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生活化情境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实践价值研究

作者

黄俊

苏州市平江中学校 215000

摘要:物理科目知识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以科学的思维和视角认识世界具有重要的作用。结合当前初中物理教学情况,本文以初中物理教学工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从情境教学方法的角度,探讨生活化情境对促进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实践价值,并探究以生活化情境开展物理概念教学的有效思路和方法,旨在为助力初中物理教学质量水平的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活化情境;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前言:

物理概念大多以较为抽象的语言,描述某一事物或现象背后蕴含的物理知识和规律。对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若未能在概念教学中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往往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和热情,进而影响物理教学的效果,也难以为学生奠定学习物理知识的基础。基于此,对生活化情境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实践价值进行研究,有助于帮助提升物理概念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物理学习能力与水平的提升。

一、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生活化情景的实践价值

(一)助力转变积极学习态度

生活化情境的创设,能够从学生更为熟悉的实际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对生活化情境中的内容进行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此基础上,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探究实践,作为引入和了解物理概念的途径方法,能够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加深对物理概念知识的印象,降低其学习物理知识的难度,减少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抵触心理,转变积极的学习态度,便于后续相关知识的教学[1]。

(二)培养学生理性思考能力

在以生活化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对物理概念以及相关知识的学习中,进而通过知识迁移,以举一反三的形式,将物理概念运用到解释同类型的生活现象中,有助于学生养成进行理性思考的习惯,培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以生活化情境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生活中常见现象中蕴含的物理概念,在学生理解掌握相应的知识后,最终也需要回归到现实生活中,运用物理概念和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更为复杂的问题[2]。生活化的情景,能够有效实现从生活中提取理性知识与抽象概念,再将其返回到现实生活过程的有效对接,解决以往学生难以将理论应用到现实中的问题,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二、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情景的有效策略

在明确生活化情境对助力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积极作用的前提下,主要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探讨合理运用生活化情境进行教学的有效策略和方法:

(一)理论教学配合生活现象讲解

结合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在面向这一阶段学生群体开展教学工作时,应在课堂导入阶段,选择更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式方法,在学生对创设情境中体现的物理知识产生兴趣后,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相关物理概念的讲解与教学。在应用生活化情境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阶段融入合适的生活故事。同时,物理概念隶属于理论课程中的教学内容,为便于学生对概念进行理解,教师也可以选取一些生活中的现象配合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对物理现象的验证过程中,将抽象的物理概念以更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印象,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物理概念与知识的热情。

在教学苏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摩擦力》这一部分的内容时,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可以列举一些生活中与摩擦力相关的生活事件,例如,教师可以选取两本表面光滑程度不同的书本,将两本书分别放置在表面光滑的桌子等平面上,通过改变平面角度的方式,让学生观察书本下落的速度。学生子啊观察后发现,表面更为粗糙的书本下滑速度更慢,表面光滑的书本下滑速度更快。由此引出后续对“摩擦力”这一概念的讲解教学。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生活事件对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尽可能选取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但学生在生活中容易忽视的“常识”性内容,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3]。

进入实际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在向学生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后,仍以这两本书为道具,将两本书的书页交叉重叠在一起后,邀请学生一人拿住一本书,同时向外拉。在学生进行实验后,发现无论用多大的力,都很难将两本书分开。在这一实验的基础上,拿出一根绳子,将其夹在书的中间,两本书的书页仍交叉重叠在一起,将用绳子将一个装有半瓶水的水平挂在书本下方,再次邀请学生感受其中的摩擦力,以此来调动学生探索物理概念的热情。

在学生进行概念知识巩固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手边的书本为道具,进一步探究能够展现摩擦力特点的方法和形式。例如,可以借助橡皮这一工具,在不同光滑程度的书本表面写字后,用橡皮擦拭。在擦拭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的不同表面所需的擦拭力度,呈现的擦拭效果也有所不同,以此来加深对摩擦力概念的认知。

(二)设置生活化实验教学场景与模式

实验在物理科目的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物理概念是进行物理实验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教师可以充分借助实验室的现实场景条件,以设置更贴近于生活场景的实验活动与教学模式,让学生形成对物理知识的深入理解。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温度的测量》这一部分内容时,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温度计的基本结构与应用方法,在向学生展示当前温度计显示温度后,将温度计感应温度的位置,依次放入冷水和热水中,感受温度的变化。

进入教学环节,教师则需要在向学生讲解温度热胀冷缩的原理后,引导学生对温度计测量温度的热胀冷缩原理进行思考,以实验室的玻璃瓶为实验道具,在学生将玻璃瓶装满水后,向其中滴入带颜色的墨水,在瓶口位置放置有明显刻度的试管。在将玻璃瓶口塞进后,将整个瓶子放置到热水盆中,通过对玻璃瓶中墨水高度变化情况的观察,让学生以更直观的形式了解热胀冷缩的原理。在完成以上实验步骤后,还需要运用同样的方式,将装有墨水的玻璃瓶放在冷水中,以对比实验的方式,验证这一物理概念与现象的真实性。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相关物理现象进行主动探究的热情。

在学生巩固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实验室中合适的材料,以制作简易“温度计”为任务,借助试管、墨水、玻璃瓶等,让学生在实践制作中,加深对这一部分概念的印象。

(三)丰富生活化情景内容与形式

在应用生活化情境进行物理概念教学时,教师也应将其与其他教育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共同助力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这一过程中,考虑对初中阶段学生而言,教师可以在创设生活化情境的前提下,设计以现实生活为背景的游戏活动,将常规的物理实验互动转变为学生更感兴趣的游戏、魔术等形式,在学生产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后,引导其自行对产生的物理问题进行思考。

以苏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六节《光的折射》内容为例,教师在教学导入阶段,可以在不被学生发现的情况下,点燃一根蜡烛后,将其放置在透明玻璃烧杯的后面,在引导学生对这一状态下的蜡烛进行观察后,慢慢向烧杯中加入清水,引导学生对蜡烛的燃烧状态进行观察。待学生对这一现象产生兴趣和疑问后,再由教师为学生讲解其中有关光折射的概念内容。在进入教学环节后,由学生自行动手操作,完成这一神奇的“魔术”。

在教学巩固中,教师可以将本节课光折射的知识与前面学习的光反射知识结合起来,向学生展示例题,以下哪种现象属于光的折射现象?A蜡烛通过小孔成像,B放大镜把文字放大。以蜡烛通过玻璃板成像的实验的方式,验证选项A代表光的反射,而选项B放大镜是物体在凸透镜焦距内,形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虚像,属于光的折射现象,以此来作为学生辨析概念的有效依据。

结论:

综上所述,生活化情境的应用,对提升初中物理概念教学质量与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明确生活化情境教学实践价值的前提下,应积极探索初中物理概念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将生活化的情境融入到物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深入挖掘生活化情境中体现的物理概念知识,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的视角,将原本抽象的概念以更直观的生活场景呈现出来,便于学生对概念内容进行理解。

参考文献:

[1]汪芸.生活化情境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4,(32):97-99.

[2]郑世才.生活化情境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教师,2023,(36):66-68.

[3]张文有.生活化情境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3,(02):47-49.

作者一姓名:黄俊 ;性别:男  ; 出生年月:1986.11 ;籍贯:苏州  民族:汉 ;最高学历:本科 ;目前职称: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