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应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策略
孔凡晶
哈尔滨市第一六三中学校
摘要:心理问题需要面对既然心理问题是当前社会现实的存在,那么心理问题频发和加重,是一个我们需要正视的问题,它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瞩目,我们开始思考对这一问题的有效处理。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分析
综观几次调查和研究的分析之后,可知基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报告中显示,我国有三成左右的中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在这一阶段面临多重压力,如学业负担、家庭期望和社会适应等,这些问题可能对其心理健康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探讨并解决这些心理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一、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
(一)学习压力的影响
在中小学教育体系中,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随着教育竞争的加剧,学生们在追求优异成绩的同时,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负担。这种压力不仅来源于学校内部的考试和排名,还来自于家长和社会对高学历的期望。学生们常常感到自己必须不断超越他人,以确保未来的竞争力。这种持续的竞争状态可能导致学生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学习压力的长期累积,使得一些学生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出现逃避学习的行为。因此,如何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人际关系的挑战
在中小学阶段,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同样对心理健康构成挑战。这一时期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尚未成熟,容易在同伴关系中遇到困难。例如,校园霸凌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间人际关系的紧张。学生在处理与老师、家长的关系时,也可能感到困惑和压力。这些关系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学生自尊心受损,产生孤独感和排斥感,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因此,教育者和家长需要关注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三)自我认知的困惑
自我认知的困惑是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另一个重要方面。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学生开始对自己的身份、能力和价值进行深入的思考。这一过程中,他们可能会遇到自我认同的危机,对自己的能力和外貌产生负面评价。社会媒体的影响也使得学生更容易受到外界评价的干扰,从而对自己的认知产生偏差。这种自我认知的困惑可能导致学生出现自卑、自我怀疑等心理问题,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因此,教育者应当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培养积极的自我形象,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
二、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育环境的影响
教育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容小觑。当前的教育体系往往过于注重学术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个性发展。学校内部的竞争机制和评价体系,使得学生长期处于高压状态,难以获得真正的成长和满足感。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也加剧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在一些教育资源匮乏的地区,学生为了追求更好的教育机会,不得不承受更大的学习压力。因此,改善教育环境,构建更加公平和人性化的教育体系,是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
(二)家庭因素的作用
家庭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家长的期望、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围都会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一些家庭中,家长过于强调成绩和成功,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兴趣发展,这可能导致孩子产生心理压力和抵触情绪。家庭冲突和父母离异等家庭问题,也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家长需要意识到自身行为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采取更加科学和合理的教育方式,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三)社会文化背景
社会文化背景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在当前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成功和竞争被过度强调,这使得学生从小就被灌输了一种必须不断超越他人的观念。社会媒体和大众文化的影响,也使得学生更容易受到外界评价的干扰,从而对自己的认知产生偏差。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不足,也导致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难以获得有效的支持和帮助。因此,社会需要加强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提供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应对策略与建议
(一)建立信任和开放的沟通环境
创设一个允许学生表达情感受伤、恐惧安全感的氛围,表达学生的感受和害怕,关注、理解学生。让学生有安全感不孤独,从而建立起信任和敞开心扉的良好沟通平台。
(二)识别心理问题迹象
注意观察学生在情绪、行为、学业及交往上的变化。一旦有上述问题的表现,比如出现情绪问题、学习成绩下滑、社会退缩等现象要及时干预,避免问题恶化。
(三)提供专业支持
鼓励学校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增加心理咨询师提供服务及提高心理咨询师服务品质,提供专门心理健康服务如学校心理咨询员/学生支援服务,让学生得到专门及专业的心理帮助。如果该问题超出学校提供的协助,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家长寻求第三者专业心理辅助服务。
(四)个性化支持计划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情况,因此需要教师针对学生制订支持计划,定期评估学生心理状况、根据评估结果变化调整支持计划、确保学生支持计划的施行。
(五)营造积极的班级氛围
组织班级活动,开展班级文体活动,如班级才艺、运动、比赛等,营造班级良好的和谐、向上的氛围,在这种环境下,让班级同学感受集体力量和温暖,提高班级同学之间的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
(六)教授情绪管理技巧
老师可传授给学生一些简单适用的情绪调节方法,如深呼吸法、冥想放松法等。让学生在遭遇困难和挫折面前做到冷静乐观、平稳思考。
(七)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
教师要与家长密切联系,共同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定期家长会、走访家长等方式向家长传导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心思,共同关心孩子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困难。
(八)寻求专业培训和指导
教师可通过参加心理健康知识培训,提升教师自身对心理健康方面问题的认识和应对技巧,也可参考专业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与建议,更好地促进学生心理成长。
以上总结,学校教师应对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建立信任和开放的交流关系、发现心理健康问题的线索、给予专业性支持、制订有特指学生的支持性计划、为学生建立有影响力的班级情境、教授学生学会有效的情绪管理技能、与家长进行持续的沟通以及获得培训和建议等方面提供专业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对学生心理健康和安全以及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都有直接的效果。
最后,找到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具有专门的知识和技巧,可以在教师遇到学生心理问题时给教师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为教师提供方法、技能,通过与心理咨询师进行咨询、学习,使教师懂得更适用的方法和技能,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提供更加科学、专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何妍、俞国良.新时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自我更新[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1):4-6.
[2][7]梁超、常若松.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改进策略[J].教育科学,2020(3):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