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乡土资源在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

作者

邱继明

重庆市江津区永兴初级中学校 重庆 402260

随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深入推进,“人地协调观”的教学愈发受到重视。初中阶段是学生地理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传统教学中抽象概念的讲解难以让学生深刻理解人地关系的内涵。而乡土资源具有贴近学生生活、易于感知的特点,将其融入初中地理教学,能有效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江津区拥有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为“人地协调观”的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本文基于江津区域的乡土资源,研究其在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以期为相关教学实践提供借鉴。

一、“人地协调观”与乡土资源的内在关联

“人地协调观”着重体现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状态,这是人们对于人地关系的准确认知以及价值判断。在初中阶段的地理教学中,若要培育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就要借助具体且生动的案例,促使学生于分析实际问题的进程中形成正确的观念。江津区处于长江上游地段,其地形复杂多样,主要以山地以及丘陵为主,同时还有江河、平原等多种不同的地理要素,当地农业、工业、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比如,四面山景区身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它是极为关键的生态保护区域,又是当地旅游业得以发展的支柱所在,在其开发进程中所面临的保护与利用方面的矛盾,直接呈现了人地关系的动态变化情况。把这类乡土资源引入到课堂之中,学生可从身边所熟悉的地理现象着手,直观地体会到“人地协调”的现实意义,防止对抽象概念进行死记硬背,加深对“人地协调观”的理解[1]。

二、江津乡土资源的开发原则

(一)贴合人教版教材内容

乡土资源的开发必须以教材为依据,使其和教材知识体系相契合,如此一来才可以为教学目标提供更好的服务。在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中,“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这一章节着重强调可持续发展理念。江津的煤炭资源开发历史就是非常不错的教学素材,通过分析过去粗放式开采对地表植被、水资源造成的破坏,以及近年来“绿色矿山”建设中采取的转型措施,学生可以直观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部分,江津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的气候特征对当地农业生产有着比较大的影响,水稻种植以及柑橘产业的分布和气候条件紧密相关,引用这些乡土资源,可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气候与农业生产之间的适配性,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

(二)突出地域特色与典型性

有地域特色以及典型性的乡土资源,会更加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的感染力。长江江津段开展的河道治理工程乃是极具代表性的一个案例,这一工程涉及到防洪排涝方面,以此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而且还覆盖航道疏浚以及生态护岸建设等内容,兼顾了经济发展以及生态保护,集中呈现出“人地协调”的多层内涵。中山古镇的传统建筑和地形之间的适应关系也有着独特的特色。古镇的建筑依靠着山进行建造,沿着水而分布,充分对当地的地形条件加以利用,体现出古代先民所拥有的智慧。珞璜工业园的循环经济模式展示了现代工业发展过程中怎样去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这些带有江津辨识度的资源案例,可为“人地协调观”的教学给予有力的支撑 [2]。

(三)兼顾教育性与实践性

开发乡土资源是为了给教学提供服务,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因而要兼顾教育性与实践性,方便转化成具体的教学活动。江津的“四水共治”项目,即治理污水、防范洪水、排放涝水、保障供水,有较高的实践教学价值。可设计“实地观察 + 数据对比”的实践任务,安排学生分组前往不同河段测量水质,走访水利部门了解治水举措,分析这些举措对区域生态以及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三、乡土资源在“人地协调观”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一)课堂教学:构建“案例 — 探究 — 升华”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选用乡土资源作为案例,以此引导学生展开剖析,升华学生对于“人地协调观”的认识。在“聚落与环境”这一课当中,把江津塘河古镇作为案例,呈现古镇依傍山水的选址特征,古镇的建筑沿着河岸呈阶梯状分布,这样可以有效防止洪水的侵袭,又能充分利用河流的交通以及灌溉功能。引导学生思考“要是古镇建在平地或者山顶,会遇到哪些问题”,借助对比分析,促使学生领悟古代先民在聚落选址中所呈现的人地协调智慧。在课后延伸阶段,让学生绘制“理想家园”的示意图,要求结合江津的地形、气候等条件,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设计中,深化对人地关系的理解。在“工业区位选择”章节,引入珞璜工业园的案例,先呈现园区早期由于靠近煤矿和长江,大力发展火电、化工产业,造成大气和水体污染的历史数据,接着展示近年来依靠产业升级、建设污水处理厂等举措,达成环境改善与经济增长的现状。

(二)实践活动:搭建“校园 — 社区 — 自然”平台

实践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拓展形式,可促使学生借助亲身经历,加深对“人地协调观”的理解。构建“校园—社区—自然”这样的实践平台,并充分借助江津当地的乡土资源来开展相关活动。在校园方面,设立“乡土地理角”,摆放四面山的岩石标本、江津柑橘的生长周期图表、长江水位变化记录表格等,方便学生随时进行观察剖析,以此了解家乡的自然地理特性。在社区方面,组织“长江小卫士”活动,安排学生参与江津滨江路的垃圾清理以及水质监测工作,记录如生活排污、游客随意丢弃垃圾等人类活动对河流生态所造成的影响。借助这些活动,学生可直观地察觉到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在自然方面,开展四面山研学旅行,带领学生走进自然。

(三)评价体系:完善“过程 + 成果”的综合反馈

构建完备的评价体系,用以全面综合地评价学生在乡土资源应用方面的表现,引导学生持续留意身边的人地关系问题。于“江津农业地域类型”的剖析过程当中,评估学生是否可以依据当地的地形状况以及气候条件剖析农业布局的合理性,以此考察学生对于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关系的理解深度。在“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的项目设计环节,考查学生所设计的方案有没有兼顾文化传承、经济收益以及生态承载能力等方面,评价学生对人地协调发展的综合考量能力。

结论

江津的乡土资源丰富多样,蕴含着大量的“人地协调”教育素材。将这些乡土资源系统开发并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深刻理解教材中的抽象概念,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还能培养学生关注家乡、尊重自然的责任意识。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以及教师与地方的联动协作,能使“人地协调观”真正内化为学生的地理素养,为他们未来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认知基础。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需不断探索和完善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模式,让“人地协调观”的教学更加高效、深入。

参考文献:

[1] 曾缇 . 人地协调观视角的高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 -- 以桂林市为例 [D]. 广西 : 广西师范大学 ,2023.

[2] 廖文慧 . 基于乡土资源整合的高中生人地协调观培养研究 -- 以太原市为例 [D]. 太原师范学院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