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草木染:乡村振兴的新模式探索

作者

张书语 宋飞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广西来宾546199

摘要:本论文深度聚焦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沅芷澧兰团队的草木染项目,以系统性视角全面剖析其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产业创新发展及市场拓展等多个关键领域的实践路径与卓越成果。通过对项目起源背景的深度挖掘、市场现状与痛点的精准分析、创新解决方案的详细阐述、成果创新点的深入解读,全方位展现草木染作为创新发展模式,在驱动乡村经济转型升级、延续民族文化根脉、促进教育融合创新等方面的核心价值与深远意义,同时基于行业发展趋势与项目实际情况,对其未来发展前景进行科学展望与合理规划。

关键词:草木染;乡村振兴;非遗传承;创新发展

一、引言

草木染,又称植物染,是采用天然植物染料为纺织品染色的传统工艺,亦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1]。在乡村振兴与非遗保护传承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技艺与现代产业融合是乡村发展关键。广西凭借地理和资源优势,为草木染产业创造条件。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沅芷澧兰团队立足本土,以草木染为核心探索创新模式,既传承非遗文化,又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新思路,这一实践不仅是对非遗文化的创新性传承,更是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研究价值。

二、项目起源与背景

2.1 资源优势

广西地处我国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孕育了极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草木染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基础。在广袤的八桂大地上,苏木、栀子、红花、五倍子、茜草、艾草等众多可用于草木染的植物广泛分布。以苏木为例,其根部富含的红色素,经过特定的提取工艺,能够染出鲜艳且持久的红色;栀子果实中的黄色素,染出的颜色明亮而柔和,是天然黄色染料的优质来源。这些天然植物染料不仅色彩丰富,而且具有环保、健康的特性,相较于化学染料,对人体和环境更加友好。此外,广西不同地区的植物资源分布各具特色,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染料品种库,为草木染产品的多样化开发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例如,在桂北山区,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为当地的草木染工坊提供了独特的染料选择,使得产品带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2.2 政策支持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积极推动传统工艺与乡村振兴、绿色发展深度融合。《关于推动传统工艺乡村振兴局等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传统工艺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相融合,促进传统工艺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积极作用。《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则强调了绿色发展的重要性,鼓励发展环保、可持续的产业模式。这些政策为草木染项目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从资金支持、人才培养、市场推广等多个方面给予了有力的扶持。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如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搭建产业发展平台、组织非遗文化交流活动等,为草木染项目的落地生根、茁壮成长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市场现状与行业痛点

3.1 市场规模扩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非遗市场近年来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规模持续扩张。数据显示,2014 - 2019 年期间,我国植物染料行业消费量保持稳定增长趋势,截至 2019 年,需求同比增长达 13.3%。这一增长趋势不仅反映了市场对天然、环保染料的需求日益增加,也体现了消费者对传统文化产品的关注度不断提升。与此同时,非遗手工艺体验活动热潮兴起,各类工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一些旅游景区和文化创意园区,草木染体验工坊成为热门的旅游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参与。游客们通过亲手制作草木染制品,不仅能够深入了解传统技艺,还能获得独特的文化体验,这种体验式消费模式进一步推动了非遗市场的发展。

3.2 行业痛点突出

尽管非遗市场前景广阔,但当前草木染行业发展仍面临诸多困境。在产品层面,草木染制品存在样式设计陈旧、风格单一固化等问题。许多传统草木染产品设计缺乏创新,未能充分考虑现代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的审美需求和生活方式,导致产品与当下年轻人追求个性化、时尚化的日常穿搭需求严重脱节。例如,一些传统草木染服装款式过于保守,色彩搭配不够时尚,难以在市场上获得年轻消费者的青睐。在运营层面,工坊业务模式过于单一,主要以产品销售为主,盈利能力不足。而且大多数工坊缺乏标准化、可复制推广的运营模式,难以实现规模化发展。由于缺乏有效的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策略,许多优质的草木染产品难以走出当地市场,限制了行业的发展空间。

四、项目解决方案

4.1 打造全新模式

沅芷澧兰团队创新性地构建了可复制推广的上中下游草木染工作室新模式,成功打通从植物染料提取、特色产品设计到市场销售运营的完整产业链条。在植物染料提取环节,团队与当地农民合作,建立原材料种植基地,确保染料植物的稳定供应。同时,引进先进的提取技术,提高染料的提取效率和质量。在产品设计环节,充分考虑年轻消费群体的审美偏好,组建专业的设计团队,深入研究当下流行趋势,将流行色彩与款式元素融入到草木染产品设计中。例如,在服装设计上,采用简约时尚的剪裁,结合草木染独特的色彩纹理,打造出既具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服装款式。此外,团队还巧妙融入民族图案,将广西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与草木染技艺相结合,赋予产品深厚的文化内涵,有效解决了产品设计风格单一的难题,使草木染制品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在市场销售运营方面,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拓展销售渠道。线上利用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等进行产品推广和销售;线下在旅游景区、文化创意园区开设体验店和专卖店,提高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

4.2 丰富业务形态

团队积极拓展业务边界,打造多元化业务形态,推出研学、体验、工坊相结合的创新业务模式。该模式以草木染技艺为核心,设计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例如,针对学生群体,开展以 “探索自然色彩,传承非遗文化” 为主题的研学活动。学生们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不仅能够学习草木染的历史文化、制作原理,还能亲手参与染料提取、染色等制作过程,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对于普通游客和文化爱好者,提供个性化的体验服务,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制作手帕、围巾、T 恤等草木染制品,在体验过程中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此外,工坊还定期举办非遗文化讲座、技艺培训等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授课,进一步丰富业务内容,提升文化内涵。

五、成果创新

5.1 IP 创新

团队自主设计的 IP 形象 “澧小兰”,以自然、环保理念为内核,通过巧妙的色彩搭配和丰富的表情包延展,赋予其独特的个性与魅力。“澧小兰” 的形象设计灵感来源于广西的山水风光和草木染文化,其服装采用草木染的经典色彩,造型可爱灵动。通过制作一系列与 “澧小兰” 相关的表情包、动漫短片、文创产品等,极大增强了品牌的辨识度与文化内涵。在社交媒体上,“澧小兰” 表情包受到广大网友的喜爱和传播,成为项目对外传播的重要文化符号。通过 IP 形象的打造,不仅提升了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为产品销售和市场推广开辟了新的渠道。例如,以 “澧小兰” 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进一步拓展了项目的商业价值。

5.2 产品创新

草木染技艺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现实意义,能为当下新中式服装注入新的时代气息[2]。

以广西五色糯米饭色系为灵感源泉,团队推出五色民族系列产品,将黑衣壮、蓝衣侗、紫衣苗、白衣京、红衣瑶等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与草木染非遗技艺深度融合,精心打造出兼具民族风格与现代时尚的服装、饰品、家具及日常用品。在服装设计上,将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元素如刺绣、蜡染图案等与草木染工艺相结合,同时采用现代的剪裁和设计手法,使服装既保留了民族特色,又符合现代时尚潮流。饰品设计则注重细节和质感,运用天然的材料和独特的染色工艺,打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首饰。家具产品以环保、自然为理念,将草木染的色彩和纹理融入到家具设计中,营造出温馨、舒适的家居氛围。在设计过程中,注重传统服饰元素与现代时尚趋势的有机融合,通过市场调研和消费者反馈,不断优化产品设计,使产品更贴合年轻消费者的审美需求。例如,团队推出的五色民族系列服装在各大时装周上展示后,受到了时尚界的广泛关注,订单量大幅增长。

5.3 业务创新

研学、体验、工坊相结合的业务模式,不仅为客户带来独特的文化体验,更承担起传承非遗技艺的重要使命。通过引导人们亲近自然,该模式为客户提供了更高层次的情绪价值,实现了非遗传承与教育功能拓展的有机统一。在研学活动中,学生们通过实地观察染料植物的生长环境,了解植物染料的提取过程,培养了对自然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在体验活动中,游客们在制作草木染制品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传统技艺的魅力,增强了对非遗文化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此外,工坊还与学校、企业等合作,开展定制化的培训课程和团建活动,进一步拓展了业务领域。例如,某企业组织员工到草木染工坊开展团建活动,通过团队合作制作草木染制品,不仅增强了员工之间的凝聚力,还让员工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放松身心,获得了良好的反馈。

六、成果的价值与意义

6.1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通过开设专业的草木染学习课程、组织丰富多样的研学活动、积极与企业开展对接合作、系统开发课程资源、深入研究废料回收利用技术等举措,项目实现了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有效推动了学科交叉融合。在课程设置方面,结合学校的专业特色,将草木染技艺与艺术设计、化学工程、市场营销等学科相结合,培养了既懂传统技艺又具备现代产业运营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研学活动中,学生们能够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与企业的合作则为项目提供了市场需求信息和技术支持,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例如,团队与某环保企业合作,共同研发出一种高效的植物染料废料回收处理技术,不仅解决了废料处理难题,还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解决方案。通过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项目为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

6.2 非遗技艺传承教育

沅芷澧兰团队始终以传承非遗草木染技艺为己任,厚植家国情怀,创新打造科技教育、环保教育和专业学科教育三位一体的新教育模式,有力推进新文科建设,重塑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在科技教育方面,通过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设计、智能染色设备等,提高了草木染技艺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科技在传统工艺中的应用。在环保教育方面,强调草木染使用天然植物染料的环保优势,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专业学科教育方面,将草木染技艺与艺术、文化、经济等学科相结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通过这种全方位的教育模式,为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草木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毕业后选择从事相关行业,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6.3 推动绿色发展

通过亲身实践草木染工艺,可以潜移默化地学习到环保理念、可持续发展思想以及创新创业精神等现代社会所需的重要素养[3].项目践行循环设计理念,回收生产废布,经裁剪拼接制成环保袋、坐垫等产品,既降低成本又创造额外收益;同时优化植物染料提取工艺,提升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这种模式兼顾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为经济社会绿色转型提供了实践范例。通过这些措施,项目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环境保护做出了积极贡献,体现了绿色发展的理念。

结论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沅芷澧兰团队的草木染项目,成功实现了非遗技艺与乡村振兴、创新发展、教育融合的有机结合。通过精准解决行业痛点,创新商业模式,项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教育效益。在经济方面,项目带动了乡村产业发展,增加了村民收益;在社会方面,促进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感;在教育方面,培养了大量复合型人才,推动了教育创新。展望未来,随着项目的持续推进和发展规划的逐步落实,草木染产业有望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

参考文献:

[1]章佳萱,井泉博.草木染工艺在设计与教育中多维度影响.[J]黑龙江纺织 .2024 (04):41-43.

[2]张子灵,刘畅.草木染技艺在新中式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时尚设计与工程.2025 (01):38-40.

[3]孙一鸣,邱富洋.草木染服装工艺的传承与发展.[J]黑龙江纺织 . 2024 (03):43-45.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24年第一批次立项项目《产学研创赛“五位一体”的艺术设计专业进阶式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31107632023545;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2022年度校级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下‘课赛创’相结合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2GKSYGZ02)阶段性成果。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项目名称:焕染一新——草木染引领新中式国潮先驱者 ,项目编号:S202311546059;

作者简介:张书语,(2002.03-)女,汉族,福建福州人,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2021级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美术学;

宋飞 (1989-), 男 ,汉 ,研究生,副教授,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