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传统戏曲的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策略

作者

董双

四川仁和思源实验学校 617008

摘要:传统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民族人文、历史、地理紧密相关,反映了地区生活和情感。所以其也是初中音乐教材和教学的重要单元。基于发挥传统戏曲艺术和教育价值,开展初中音乐教学活动,需要教师先进行多样导入,点燃课堂学戏曲的氛围。再让学生对比欣赏,感受戏曲艺术魅力。接着组织各种学练结合活动,丰富学生的戏曲表演经验。最后要让学生在舞台演绎中,升华对传统戏曲文化的情感。

关键词:初中音乐;传统戏曲;教学策略

中国戏曲是世界三大古典戏剧之一,也是在现代文明历程中,仍然随社会变迁而发展的古代戏剧形式。在推动素质教育,倡导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戏曲教学成为了初中音乐教学的重点之一。但戏曲确实与当代初中生的成长背景,生活环境和现实审美距离较远。所以更需要教师充分分析教材、学情,合理规划教学目标,并应用多种戏曲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了解戏曲发展历史,掌握基本的戏曲知识、审美特征和鉴赏方法,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一、多样导入,点燃学戏曲的氛围

部分初中生对戏曲有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所以学戏曲的主动性不足。为解决该问题,需要初中音乐教师使用多样方法导入学习,点燃课堂学戏曲的氛围。

以《姹紫嫣红》为例,其节选自知名昆曲作品《牡丹亭》。在教学导入阶段,教师可以选择以讲故事的方式吸引初中生的注意力:最近老师的一位故人遇到了烦心事。她在梦中遇到了一见倾心之人,梦醒之后到处寻人不果,竟一病不起,眼见就要药石无医。如果这位故人真的离去了,她与梦中之人是否再无相会之日?读过古代经典名著的同学通过老师的简单陈述,马上就会意识到老师要讲的是《牡丹亭》的故事,恍然大悟。教师捕捉到学生表情的变化,转而点题:是的,本课我们就要通过昆曲代表唱段《姹紫嫣红》来了解柳梦梅和杜丽娘的爱情故事。或者,教师可以直接表演一小段昆曲声腔,注意唱腔与身段的结合。通过抓眼球的声腔韵味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探究昆韵的好奇心[1]。

二、对比欣赏,感受戏曲艺术魅力

我国传统戏曲种类繁多,虽然戏曲的艺术价值、艺术魅力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如京剧,粤剧,昆剧,黄梅戏,评剧,豫剧,秦腔,川剧的发源和独特性有较大的差别。为保持学生了解戏曲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在导入之后,通过对比欣赏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不同戏曲种类的独特艺术魅力。

比如在七年级第二单元,学生先接触了京剧这一传统戏曲,对京剧的来源、行当、场面、唱腔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在学习《姹紫嫣红》时,就可以引入对比分析的教学方法。先播放《甘洒热血写春秋》、《猛听得金鼓唱画角声震》等学生已经接触过的京剧。再播放《牡丹亭》的《姹紫嫣红》、《游园惊梦》等经典唱段。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直观感受,揭开昆曲艺术的神秘面纱。接着,教师带领学生剖析京剧和昆曲在念白处理方面的不同,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昆曲细腻温婉的艺术特点。在学生有了进一步的认知之后给其布置任务,让学生列出表格,说一说昆曲在声腔韵味几个方面与京剧艺术有哪些不同?这些不同具体表现是怎么样的?引导学生迁移应用京剧学习经验认知昆曲,掌握传统戏曲评价方法[2]。

三、学练结合,增加戏曲表演经验

音乐教学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成长。所以基于传统戏曲的初中音乐课堂上,教师还应当带领学生完成多种实践学习和练习。以增加学生的戏曲表演直接经验,让其在练的过程中,用戏曲艺术表达内心情感,产生艺术创新的想法。

比如教师给学生示范圆场步,一边用口头语言描述:我们的左脚要勾着脚面,左脚向前迈出。迈出之后脚跟先着地。接着再向下压脚掌,脚掌带动脚尖,整只脚再落在地面上。说的同时将学生的眼睛引向老师的示范动作,动作可以适当增加幅度,让学生看得清楚。或者配合使用多媒体设备,将老师的示范投影到大屏幕上,让教室各个座位同学都能看清楚。教师第二次示范时要让学生站起来,跟着老师的节奏,模仿老师的动作,一起做圆场步。以让学生边学边练,掌握圆场步的动作要领。

在学生模仿练习之后,教师可安排学生自主练习并探究,给学生充分消化知识的时间。练习之后邀请学生,给大家进行动作等的示范,师生在通过点评的方式纠正动作重点,促进学生内化知识。比如昆曲中经常会用到团扇和折扇,用以突出人物的身份或性格。扇子的使用动作有挥、转、托几种。学生在模仿并练习之后,老师可以邀请“花脸”、“生角”、“旦角”走上前来,选择适合本角色的扇子。再在提示词下使用扇子,或展现文生的潇洒,或展示旦角的娇羞[3]。

四、舞台演绎,升华戏曲文化情感

在舞台上演绎作品有更强的仪式感,更容易让学生认真对待事情。也更容易将学生带入到戏曲文化氛围之中,强化学生对中华传统戏曲的认同感,自豪感。所以在阶段性戏曲教学取得一定成果之后,教师可以组织班级内的舞台汇报演出。

学生被分成若干个小组,从学习过的黄梅戏,评剧,豫剧中,选择有代表性的或者本小组学生较为喜欢的戏曲作品和戏剧唱段。学生集中在课后练习,练习时可以通过线上方式请老师进行点评。比如演绎豫剧《花木兰》时,唱念做打是否符合豫剧表演特点?教师给出指导或建议。学生在不少于两次课后练习之后,要在舞台上表演作品。其他学生和教师作为观众而非评委认真听戏,适时喝彩、叫好。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分别从表演者和观众的角度进一步认知了传统戏曲,会从心底被激发戏曲爱好、情感共鸣。舞台演绎结束之后,教师再以积极评价为主给每一组演员打分,增进学生的戏曲学习自信,持续激发其了解戏曲文化的动力。

五、结束语

传统戏曲是初中美术教学的重要单元。为保证该部分教学质量,初中音乐教师应当结合课标、教材、学情,设计并实施传统戏曲教学活动。让学生既,掌握传统戏曲理论知识,又在不同实践中深刻体会传统戏曲艺术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莫莉花. 基于传统戏曲的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探究[J]. 中国民族博览,2024(4):163-165.

[2] 付丽娟. 基于传统戏曲的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探究——以京剧为例 [J]. 文理导航,2021(25):1-1.

[3] 成林鸿. 基于传统戏曲的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探究 ——以昆曲为例[J]. 黄河之声,2020(18):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