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东北地区农民收入结构的影响因素与优化策略

作者

车雨桐

沈阳工业大学 辽宁沈阳 110870

摘要: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从东北地区收入结构现状入手,深入了解东北地区农民收入的构成特点和变化趋势,为政府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政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东三省;农民收入;对策建议

一、影响东北地区农民收入结构的因素探究

(一)自然因素

东北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促,这种气候特征深刻影响着农业生产。冬季低温使得农作物生长周期受限,多数地区一年仅能一熟,极大限制了农作物的种类选择与种植规模的扩大。以黑龙江省为例,因冬季严寒,小麦等作物只能春播,生长周期相对较短,产量潜力难以充分挖掘。并且东北地区夏季降水不稳定,旱涝灾害频发。干旱时,农作物缺水,生长受阻,产量大幅下降;洪涝灾害来袭,农田被淹,作物根系缺氧,甚至导致绝收。2020年,吉林省部分地区遭遇严重洪涝灾害,大量农田被淹没,玉米、水稻等农作物受灾面积广泛,许多农户因此损失惨重,家庭经营性收入锐减。

(二)经济因素

1、产业结构布局

农业作为东北地区的传统主导产业,在农民收入中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但由于农业产业附加值较低,农民仅依靠传统的农业种植,收入增长空间有限。黑龙江省的一些产粮大县,虽然粮食产量较高,但由于粮食价格相对较低,且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农民的实际收益并未得到显著提高。

工业的发展对农民收入结构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工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农村经济的繁荣,为农民创业和发展副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一些靠近工业开发区的农村,农民利用地理优势,发展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增加了家庭经营性收入。

服务业的兴起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的渠道。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兴服务业态在东北地区逐渐发展壮大。辽宁省的一些乡村,凭借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获得较为可观的收益。

2、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

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价格的变化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当农产品价格上涨时,农民的收入会相应增加。同时,价格上涨也激励了农民增加农业生产投入,扩大种植规模,提高农产品产量。

(三) 政策补贴因素

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等政策,直接将资金发放到农民手中,增加了农民的转移性收入。农业补贴政策还通过稳定农产品价格,间接影响农民收入。当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时,政府通过最低收购价等政策,稳定农产品价格,保障农民的合理收益。在玉米市场价格较低时,政府启动玉米最低收购价政策,以高于市场价格的标准收购玉米,避免了农民因价格过低而遭受损失。这不仅稳定了农民的经营性收入,还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鼓励农民继续投入农业生产,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四)社会因素

1、农民受教育程度

在东北地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民,往往能凭借自身知识储备与技能,在就业市场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获得更高的收入。在非农就业领域,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民更有机会进入技术含量较高、薪资待遇较好的行业和岗位,获得较高的工资收入。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农民,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大多只能从事一些体力劳动或简单的低技能工作,如建筑工地上的小工、工厂里的流水线工人等,这些工作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工资水平相对较低。

2、劳动力转移情况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和城乡经济交流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选择离开农村,进入城市或本地的二、三产业就业。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至城市或非农产业,直接增加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这些劳动力在城市的工厂、企业、服务业等领域就业,获得了相对稳定且较高的工资报酬,这成为许多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

二、东北地区农民收入结构优化策略

(一)发展特色农业

东北地区应充分挖掘自身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地域优势,大力培育特色农产品。在气候冷凉、土壤肥沃的山区,适合发展蓝莓、树莓等特色浆果种植。这些浆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抗氧化物质,深受消费者喜爱,市场前景广阔。同时,通过品牌建设,能够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使消费者对产品产生信任和认同感。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合作,共同打造具有东北地区特色的农产品品牌。例如辽宁省的“丹东九九草莓”,通过品牌建设和宣传推广,已经成为全国知名的农产品品牌,其价格比普通草莓高出数倍,为当地农民带来了丰厚的收益。

(二)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

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资源,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条件。各地应充分挖掘这些资源,开发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在山区,可以开发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项目,让游客亲近自然,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在具有民俗文化特色的地区,可以开发民俗文化体验游项目,如东北民俗博物馆参观、民俗表演观看、传统手工艺制作体验等,让游客深入了解东北地区的民俗文化。

(三)加大政策支持与保障力度

东北地区应积极优化农业补贴方式,改变传统的“普惠式”补贴模式,向“精准补贴”转变。根据农民的实际种植面积、农产品产量以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情况等因素,制定差异化的补贴标准,并应根据市场变化和农业生产成本的波动进行动态调整。

(四)提高农民素质与技能

政府应逐年增加对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经费投入,确保教育资源的充足供应。这不仅包括新建和修缮学校教学楼、实验室等基础设施,还涵盖了配备先进的教学设备,如多媒体教室、电子图书馆等,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应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水平,通过设立专项补贴、改善住房条件等方式,吸引优秀教师投身农村教育事业。

三、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揭示了东北地区农民收入结构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针对性的优化策略。东北地区农民收入结构呈现出多元但不均衡的特点。工资性收入随着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不断增长,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家庭经营性收入虽占比下降,但仍是传统支柱,受自然和市场因素影响较大;财产性收入占比较小,增长潜力有待挖掘;转移性收入在政府补贴和社会救助下稳步增加,发挥着保障作用。为优化东北地区农民收入结构,需从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支持与保障、提升农民素质与技能等多方面入手。

参考文献:

[1]周晓晶,董大朋,田宏,等. 乡村振兴背景下黑龙江省农村三产融合路径分析 [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9, (08): 141-144.

[2]张志国. 数字经济背景下沈阳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探析 [J]. 沈阳干部学刊, 2022, 24 (06): 56-58.

[3]张阳阳. 东北三省农民收入差异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识别 [J]. 安徽农学通报, 2020, 26 (18): 1-6+9.

[4]张颖. 基于VAR模型的农产品价格波动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 [J]. 乡村科技, 2024, 15 (07): 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