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智慧建筑时代住宅安全质量监督的新模式探讨

作者

卢官昱

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建设发展局 安徽省合肥市 230000

     

引言

智慧建筑正在深刻改变住宅建设方式,推动行业向数字化、智能化与生态化发展。住宅安全质量监督作为核心环节,也面临新挑战。传统监督依赖人工检查和纸质管理,存在范围有限、信息滞后等问题,难以适应复杂工艺与长期使用需求。智慧建筑引入物联网、BIM、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监督模式创新提供了条件。新的监督模式强调全过程监管、实时监测、数据共享和协同治理,可在事故前预警、施工中防控、运营期持续跟踪,实现住宅全生命周期的安全保障。本文将结合技术与实践,探讨智慧建筑时代住宅安全质量监督的新模式与发展路径。

一、智慧建筑时代住宅安全质量监督的背景与需求

智慧建筑的快速发展为住宅建设注入了新的内涵,但也使得安全质量监督的任务更加复杂。传统住宅工程监督主要依赖政府监管部门和建设单位的定期检查与竣工验收,这种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工程质量,但存在滞后性强、覆盖面不足和监督深度不够的问题。在智慧建筑时代,住宅工程往往应用大量新型材料、智能设备和复杂的施工技术,对施工精度、结构稳定性和系统运行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智能家居系统的集成需要确保电气安全,智能安防系统的部署需要保证通信稳定,绿色节能系统的运行则需要在施工阶段严格控制设备安装质量。这些复杂要求使得传统监督方式难以全面把控,容易出现监管盲区。同时,居民对居住品质和安全性的要求不断提升,社会公众对监管透明度和责任落实的关注度增加,这也对监督模式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智慧建筑时代的住宅安全质量监督必须突破传统模式的局限,借助信息化和智能化手段构建新型监督体系,以满足住宅建设全过程、全要素和全周期的安全管理需求。

二、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全过程监督模式

智慧建筑时代的住宅安全质量监督需要以信息化平台为核心,实现对工程全过程的监督。通过构建集约化的质量监督平台,可以将设计、施工、监理、检测、验收等环节纳入统一系统,实现多方信息的共享与互通。信息化平台能够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和移动终端实时采集施工现场的数据,包括结构应力、材料强度、环境参数和施工进度等,并将数据上传至云端进行集中管理。这种全过程监督模式不仅提高了信息采集的实时性和准确性,还实现了监督的可追溯性。监管部门可以通过平台实时查看项目进展和质量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下达整改指令,避免隐患积累和事故发生。此外,平台还可以建立工程质量档案,形成住宅项目的数字化质量追踪体系,方便在后期运营阶段对建筑性能进行评估。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全过程监督模式,突破了传统监督方式依赖人工检查的局限,真正实现了监督的实时化和全覆盖,为住宅安全质量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保障。

三、智能传感与大数据分析在风险预警中的应用

智能传感技术与大数据分析是智慧建筑安全监督的新支撑。通过在住宅工程中部署多种传感器,可以对关键部位的受力、温度、湿度、震动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并将数据传输至监控平台进行分析。大数据分析能够对海量监测数据进行处理,识别出异常变化和潜在风险,从而实现对施工质量和结构安全的动态评估。例如,在基坑施工中,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支护结构的变形和土体压力,当数据异常时系统立即发出预警,提醒管理人员采取措施;在高层住宅建设中,传感器可以监测混凝土强度发展情况,大数据模型能够判断是否存在早期强度不足的风险。与传统的事后检测相比,智能传感与大数据分析实现了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防的转变,大大提升了监督效率和安全性。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风险预警系统还将具备自学习与优化能力,更加精准地识别隐患和预测风险,为住宅建设提供全方位的安全保障。

四、智能监控与区块链技术在监督透明化中的作用

监督透明化是智慧建筑时代住宅安全质量监督的新要求。智能监控技术通过高清视频、无人机巡检和远程监控平台,可以实现对施工现场的全天候、全方位监管,避免因人工巡查不到位而产生的监管盲区。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监督的覆盖率,还为监管部门和公众提供了直观的信息获取渠道。区块链技术的引入则为监督透明化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将住宅工程的关键质量数据和监督记录存储在区块链中,可以确保数据不可篡改和可追溯,从而增强监督的公信力和透明度。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政府部门以及业主都可以在区块链平台上查询相关数据,形成多方共治的监督格局。这不仅有助于责任划分和纠纷解决,也提高了公众对住宅安全质量的信任度。智能监控与区块链技术的结合,使住宅安全质量监督模式更加公开透明,有助于建立长效机制,推动行业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五、协同管理与公众参与在监督体系优化中的价值

在智慧建筑时代,住宅安全质量监督不仅是政府与企业的责任,也需要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协同管理强调多方合作,包括政府监管部门、建设单位、设计监理方、第三方检测机构和业主代表等,共同构建全方位的监督网络。通过建立协同机制,可以实现各方信息的互通与共享,形成合力保障住宅工程的安全与质量。同时,公众参与是提升监督效能的重要补充,居民和社会团体可以通过移动平台对施工情况进行反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意见,推动问题整改。公众参与不仅增强了监督的社会性和透明度,还促进了施工企业的自律与改进。未来,监督体系应通过制度创新,进一步完善协同机制和公众参与渠道,使住宅安全质量监督成为政府、企业与公众共同维护的公共事业。通过这种多方协同与社会共治的监督模式,可以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守护住宅安全质量的良好局面。

结论

智慧建筑时代为住宅安全质量监督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带来了技术创新的机遇。本文通过对信息化平台全过程监督、智能传感与大数据分析的风险预警、智能监控与区块链的透明化作用以及协同管理与公众参与价值的探讨,指出了住宅安全质量监督的新模式。研究表明,这些新模式不仅能够提高监督效率和准确性,还能增强监管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促进住宅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未来,随着人工智能、5G 通信和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入推进,住宅安全质量监督将更加智能化、协同化和可持续化,为居民提供更加安全、舒适和高品质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 黄雨国 . 住宅建筑监理单位对项目工程质量管理的方法探讨 [J]. 居舍 ,2024,(34):128-131.

[2] 陕西省市场监管局 . 建设质量强省赋能陕西经济助力高质量发展 [N].陕西日报 ,2024-08-28(005).

[3] 陈娅 .“四型分类”探索城市住宅小区精细化治理新路径 [J]. 当代贵州 ,2024,(31):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