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议题式教学实践研究
孙耀槐
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第二中学星科校区 526100
摘要:本文探讨了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议题式教学的实践研究。文章首先分析了学科核心素养与议题式教学的内涵关联,指出二者具有显著的结构化特征与功能适配性。随后,文章揭示了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改革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包括目标定位、议题设计、实施过程与评价体系间的系统性失衡。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教学实践优化策略体系,包括目标定位、议题设计、课堂实施和评价体系四个方面的具体策略,旨在为突破核心素养培育瓶颈提供完整的技术解决方案。
关键词:核心素养视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议题式教学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逐渐转向核心素养的培育。然而,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有效落实这一转变,成为当前教育实践中的一大挑战。议题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以其独特的适应性价值,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旨在探讨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议题式教学的实践策略,以期为相关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一、核心素养与议题式教学的内涵关联
1.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结构化特征与育人逻辑
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体系通过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大维度,构建了立体化的育人框架。其内在运行逻辑表现为"价值引领-实践转化-认知发展"的三维联动机制:在价值引领层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轴线,系统渗透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等意识形态要素,通过国家认同、制度优势等知识模块实现育人方向把控;在实践转化层面,依托案例分析、角色模拟等实践载体,将法治意识、道德判断等抽象素养转化为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形成"认知-体验-践行"的闭环培养路径;在认知发展层面,依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和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将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教学内容进行学段分层设计,形成螺旋式上升的课程序列。这种结构化设计既保证了意识形态教育的系统性,又实现了素养培育与学生认知规律的精准对接。
2.议题式教学的功能适配性与耦合机制
议题式教学通过"真实议题-情境建构-深度互动"的实施路径,与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多维度的功能适配。其适应性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在目标维度,围绕校园欺凌、网络道德等真实社会议题,创设具有冲突性的两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法治思维、责任意识等素养要素开展辩证分析,实现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在实施维度,采用听证会模拟、社区治理项目等探究式学习模式,通过师生、生生、家校的多维互动,将知识传授转化为素养生成的真实过程,形成"议题探究-素养内化-行为外显"的转化链条;在评价维度,构建包含课堂观察量表、成长档案袋等工具的过程性评价体系,通过记录学生在议题讨论中的观点表达、合作参与等行为表现,建立核心素养发展的动态监测模型。这种深度融合机制不仅破解了传统思政课教学中的知行脱节难题,更为素养本位的课程改革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范式[1]。
二、当前教学实施中的突出问题
1.教学目标定位失焦
调研数据显示,珠三角地区32.7%的课堂仍将教材知识点机械记忆作为核心目标,典型表现为过度强调法律条文背诵而忽视法治思维培养。教师对学科核心素养存在认知窄化倾向,58%的教案中"政治认同""责任意识"等素养目标仅作为教学环节标签存在,缺乏可操作的转化路径。某市课例分析显示,涉及"公民权利"主题的课堂中,仅14%设计了权利义务冲突的真实情境任务,导致法治意识培育停留于概念识记层面。这种目标与实践的脱节,使学生在应对"网络暴力维权"等现实问题时难以实现知识迁移。
2.议题设计机制失衡
教师面临"政策红线"与"学生兴趣"的双重压力,43.6%的受访教师坦言难以把握议题筛选尺度。现行教学设计中,38%的课堂存在案例堆砌现象,缺乏"现象分析-价值辨析-实践创造"的认知进阶设计。某省优质课评比显示,仅17.3%的课例构建了符合青少年认知发展规律的梯度探究路径,多数课堂陷入"热点导入+结论灌输"的扁平化设计窠臼。典型问题如"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教学中,72%的课例未能设置立法听证模拟环节,错失培养公共参与能力的实践契机。
3.教学实施效能衰减
课堂观察显示,63.5%的教师依赖虚构案例创设情境,导致"校园欺凌处置"等教学内容与真实司法流程存在显著偏差。互动质量监测发现,有效讨论时长占比平均仅28.4%,且52%的小组讨论停留在事实复述层面。某实验校的智能课堂分析系统数据显示,学生高阶思维发言占比不足15%,"为何见义勇为需要法律规制"等思辨性问题常被简化为是非判断题。这种失真情境与浅层互动叠加,致使52.8%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无关"。
4.评价体系建构滞后
现行评价体系中,76.4%的学校形成性评价占比低于20%,且主要依赖标准化测试。对隐性素养的评估工具严重缺失,89%的教师采用观察法评价"家国情怀",但缺乏科学的观测指标与记录工具。某地市教研数据显示,现有评估体系对"理性维权能力"的捕捉误差率达64%,导致教学改进缺乏数据支撑。更严重的是,38.7%的学校存在评价结果与教学设计脱节现象,"法治实践能力"测评数据未被纳入教案修订依据,形成教、学、评断裂的恶性循环。
三、教学实践优化策略体系
1.目标定位
在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学目标的科学定位成为优化实践的首要突破口。"三维映射法"的提出有效解决了课程标准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断层问题,该方法通过建立"国家课标-学科核心-校本特色"的三级对应关系,运用矩阵分析将宏观素养目标拆解为可操作的课时指标。以法治教育单元为例,宏观的法治意识素养被解构为法律认知、规则应用、价值判断三个维度,进而细化为每课时的具体行为指标,如"能列举校园规章制度的法律依据""能在模拟情境中运用民法典条款"等。配套开发的学情分析量表创新性地整合了前概念诊断模块与价值观评估工具,通过"法律知识树"前测掌握学生认知基础,借助"道德两难情境"评估价值取向,形成"素养分解-任务转化-行为观测"的完整闭环。这种结构化处理使抽象素养转化为可观察、可测量的教学行为,为后续教学提供精准导航。
2.课堂实施
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依赖于情境创设与互动模式的系统创新。五维情境创设策略通过"时空维度(历史案例/现实热点)""认知维度(具象感知/抽象思维)""情感维度(共情体验/价值判断)""实践维度(模拟操作/真实应用)""跨学科维度(学科融合/知识迁移)"的有机整合,打造立体化学习场域。如在"见义勇为的法律边界"议题教学中,教师可创设由校园霸凌视频导入、模拟法庭角色扮演、大数据舆情分析、社区法治宣传方案设计构成的阶梯式情境链,配合"问题链牵引+任务群驱动"的复合机制,实现从事实认知到创新实践的认知跃迁。课堂互动采用"个体沉思(3分钟独立写作)→小组辩论(角色化立场阐述)→全班交锋(观点可视化呈现)"的螺旋式进阶模式,借助双气泡图对比不同法律条文,运用论证支架规范思辨路径。教师引导技术方面,需掌握价值澄清的"四阶引导法":事实澄清→情感识别→价值辨析→行为选择,并预设"观点极端化""讨论失焦"等12类突发状况的标准应对流程,确保教学在开放性与导向性之间保持动态平衡。
3.评价创新
立体化评价生态的构建聚焦认知、行为、情感三维观测框架,突破传统纸笔测试的局限。课堂表现雷达图从"观点创新性""论证逻辑性""知识迁移度""参与积极性""价值导向性"五个维度进行量化分析,通过智能终端实时采集讨论数据,生成个性化发展建议。档案袋评价系统则整合法律知识图谱、模拟法庭录像、社区服务记录等多元证据,利用区块链技术确保成长轨迹的真实性与连续性。在追踪素养外显程度方面,创新设计"社会参与实践报告"评估工具,设置"法律知识应用准确率""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法治方案采纳率"三级指标,通过社区联动机制获取真实反馈。成长树模型的可视化呈现采用动态编码技术,用年轮表征知识积累厚度,分枝象征能力发展维度,叶簇密度反映情感态度强度。动态反馈机制构建"三阶四维"诊断体系:即时性点评侧重思维过程记录,阶段性诊断关注概念转变图谱,学期评价聚焦素养发展曲线,依托教育大数据平台实现个人电子档案与群体发展热力图的双向关联,为教学改进提供智能决策支持[2]。
四、结语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议题式教学的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通过深入分析学科核心素养与议题式教学的内涵关联,本文揭示了当前教学改革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教学实践优化策略体系。这些策略的实施将有助于突破核心素养培育的瓶颈,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俊英.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实践策略探索[J]. 名师在线, 2024, (14): 94-96.
[2]王金晶.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法治观念培育的教学研究[D]. 集美大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