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探索
李宏 熊辉
射阳县海河镇农村工作办公室 224365
引言
现阶段 , 植物保护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和应用还存在着技术难度大、成本高和农户接受程度低等问题。因此重点在生态农业中采取的各种防护手段的研究,以期为今后有关方面的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1 生物防治技术
1.1 天敌昆虫的应用
天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物防治措施,可通过引进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来达到减少有害生物种群数量的目的。如利用赤眼蜂控制玉米螟,利用瓢虫控制蚜虫等。根据有关资料,利用双头缩尾小蜂控制玉米螟已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控制率可达到 80% 以上 [1]。 利用草蛉和寄生蜂等天敌控制各种有害生物,可以有效地控制有害生物的种群,同时也可以有效地控制农业生产中的杀虫剂用量。
1.2 微生物防治技术
利用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等杀灭害虫,取得较好的防治结果。(1)利用苏云金芽孢芽孢杆菌在水稻上进行了田间试验。经大田实验,苏云金杆菌对水稻螟虫防效达到 90% 以上,与化学农药相比,苏云金杆菌的使用量减少50% ,降低环境污染风险。苏云金杆菌对稻田间的天敌无害,对维持农业生产环境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2) 研究在玉米田采用人工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并对其进行了田间试验。通过野外调查,研究了利用赤眼蜂控制玉米螟虫口密度的方法。与普通杀虫剂比较,对玉米螟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2 物理防治技术
2.1 光诱控技术
根据昆虫的趋光特性,在田间布置一定波长的诱虫灯,对其进行灭虫。如利用紫外灯诱杀水稻田中的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可有效地控制虫害的发生,并能减少杀虫剂的使用量。光诱杀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方法,它是根据昆虫的趋光特性,通过设定一定的波长来引诱和杀死昆虫。为了减少杀虫剂的施用,减少对生态系统造成的污染,同时也为了更好地保护害虫。光诱导控制具有针对性强、效果明显和绿色环保等优点。通过对昆虫灯光的科学配置,达到精确控制虫害的目的,减少对有利生物的消极作用。随着有关科技的发展,昆虫诱蚊的品种也在逐步改善,控制效果也在逐步提高。
2.2 温湿调控技术
通过对农作物的温、湿进行调控,为害虫的防治提供有利的环境。比如,对温室内的温、湿进行适当的调控,可以有效地防止有害生物的繁殖和传播。并与通风、熏蒸等其他物理控制方法相配合,以达到更好的控制效果。生产应用证明,采用温度、湿度控制措施,能减少蔬菜病害 30%~50% ,并能明显提高蔬菜的产量与质量。要实现温度和湿度调节,必须有传感器、加热、冷却、通风等设备。通过对温室温度、湿度的实时监控与调控,为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对温度和湿度的适当调节,可以降低病害的发病率,改善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通风、熏蒸等多种物理控制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控制效果。
2.3 声波干扰技术
声波干扰技术是新兴的物理防治技术,它是通过对有害生物进行一定频率的声波来进行干预,从而实现对有害生物的控制,比如,对于某些发声频率较高的有害生物,可以利用声音干扰其交配、产卵等行为,从而减少有害生物的生殖。并对部分果树进行了试验研究,获得了较好的防治结果。声干涉法具有非接触、无残留和无污染等优点。通过合理布置声学仪器,达到精确控制虫害,减少对农作物及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同时,还可以与光学诱控和机械隔离等其他的物理控制方法联合起来,构成有效的控制系统,以达到控制的目的。
2.4 机械和人工灭虫技术
我地栽培人员在设施农业上设置防虫网,用黄板诱虫,人工摘除害虫的卵和幼虫,对害虫进行人工清除,达到了降低害虫种群数量的目的。比如在菜地上安装防虫网,防止有害生物进入;在梨树果园上张贴黄板诱杀昆虫,利用昆虫趋黄的习性,引诱昆虫到黄板上。对于大型有害生物,例如天牛和蛀干的有害生物,可以采取人工清除它们的卵和幼体的方法来降低其种群。
3 农业植物保护技术的发展趋势
3.1 加强技术创新和集成
在技术创新上,涉及生物学、生态学、环境学和信息技术等,各有关机构要加强交叉学科间的协作与沟通,建立多样化的技术创新机制。比如可以联合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进行植物防护的研究和开发。增加对作物病害防治的研究与开发投资,并建立专门的科研经费,用于重点科技的研究与开发。扶持新型生物农药、物理防治装备和智能化监测预警体系建设。通过对天敌昆虫资源的合理配置,如人工繁育和释放天敌昆虫,促进其天然繁殖。利用物联网和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建立农业生产过程中害虫的智能监控与预警体系。通过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农业生产、生活等方面的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农业生产中的有害生物。
开展高频振动杀虫灯、黄板纸、防虫网等新的物理防治装备的研制和推广。相应的配套设施以其操作简单,成本低廉,效果显著而被普遍用于我国的生态农业。通过对害虫和害虫生态系统的改造,可以有效地阻断有害动物的食物链,从而达到降低虫害的目的。要搞好田间卫生工作,对病株、残叶、野草进行彻底地清除,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通过构建产、学、研的协作模式,推动科技进步和农产品生产的深度结合。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的协作,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促进其在我国的推广。针对各区域、各农作物的特点,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的实施计划。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对策,并对该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以掌握该项目在实践中的作用。
3.2 强化病虫害监测和预测技术
结合区域农业的地域特征和作物种植结构,建立了相应的观测网络。建立严密的监控体系,保证各重要农作物产区都能得到有效地监控,尤其是在病虫害多发地区。利用智能化的害虫测报灯和病虫害自动识别装置等进行监控。相应的仪器可对害虫进行实时采集,从而大大提高了检测精度。要做好监控设施的保养和升级工作,保证监控设施的长期稳定运转。成立专门的虫害监控人员,对害虫进行定期监控。
对监测人员完成系统培训,增强病虫害的鉴别、资料收集和分析的能力。保证监控员能精确地检测到害虫,并向有关部门报告,以便进行有效地防治。采用监控仪器与手工测量的方法,实现了对害虫的实时采集。如害虫种类,数量,发生时间,地点,危害程度等。保证资料的准确性,为以后的预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如利用已有的有害生物的历史资料,构建有害生物的预报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地区的协作和沟通,联合进行区域性的害虫预报。实现监测数据共享,预测模式共享,提升预报精度。在此基础上,构建区域性预警网络,协同应对虫害。
4 结束语
因此,在生态农业环境下实施植物保护技术,对于保证作物产量与品质,维持生态平衡,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仍然面临着科技推广困难、病虫害发生频率不确定等问题。今后应加大科技创新整合力度,加大病虫害监测力度,促进我国生态农业植物资源的开发。
参考文献:
[1] 塔娜 ; 海斯琴 ; 白那仁图雅 . 现代农业水稻病虫害防治现状研究 . 种子科技 ,2019,37(07):22.
李宏(1976-),男, 江苏射阳人, 本科, 海河镇农村工作办公室,助理农艺师,植保专业。
熊辉 (1996-), 男 , 江苏射阳人 , 本科 , 海河镇农村工作办公室,技术员,植保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