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党员档案全面数字化管理的可行性研究
冯韶华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河北承德 067000
摘要: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进步,新时代给党员的档案管理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本文深度探讨了全面数字化管理党员档案的可能性,目的是为党员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转型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建议,从而进一步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和服务质量,推动党建工作的高效进行。
关键词:党员档案;数字化管理;可行性
引言
党员档案不仅仅是记录党员发展历程和政治表现的关键信息载体,它在党建工作中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纸制档案管理方式开始显露出一系列的问题,包括查询效率低、存储容量有限,以及容易损坏和丢失等。数字化管理因其高效、便捷和准确等特点,为党员档案管理上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创新机会。对于党员档案进行全面数字化管理的深入研究,已逐步转变为党的建设领域的必然趋势。
一、党员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必要性
1.提升管理效率
在新时代背景下,党员数量持续上升,这对传统的纸制档案管理方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如云计算和大数据等工具,数字化管理方法可以显著提升档案管理的效能。通过应用数字化的档案技术,可以实现实时的检索和查询功能,这大大减少了资料查找所需的时间,使得整个管理流程变得更为高效和便利。
2.增强数据安全性
党员档案相较于其他档案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确保党员档案中关键信息的安全性显得尤为重要。数字化管理通过采纳加密手段、访问管理以及备份策略等确保了文件的绝对安全。与纸质档案容易遗失或损坏的问题相比,数字化档案展示了更高的耐损性,并且能够实时备份到云端,即便在发生意外情况时也能迅速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另外,在严格的权限管理制度下,只有被授权的个体才有权限访问特定的信息,这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的保密性和安全性。
3.融入协同发展
作为对政策的响应,近几年各种“智慧党建”平台应运而生,逐步建立,其内容主要涉及党建品牌、党内活动、党员培训等内容,但对于发展党员、党员档案等内容涉及不多。全过程数字化党员档案建设能够通过不断完善数字化党员档案管理保障机制、紧密结合党的高质量建设、更加紧密地融入数字中国建设,让数字化、信息化技术与党员档案管理的各项工作深度融合,促进党员档案管理流程的优化和管理的升级。
二、党员档案全过程数字化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数字化、智能化是各行业领域未来发展的趋势,对于党员档案管理也不例外,但既要确保党员档案保留档案本身特性的基础上,让数字化给党员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便捷、高效,就不能仅仅实现部分数字化,比如仅用于数字化存储,这样不仅实现不了便捷、高效的目的,反而为党务工作者带来加倍的任务量。我们这里探讨的是从根本上改变党员档案的管理模式,实现全过程的党员档案数字化管理。
这里所说的“全过程数字化党员档案管理”是运用数字化平台,将发展党员整个程序在平台上予以体现,这里需要提到的是,程序推进过程中,仍有部分内容要依赖于原始材料。
(一)全过程数字化党员档案能够保持档案的本质特征不变。
冯惠玲、张辑哲在《档案学概论》一书中写到,档案的本质特征是原始记录性,这不仅是档案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所在,而且从根本上决定着其管理方法的基本取向。对档案的管理方法无论怎样简便、有效,均不能以伤害档案的本质特征为代价,而只能以充分实现其对以往历史事实的原始记录价值为轴心[2]。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20世纪中期以后出现了一种新型文件--“电子文件”(Electronic Records/Documents),也有少数人使用“电子档案”(Electronic Archives)的提法,但由于电子文件具有与传统纸质档案不同的特性,所以电子文件的法律效力尚未得到全面的认可,尚未取得与“档案”一样的法律地位[3]。
对于党员档案来说,“全过程”的理解主要是以发展党员的25个程序为轴线,将发展党员的5阶段25个程序全部展现出来。而“数字化”不单纯是依赖信息录入、生成,还需要依赖部分原始材料,是在原始记录的基础上,改变党员档案的管理模式,由之前的传统管理模式逐步调整为线上的数字化管理模式。而整个过程都是以原始记录为轴心进行的,不会改变档案的本质特征。
(二)全过程数字化党员档案能够维护档案的完整性。
党员档案与其他档案的本质特征在于其政治属性,因此,发展党员工作具有严格的程序性,党员档案内容也要求直观地体现各个发展环节。对于传统党员档案管理,时常因为党务工作者岗位调整、业务不熟等原因,出现档案内容缺项、漏项、违反发展党员程序、档案遗失等问题,对比传统的党员档案管理,全过程数字化管理可以通过程序化设计和电子化存储规避类似问题,能够更好地体现党员档案的完整性。
(三)全过程数字化党员档案能够实现档案的凭证价值。
档案的凭证价值是档案不同于其他各种资料的最基本的特点,纸质文件内容的真实性往往需要通过其物理形态的原始性来佐证,原始档案因此成为了内容与形式双重原始性的体现。但是数字化档案因为易于修改和复制等特点,使其原始性的验证变得异常困难。日常工作中,数字化档案可以随意复制,在软硬件平台更新时,需将文件迁移至新系统以保持其可读取性。这一过程使得“原件”这一概念变得愈发模糊,难以明确界定。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示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中,针对传统法律范围对于‘原件’的要求已经做出了适宜于电子文件的调整”,认为如果电子文件具备完整性、可靠性、可读性的特征,就承认其已符合法律对“原件”的要求[4]。
全过程数字化党员档案本身具有其特殊性,其主要作用是党员身份的依凭,全过程数字化党员档案能够解决党员组织关系转接过程中因档案内容不全等原因带来的转接困难等相关问题,更能直观地展现发展党员的整个过程。
(四)全过程数字化党员档案能够实现数据的高度整合。
通过构建全过程数字化党员档案管理平台,将党组织管理、发展党员管理、组织关系转接、党内统计等若干模块进行整合。党组织管理用于维护党组织信息;发展党员管理用于体现发展党员整个程序,实现党员档案线上管理,并为组织关系转接和党内统计提供信息支持。组织关系转接用于转入转出党员的组织关系衔接。党内统计用于抓取数据实现不同时间段党员相关信息的统计分析。其中,发展党员管理按照发展党员程序逐步生成,完成一个程序后自动生成下一个程序,表格中重复信息可自动生成,在接收预备党员后生成党员凭证,使数字化党员档案完整呈现。
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党员档案进行全面的数字化管理不仅展示了巨大的实施潜力,同时能够为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不仅可以提升管理的效率和服务质量,还可以更高效地进行党内统计和智能化分析,从而为党建工作提供更为精确和高效的支持与保障,为“智慧党建”的全面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彦秀,赵学臣.党员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智库时代, 2020, 000(027):P.21-21,23.
[2]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7-8。
[3]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42。
[4]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13。
基金资助:本文系2024年承德市科技计划自筹经费项目(第四批)“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党员档案建设的逻辑理路与策略研究”成果(202406A085);2024年河北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新时代下党员档案全面数字化管理的可行性研究”成果(GXDJ2024B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