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福建红色资源在新时代思政教育中的价值转化

作者

白贺

厦门市翔安区实验学校 3611102

摘要:福建作为革命老区,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这些资源在新时代思政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价值。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将福建红色资源有效融入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实现其价值转化,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道德品质和精神风貌。通过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教育内涵,结合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本文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策略和实践路径,旨在为新时代思政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福建红色资源;新时代思政教育;价值转化

一、引言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教育价值。福建作为革命老区,拥有众多的红色遗址、纪念馆、革命文物和英雄人物,这些资源在新时代思政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法律意识和爱国情怀的重要课程,与红色资源具有天然的契合性。因此,将福建红色资源融入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不仅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道德品质,为新时代思政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二、核心素养下福建红色资源的独特性与教育价值

(一)独特性

1.地理区位孕育的斗争特色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在革命年代具有独特的战略地位。一方面,其复杂的山地丘陵地形,如武夷山、戴云山等山脉纵横交错,为革命力量提供了天然的隐蔽场所。红军游击队借此周旋于敌军之间,发展出灵活多变的山地游击战术,像闽西三年游击战争,凭借山林地势多次粉碎敌人围剿,这是别处难以复制的战斗模式[2]。另一方面,作为沿海省份,福建与外界联系相对便利,便于接收先进思想传播,早期马克思主义从沿海口岸渗透,点燃革命火种,同时革命者还能通过海上交通线获取物资、传递情报,这种山海结合的地理区位优势塑造了独具一格的革命斗争风貌。

2.多元文化交融的精神底蕴

福建素有“海滨邹鲁”之称,中原文化、闽越文化、海洋文化在此交汇。革命时期,多元文化为红色精神注入丰富内涵。从语言文化看,闽西、闽南等地的方言在传递情报、组织群众时成为天然密码,敌军难以破解,保障革命信息安全;在民俗文化层面,当地的客家土楼、闽南古厝等建筑不仅是民众生活之所,还常被改造为革命据点,依托宗族聚居传统凝聚群众力量,以民俗节庆掩护革命动员活动,传统的团结协作、坚韧不拔精神与革命信念相融,催生极具地域魅力的红色精神气质。

3.海外联系紧密的资源拓展

福建是著名侨乡,大量海外侨胞心系家乡。革命期间,侨胞们听闻国内革命形势,纷纷捐资捐物,从资金上支持红军购置军备、解决物资匮乏困境,像陈嘉庚先生对集美学校等教育基地的扶持,间接为革命培育人才;许多侨胞青年还毅然回乡投身战斗,带来海外先进知识技能,如医疗救护、通讯技术等,为革命队伍注入新鲜血液,拓宽革命视野,这种海外联系为福建红色资源增添国际交流、共御外敌的别样维度,区别于内陆地区革命资源构成。

(二)教育价值

1.课堂实景还原激发求知探索欲

在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全景式还原福建革命遗址实景,如古田会议旧址内部布局、会议场景。学生仿若置身其中,看到简陋桌椅、斑驳墙壁,不禁好奇当年先辈如何在此擘画革命蓝图[3]。教师顺势抛出问题:会议为何在此召开、解决哪些关键问题?引导学生翻阅教材、查阅资料,深入探究革命历史细节,挖掘背后蕴含的建党建军原则,将抽象理论知识与具体场景关联,激发主动求知、探索真理的欲望,提升课堂参与度。

2.英雄榜样塑造培养意志品格

讲述福建籍英雄事迹,如刘亚楼将军从闽西乡村走出,在战火中成长为空军司令员,征战蓝天、保家卫国。教师详细描述其成长艰辛,面对装备劣势、强敌压境时的坚毅抉择,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以英雄为标杆,遇到难题时学习坚韧不拔,培养集体荣誉感时借鉴英雄为家国奉献的胸怀,面对挫折时汲取勇往直前的力量,将英雄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塑造良好品德与顽强意志。

3.文化传承浸润厚植家国情怀

引入福建红色文化元素,像闽西客家山歌改编的革命歌谣,课堂上师生共唱,感受歌词中对家乡土地热爱、对幸福未来憧憬;剖析歌词里蕴含的革命乐观主义,领悟先辈守护家乡、改造山河的壮志豪情。组织学生创作红色文化手抄报、微视频,深入挖掘家乡红色故事,从本土文化根脉溯源家国情怀,认识到个人成长与家乡、祖国紧密相连,厚植爱党爱国爱乡情感,为成长注入精神动力,肩负时代复兴使命。

三、福建红色资源在新时代思政教育转化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整合碎片化

福建红色资源星罗棋布,各地的革命遗址、纪念馆、红色故事散布于不同角落。然而,现阶段面向中学思政教育转化时,系统性整合严重不足。一方面,教育部门与文旅部门协同乏力,红色资源开发呈现各自为战态势,连贯的教育线路未能搭建起来。以闽西地区为例,相邻多个县都留存有红军战斗遗址,却未规划统一研学路线,学校筹备实践活动时,不得不自行拼凑行程,既耗费诸多精力,又极易遗漏关键内容。另一方面,资料整合杂乱无章,针对同一主题,不同场馆的史料、讲解文案存在出入,教师难以获取权威且统一的素材用于课堂讲授,学生接收的信息也零零散散,无法构建完整知识架构以洞悉福建红色历史全貌,极大削弱了资源的教育合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等核心素养。

(二)教学形式单一化

在中学思政课堂,福建红色资源的运用方式常常较为单一。大多数教师仅局限于教材文字阐述与简单的图片展示,如讲解古田会议时,只是呈现几张会议旧照,口头阐释会议意义,深度体验式教学挖掘远远不够。实地研学虽逐步兴起,但往往流于形式,学生难以真正深入探究。就像参观才溪乡调查纪念馆,学生走马观花般看完展陈便草草结束行程,未能模拟当年调查实景去体悟调研精神的深刻内涵。同时,数字化教学手段运用浮于表面,虚拟场馆漫游、红色历史互动游戏等创新形式稀缺,难以契合新时代学生多样化学习诉求,无法让学生沉浸其中领略红色文化魅力,抑制了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与知识内化,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等核心素养。

(三)学生认知浅表化

在社会多元思潮冲击与快节奏生活裹挟下,中学生对福建红色资源的认知流于浅表。一方面,学生课余被娱乐信息充斥,主动探寻红色历史的意愿低迷,即便教材有所涉猎,也多是为应付考试死记硬背,不去深入思索内涵。比如学习福建老区脱贫攻坚与革命传承关联时,学生记不住关键数据,领会不了先辈奋斗延续的深远意义。另一方面,家校社协同存在缝隙,家庭鲜少主动讲述本地红色故事以传承优良家风,社会红色文化宣传大多宏大叙事,缺乏贴近学生生活的视角,难以触动学生心灵引发共鸣,致使红色资源难以在学生心底扎根,无法转化为成长路上的精神指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四、核心素养下福建红色资源在新时代思政教育的转化策略

(一)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教育内涵

要实现福建红色资源在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价值转化,首先需要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教育内涵。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对福建革命历史的了解和研究,掌握革命历史的基本脉络和主要事件;二是深入挖掘革命遗址、纪念馆和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和内涵,揭示其历史意义和教育价值;三是加强对英雄人物和革命事迹的宣传和弘扬,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

(二)丰富中学思政教学形式

首先,教师应积极拓展教学资源,结合视频、音频、动画等多种媒介,生动展现红色历史事件,如利用三维重建技术重现古田会议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同时,设计互动式教学活动,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红色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其次,加强实地研学活动的深度与广度,通过模拟历史调研、现场教学等形式,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领悟红色精神。此外,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手段,开发虚拟场馆漫游、红色历史互动游戏等创新应用,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增强学习趣味性与互动性。通过这些举措,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其创新实践与批判性思维等核心素养。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福建红色资源在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价值转化的重要保障。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教育,提高教师对红色资源的认识和了解;二是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红色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三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在课堂中积极运用红色资源进行教学实践。

五、福建红色资源在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实践路径

(一)红色故事进课堂

把福建红色资源里的英雄人物与革命事迹以故事形式融入课堂,是助力其价值落地的关键一招,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意义重大。教师依据课程要点和学生特质,精心筛选红色故事,或娓娓道来,或播放相关视频资料。比如,讲授“爱国情怀”专题时,引入林祥谦、吴富莲等英烈的壮举,让学生沉浸于先辈们舍生取义的情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其家国情怀核心素养;讲述“法治意识”板块时,引入革命年代独有的法律规制与法治思想,引导学生对比今昔,树立规则意识,强化法治观念这一核心素养。借由红色故事的生动铺陈与演绎,促使学生在情感上深度共鸣,助力他们吃透课程精髓,提升知识的留存率。

(二)红色遗址研学旅行

组织学生实地探访福建革命遗址和纪念馆,是极具成效的实践方略。借由亲赴现场观摩、钻研,学生得以更真切体悟革命历程、浸染革命精神、传承革命传统,全方位滋养核心素养。像安排学生前往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古田会议旧址等地,漫步其间,触摸历史余温,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先辈的热血奋斗,培育其坚韧的意志品质与民族自豪感等核心素养。而且,结合研学实际,开展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等拓展活动,促使学生将所见所感所思化为言语表达,进一步深化对红色资源的体认,锻炼其沟通表达与批判性思维等核心素养。

(三)红色文化作品创作与展示

倡导学生围绕福建红色资源创作各类文化作品,诸如手抄报、绘画、征文等,并搭建展示、交流平台,益处多多。这既能充分点燃学生的创作激情与创新火苗,又能让他们在构思、动手过程中,不断深耕对红色资源的理解,夯实核心素养根基。例如,发起以“红色记忆”为主题的征文比拼或手抄报创制活动,学生于创作之际回溯峥嵘岁月,内化红色基因,砥砺革命精神,厚植家国情怀核心素养。与此同时,凭借展示、交流契机,学生相互借鉴、彼此启迪,携手迈向更高成长台阶,提升审美情趣、合作交流等核心素养。

六、结论与展望

福建红色资源在新时代思政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将其融入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实现其价值转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教育内涵、结合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可以有效地将福建红色资源转化为思政教育资源,为新时代思政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未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和创新福建红色资源在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价值转化路径和实践方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巧玫.“一体化”视域下福建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世纪桥,2024,(19):82-84.

[2]隋善杰.泉州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与价值转化[J].快乐阅读,2024,(09):57-59.

[3]朱丹红.福建高校党史学习教育深耕闽山闽水的实践路径探究[J].时代报告,2024,(07):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