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环境监测在环保工作中的作用分析

作者

张艳杰

济宁市生态环境局鱼台县分局

1、引言

环境监测是指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技术手段,对环境中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分布及变化趋势进行连续或间断性监测,进而掌握环境质量状况与污染动态的活动。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从“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修订完善,环保工作逐步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而环境监测作为贯穿环保工作全流程的关键环节,其作用愈发凸显。我国已建成覆盖全国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包含近万个大气自动监测站点、数千个地表水监测断面及土壤监测点位,这些监测数据不仅为环保政策制定提供了数据支撑,更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基于环境监测的技术逻辑与实践案例,深入剖析其在环保工作中的多重作用,为进一步优化环境监测体系、提升环保工作质量提供思路。

2、环境监测在环保工作中的核心作用

2.1 污染溯源与精准治理的“导航仪”

在污染防治工作中,精准识别污染源、掌握污染扩散路径是实现有效治理的前提,而环境监测正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手段。通过对污染介质的多维度监测与数据分析,可精准定位污染源头,明确污染范围与扩散规律,为治理措施的制定提供靶向依据。

以大气污染治理为例,我国部分区域曾面临 PM2.5 浓度居高不下的问题。通过布设大气超级监测站,对 PM2.5 的化学组成(如硫酸盐、硝酸盐、有机物等)、来源贡献进行实时监测,结合气团轨迹模拟技术,成功识别出工业排放、燃煤、机动车尾气、扬尘等主要污染源的贡献占比。如京津冀地区某城市通过监测发现,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对 PM2.5 的贡献占比达 35% ,据此针对性制定了工业企业密闭化改造、废气收集处理升级等措施,实施半年后该区域PM2.5 浓度下降 18% ,污染治理成效显著。

在水污染治理中,环境监测的溯源作用同样突出。某流域曾出现突发性水体氨氮浓度超标现象,环保部门通过对流域内 12 个监测断面的实时监测,结合水质参数(如溶解氧、pH 值、氨氮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锁定了上游某化工企业的偷排行为。随后通过责令企业停产整改、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等措施,仅 1 个月便使流域水质恢复至 Ⅲ 类标准。由此可见,环境监测能够为污染治理提供精准的“导航”,避免治理工作陷入“大水漫灌”的误区,提升治理效率与效果。

2.2 环保决策与政策落地的“数据基石”

环保政策的制定需以客观、准确的环境数据为支撑,环境监测通过长期、系统的数据积累,为政策的科学性、可行性提供保障,同时也为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估提供依据,形成“监测 - 决策 - 评估 - 优化”的闭环管理。

在政策实施效果评估方面,环境监测同样发挥着关键作用。以《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十条”)为例,我国建立了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对耕地、建设用地的土壤重金属含量进行定期监测。通过对比政策实施前后的监测数据,发现全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从 80% 提升至 90% ,建设用地污染地块安全利用达标率从 70% 提升至 95% ,充分证明了“土十条”政策的有效性,同时也为后续《土壤污染防治法》的修订提供了数据参考。

此外,环境监测数据还可为地方环保决策提供定制化支撑。如南方某省通过监测发现,农业面源污染(如化肥农药流失、畜禽养殖废水排放)是导致该省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据此制定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方案》,推行测土配方施肥、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措施,使该省湖泊富营养化发生率下降 22%,有力推动了地方环保工作的精准落地。

2.3 生态风险预警与防控的“安全阀”

生态环境具有复杂性与脆弱性,各类突发污染事件(如化学品泄漏、尾矿库溃坝、突发性疫情)可能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害。环境监测通过实时监测环境介质的异常变化,及时发出风险预警,为应急处置争取时间,最大限度降低生态风险。

在生态系统风险防控中,环境监测同样不可或缺。我国某自然保护区为保护珍稀鸟类栖息地,建立了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对保护区内的空气质量、水体质量、植被覆盖率、鸟类种群数量进行定期监测。监测发现保护区周边某工厂排放的废气中二氧化硫浓度异常升高,可能对鸟类呼吸系统造成影响,环保部门立即要求工厂整改,避免了生态风险的进一步扩大,也为保护区的规划调整提供了依据。

2.4 环境质量评估与改善的“标尺”

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公众健康与生活质量,环境监测通过对环境质量指标的定期监测与评价,客观反映区域环境质量状况,为环境质量改善措施的制定提供方向,同时也为公众提供环境质量信息,满足公众的环境知情权。

在城市环境质量评估中,环境监测数据是核心依据。我国推行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排名制度,正是基于全国 339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大气自动监测数据,对 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 6 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每月公布城市空气质量排名。这一制度不仅促使地方政府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也让公众能够直观了解所在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如某城市因连续 3 个月空气质量排名靠后,政府高度重视,制定了机动车限行、燃煤锅炉淘汰、扬尘管控等一系列措施,6 个月后该城市空气质量排名提升 30 位,PM2.5 浓度下降25% ,公众满意度显著提高。

在农村环境质量改善中,环境监测同样发挥着“标尺”作用。我国部分农村地区曾面临饮用水安全问题,通过对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监测,发现部分水源地存在微生物超标、重金属污染等问题。据此,环保部门联合水利部门实施了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水源地防护设施、水质净化装置等,有效保障了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

3、结论

环境监测作为环保工作的“耳目”与“基石”,在污染溯源与精准治理、环保决策与政策落地、生态风险预警与防控、环境质量评估与改善、公众参与与监督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精准的监测数据,环保工作能够摆脱“盲目性”,实现“精准化”“科学化”发展。尽管当前环境监测工作面临监测技术局限、监测网络覆盖不足、数据整合效率低、人员素养待提升等挑战,但通过加强技术研发、完善网络布局、推进数据共享、提升人员素养等措施,能够进一步优化环境监测体系,提升其在环保工作中的支撑作用。未来随着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进步与监测体系的不断完善,环境监测将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更加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勇,刘敏。环境监测在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及优化策略 [J]. 环境保护,2022, 50 (12): 45-4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Z]. 2021.

[3] 李海生,王丽。环境监测数据共享机制的构建与实践 [J]. 中国环境监测,2023, 39 (3):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