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学校心育工作常态化的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
窦焕杰
天津市北辰区秋怡中学
摘要:“双减”政策的实施为学校心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旨在探讨“双减”政策下学校心育工作常态化的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通过分析“双减”政策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提出构建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辅导活动、心理主题班会、学科渗透和校园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并阐述了实施该课程体系的策略和方法,包括提高教师心育能力、加强家校合作、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等,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实现学校心育工作的常态化。
关键词:双减政策;学校心育工作;课程体系构建;实施策略
“双减”政策即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政策,旨在回归教育本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在“双减”政策下,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各种活动,这为学校心育工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然而,如何构建和实施学校心育工作常态化的课程体系,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双减”政策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减轻学业压力,缓解焦虑情绪
自从《“双减”政策》推行以来,学生的课业负担与参加校外辅导的时间显著减少,这不仅有助于减轻他们的学业压力,还有效缓解了学生的焦虑感。孩子们因此获得了更多的空闲时间来休息、娱乐及开展个性化学习活动,这对促进其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二)增加自主时间,培养兴趣爱好
学生享有更多的自主时间,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参与诸如阅读、体育锻炼、艺术创作等活动。这种安排不仅有助于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还能够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从而全面提升其综合能力。
(三)促进人际交往,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在“双减”政策实施后,学生们拥有了更多与同龄人、家庭成员以及社区互动的机会,这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发展。通过参与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的社交适应技能得到了提升,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双减” 政策下学校心育工作常态化的课程体系构建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将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到学校的课程框架中,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科目。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特有的心理特征及需求,设计相应的教学大纲与内容。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比如讲座、小组研讨、案例研究、角色模拟以及心理活动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增强教学成效。构建一套科学的教学评估机制,全面考量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及其成果。评估方法可以涵盖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状况、考试成绩及心理健康测试等方面。
(二)心理辅导活动
为了应对特定学生面临的心理挑战,我们实施了个性化的心理咨询方案。专业心理咨询师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并提供有效的干预措施来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此外,还安排了一系列集体参与的心理健康促进活动,比如《心理拓展训练》和《心理读书会》等,旨在鼓励成员间建立积极互动和支持网络,共同经历个人发展旅程。
(三)心理主题班会
依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及实际面临的挑战,精心挑选适宜的心理学议题,例如情绪调控、社交技巧、学习策略以及如何面对挫折等。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形式,比如专题讲座、小组研讨、实例剖析和心理健康游戏等,旨在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在这样的氛围中掌握心理学知识,从而增强自身的心理韧性。
(四)学科渗透
在教学实践中,各学科教师应依据各自领域的特性,巧妙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在语文课程中,通过赏析经典文学作品来促进学生情感、意志力及价值观念的发展;而在数学课堂上,则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创新能力。此外,还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学科学习活动,如学术竞赛、科技发明项目等,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还能培养他们的竞争精神以及面对挑战时的适应能力。
三、“双减” 政策下学校心育工作常态化的课程体系实施策略
(一)提高教师心育能力
为了增强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专业能力,学校应当安排他们参与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这类培训能够帮助教师深化其理论知识并提升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内容应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概念、心理辅导的有效策略以及处理心理危机的具体方法等。除此之外,还应该挑选出一批责任心强、富有同情心且具备专业知识的教师,组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团队。该团队成员间可以通过有效的沟通与学习,共同促进个人及团队的成长与发展。
(二)加强家校合作
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教育机构应当定期组织面向家长的活动,旨在传播有关心理健康的科学知识,以此增强家长们在这一领域内的认识与实践技能。此外,学校还应该为父母提供指导,教他们如何更加有效地留意并支持孩子的心理健康,共同构建一个有助于儿童全面发展的家庭环境。利用诸如家长会、家访及社交媒体群组等多种交流渠道,可以进一步密切家庭与学校的联系,及时获取学生的情绪状态信息,双方共同努力,确保心理健康教育计划能够顺利执行且达到预期效果。
(三)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教育机构应当构建一个心理危机预警体系,利用心理健康评估、日常行为监测以及教师的反馈等多元化手段,以期尽早识别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风险的学生。对于这类学生群体,学校需提供特别的关注与持续的支持,确保能够适时采取适当的干预行动。此外,还需制定详细的心理危机应对计划,并组建专业的心理危机处理团队。一旦察觉到有学生遭遇心理危机的情况时,该团队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执行有效的援助策略,支持学生平稳度过困难时期。
(四)整合社会资源
教育机构可通过邀请心理学家及专业咨询师来校举办心理健康相关的讲习会与辅导课程,以此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心理援助和支持。同时,学校也应当鼓励学生们参与到各类社会服务项目中去,比如社区服务、志愿活动等。这类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社会的理解和认识,还能在实践过程中有效提升其心理承受力与适应能力。
结论
“双减”政策下,学校心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构建和实施学校心育工作常态化的课程体系,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辅导活动、心理主题班会、学科渗透和校园文化建设等多种途径,以及提高教师心育能力、加强家校合作、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和整合社会资源等策略,可以实现学校心育工作的常态化,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毛会娟.“双减”背景下学校课程建设:挑战,机遇与对策[J].林区教学, 2024(8):113-116.
[2]李广华.“双减”背景下初中家长学校心理课程建设[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4, 9(13):29-32.DOI:10.3969/j.issn.2096-224X.2024.13.007.
注:本文系2022年度科研计划专项任务项目(心理健康教育)
项目名称:基于“双减”背景下的心育工作常态化研究
项目编号:2022YBZXX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