,前额叶皮质可调控脑内异常活化的杏仁核区,对情感响应具有调控作用;海马内部环路内嗅皮层 −齿状回−CA3 可能调节恐惧记忆的泛化和消退以增强心理韧性 ; 海马外部环路齿状回 − 杏仁核 − 伏隔核及海马 − 伏隔核环路调节情绪 , 可能分别通过促进奖赏和带来厌恶进而增强或降低心理韧性。[2] 因此,冥想、音乐等可更好地调节杏仁核区的过激行为,提高了额叶皮质能力,改变大脑水平,从而将创伤体验转化为新的机会。开展情绪调节技能训练,如深呼吸、冥想、情绪表达与管理训练等,帮助个体更好地调节在危机中的负面情绪。情绪调节训练不仅可以减轻个体的即时心理压力,还能够增强他们面对未来压力时的情绪韧性。例如,组织团体情绪管理活动,让个体在安全的环境中分享和释放情绪,学习有效的情绪调节方法,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实践。

(二)创伤后成长的认知重构:从“受害者”到“幸存者”的叙事转变

创伤后成长是指在对过去的伤害经验进行再诠释和重建过程中,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实现自我的超越[3]。这一过程包括重新认识受伤的重要性、提高自我效能、加深与他人的关系。叙述治疗和认知重建能帮助人们从“受害者”角度转变为“幸存者”角度,发掘内在的正面含义。心理韧性能够帮助个体在面对危机时保持相对稳定的情绪状态,为认知重构提供心理空间。具有高心理韧性的个体更有可能以开放的心态审视创伤事件,挑战原有的消极认知模式,从而为创伤后成长的认知转变奠定基础。例如,在经历亲人离世的创伤后,心理韧性高的个体能够逐渐接受现实,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进而促进对生活的新认识这一创伤后成长维度的发展。

(三)社会支持系统的协同作用:从孤立到联结的生态化干预

在情感安慰、信息分享和现实协助等方面,社会支持能缓解创伤给个人带来的消极冲击,提高心理弹性和创伤后成长。通过建立安全型依恋、稳定的社会网络和提供专业的心理治疗,能为个人提供更大的生存空间。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新观点:“社会支持”既能有效解决各种危机,又能提高个人的归属感和人生价值 [4]。鼓励个体建立和拓展社会支持网络,包括家庭、朋友、同事以及专业支持机构等。通过提供情感支持、实际帮助和信息共享,增强个体的社会支持感,进而提升心理韧性。例如,为受灾群众建立社区支持小组,定期开展交流活动,分享应对危机的经验和资源,让他们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关心和支持。

(四)危机干预的整合路径:从短期应对到长期发展的动态模型

危机干预不应被视为孤立的“灭火”行动,而应构建为一个整合的、阶段递进的动态模型,其核心在于识别并促进心理韧性与创伤后成长的内在协同机制,实现从即时生存稳定到长期心理繁荣的连续体发展。该整合路径包含相互交织、动态反馈的三个关键阶段。一是短期应对,安全稳定与韧性资源激活。保障个体基本安全与生理需求,减轻急性应激反应,防止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病理化发展,迅速激活并调动个体的心理韧性资源。二是中期过渡,意义探索与成长萌芽的协同催化。三是长期发展,整合巩固与主动成长的韧性升华,巩固已取得的成长成果,将新的认知、价值观和关系模式整合进日常生活和身份认同,促进创伤后成长(PTG)维度的深化(如人际关系深化、新可能性探索、个人力量感增强、精神性提升、生命欣赏),实现韧性的升华——即从“抗逆”转向“主动建构繁荣”。

结束语

本研究深入探讨了心理韧性与创伤后成长的协同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危机干预中的心理学重构路径。研究表明,心理韧性与创伤后成长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在危机干预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综合评估、个体化干预方案制定、多专业团队协作以及长期跟踪支持等一系列措施,能够有效提升个体的心理韧性,促进创伤后成长的发生,从而帮助个体在危机中实现积极的心理转变和适应。

参考文献:

[1] 朱芬,梁钧华,麻彦坤.现实利他行为与网络利他行为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多重中介模型 [J]. 心理科学,2022, 45(3):628-634.

[2] 薛冰,王雪娇等. 催产素调控心理韧性:基于对海马的作用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 , 2021,29(2):311-322.

[3] 马玉凤 , 齐晓飞 , 郝秋芬 . 影响创伤性骨折患者心理韧性的相关因素及心理护理对策分析 [J]. 2024(17):50-52.

[4] 孙琳 , 杨丽 .PCI 术后患者社会支持对复发恐惧的影响 : 家庭韧性与创伤后成长的链式中介效应 [J]. 心理月刊 , 2024, 19(2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