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模式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策略
孔繁秋
武川县第二幼儿园 011700
幼儿期是心理发展与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幼儿的认知、情感与社会适应能力。家庭作为幼儿最初的成长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深远;幼儿园则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承担着系统化、专业化的指导作用。随着教育理念更新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家园共育模式逐渐成为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优化的重要路径。家园共育不仅强调信息互通,更注重理念共享、责任共担和行动协同,通过明确双方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职责,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的合作机制,能够形成家庭和幼儿园的合力,帮助幼儿获得稳定而持久的心理支持。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促进幼儿形成积极的情绪体验、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人格特质,使其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提出的教育目标之一,体现了国家对幼儿心理健康的高度重视。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鲜明的阶段性和特殊性。3—6 岁是心理发展极为活跃的时期,幼儿在情绪调控、同伴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成长需求。此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一是情绪管理与调节,帮助幼儿识别并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在冲突中自我安抚与调节,减少焦虑、恐惧、愤怒等负面情绪的积累;二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通过一日生活、游戏活动等,引导幼儿形成稳定的生活作息、规则意识和合作精神;三是积极人格与社会性发展,通过集体活动和角色体验,使幼儿在群体中学会分享、理解与包容,培养自信心、责任感与同理心。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建立在家庭与幼儿园协同合作的基础上,通过整合资源、共享信息、科学干预,共同为幼儿创造安全、温暖且有结构的成长环境。
二、家园共育模式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策略
(一)建立协同育人机制,明确角色分工
家园共育模式的核心在于形成家庭与幼儿园的合力,这种合力首先源自清晰的分工与科学的协作机制。家庭作为幼儿最初的成长环境,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主要承担情感支持和生活习惯养成的任务。家长应通过日常陪伴、积极沟通,帮助幼儿形成安全感与稳定的情绪状态,并在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给予示范。幼儿园则侧重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设计和专业指导,依托课程与活动开展情绪认知、同伴交往和社会适应力的培养。
在具体实施中,可以通过家园共育委员会或专项工作小组,定期召开协商会议,讨论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活动安排和干预措施。这样不仅保证了信息畅通,还能在遇到幼儿情绪波动或行为问题时快速响应,实现家庭与幼儿园的联合干预。例如,当教师发现幼儿在园中表现出退缩或攻击行为时,可以第一时间与家长沟通,了解家庭环境状况,双方共同制定调整方案,使干预更具针对性与连续性。
(二)丰富课程内容形式,融合家庭园所资源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需要系统化、生活化,这要求课程设计既贴近幼儿的认知水平,又能涵盖家庭和幼儿园的不同场景。幼儿园在设计心理健康课程时,可将情绪识别与表达、规则意识培养、合作与分享、挫折应对等纳入教学内容,并通过绘本故事、角色扮演、艺术表达等多种活动形式,让幼儿在体验中理解心理概念。
在资源融合方面,家庭与幼儿园可以共享教学资料、活动案例和心理健康评估工具。幼儿园可为家长提供科学育儿指导,如开设心理健康家长讲座、线上咨询等,让家长掌握基本的心理教育方法。家长则可分享幼儿在家庭中的兴趣、行为习惯等信息,为课程设计提供依据。例如,在“认识情绪”的课程主题中,教师可结合家长提供的家庭照片和实际情境,让幼儿更容易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创新沟通互动方式,构建数字化协作平台
高效的沟通是家园共育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传统的家长会、纸质通知单等方式存在时效性差、互动深度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心理健康教育中对及时性和隐私性的需求。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家园沟通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建立家园共育数字化协作平台,能够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和双向反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和精准度。在平台建设中,可以设置多类功能模块,如幼儿成长档案、心理状态记录、家园互动区和专家咨询室等。教师可在平台上记录幼儿每日的情绪变化、行为表现,并上传观察记录,家长能够实时查看和反馈。家长遇到家庭养育困惑时,也可以通过平台向教师或心理专家求助,实现远程交流与指导。同时,平台还可以推送心理健康知识、亲子活动建议等内容,帮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科学育儿。
(四)完善评估体系,形成持续改进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动态的过程,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来跟踪幼儿的发展变化,并指导教育方案的调整。传统评估往往停留在学期末的单次测评,缺乏连续性和针对性,难以及时发现问题。家园共育模式下,可以通过过程性评估与动态追踪,实现对幼儿心理状态的持续监测。具体而言,幼儿园可设计情绪观察记录表、行为发展跟踪卡等工具,由教师在日常活动中进行记录,并定期与家长共享数据。同时,鼓励家长在家庭场景中进行补充观察,如记录幼儿在家庭互动、同伴游戏中的表现,形成完整的成长档案。通过对评估结果的多维度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幼儿心理健康方面的潜在问题,并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此外,评估体系还应包含反馈机制,即在数据分析后,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和教育策略。
结语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只有家庭与幼儿园真正形成合力,才能为幼儿提供稳定、连续的心理支持环境。协同并非简单的资源叠加,而是理念的共识、行动的互补和机制的融合。家长在陪伴中传递温暖与安全感,教师在课程中提供专业指导,两者相互支撑,才能帮助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形成健康的心理结构与积极的人格品质。
参考文献:
[1] 郑 芬 娜 . 家 园 共 育, 守 护 幼 儿 心 理 健 康 [J]. 当 代 家 庭 教育 ,2023,(23):240-242.
[2] 郭飞燕 . 论家园共育背景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路径 [J]. 基础教育论坛 ,2023,(17):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