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背景下旅游专业课程德育渗透的创新方法及实践途径
张春瑜 刘剑 王楠
石家庄旅游学校 河北石家庄 050500
摘要:在“大思政”背景下,旅游专业课程中的德育渗透逐渐成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本文深度探讨了德育在旅游专业课程中的必要性,并对创新的教学方法和实践路径进行了研究。专注于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思维和政治修养,目标是培育出既有道德修为又有才艺的高质量旅游专业人员,从而推动整个旅游行业向着更为健康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大思政;旅游专业;德育渗透
引言
随着社会的持续进步和发展,旅游业作为一个多功能行业,对其员工的素质标准也在逐渐提升。除了需要拥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之外,还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观念和思想政治意识。“大思政”这一理念鼓励各种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共同进步,从而产生协同效应,为旅游专业课程中的德育渗透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将德育渗透到旅游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不仅构成了德育和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同时也是满足旅游行业需求的关键环节。
一、旅游专业课程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1.行业特性需求
作为服务业的关键组成部分,旅游业不仅需要从业者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强大的技术能力,还必须高度重视他们的职业道德、服务态度和文化责任感。伴随着全球旅游行业的迅猛增长,游客对于旅行体验的渴望也逐渐上升。他们追求高标准的旅游服务不仅仅是出于对文化的敬重和对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更多的是因为他们对这些服务的高期望。因此,将德育教育整合到旅游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并在实际工作中培养他们的诚信、尊重和责任等核心价值观,从而更好地适应和推动旅游行业的健康发展。
2.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的核心目标在于培育那些在道德观念、智力、身体健康、审美观念以及劳动技能等多个领域都能均衡成长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未来接班人。在“大思政”背景下,德育不只是传授思想政治的理论知识,它更是塑造学生个性和塑造价值观的核心环节。对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将德育融入专业课程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加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进一步推动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更深入地讲,将德育整合到专业课程中,不仅可以唤起学生对该专业的深厚情感,还能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明确的学习目标,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创新方法探索
1.课程内容创新
在“大思政”教育思想的引领下,旅游专业的课程设计不应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应更多地融合具有现代特色和教育价值的元素。这涉及到将中国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例如名胜古迹、民间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整合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深刻理解和体验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从而加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骄傲。此外,由于旅游行业的持续发展,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应将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等关键议题纳入考虑,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和职业技能。
2.案例教学
精选具有代表性的旅游行业案例,尤其是那些能够展示正向能量和行业精神的案例,比如优秀导游的感人故事和旅游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实例等。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入分析,能够激发学生从其中吸取道德的力量,并使他们深刻理解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性。此外,利用真实的反面案例作为教育和警示的工具,旨在帮助学生更精确地辨识并纠正不恰当的行为,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和职业伦理。
3.角色扮演与模拟实训
学生可以通过模拟各种旅游服务场景,如导游、游客和景区管理者,运用角色模拟和实地训练的方法,从多个角度深入体验旅游服务的整个过程,并深刻理解每个角色的职责和义务。这一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能力,而且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能进一步深化他们对于职业伦理、沟通方式以及服务态度的认识,从而达到德育和专业技能双重提升的目的。
4.跨学科融合
旅游专业的课程设计应该与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相关领域进行深度融合,目的是消除不同学科间的隔阂,并建立跨学科的教学体系。例如,可以从政治学的角度深入探讨国家形象的塑造与旅游业的推广之间的密切关系;从社会学的角度深入探讨旅游如何对社会和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基于心理学,在旅游服务中提高客户满意度和情感管理能力。这样跨学科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扩展他们的知识边界,使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旅游业的进展及其对社会的深远影响,并进一步加深他们对德育内容的认识和内化。
三、实践途径构建
1.建立校企合作平台
经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将“大思政”的教育理念渗透进了旅游教育的专业体系中。企业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实践机会,使他们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深刻体验到职业道德、职业修养和对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此外,学校邀请企业导师或行业内的专家进行讲座,目的是分享该行业的成功经验和道德案例,从而加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道德判断力。学校还与多家大型企业合作,共同推出了如“旅游文化与社会责任”和“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等德育课程和实践项目,旨在使德育教育更为具体和实践性强。
2.开展社会服务
积极推动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包括文化旅游的推广、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乡村旅游的宣传等,目的是将他们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以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并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如何在经济利益和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并理解“大思政”中强调的“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此外,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寻找解决方案,也为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职业道德提供了全面的锻炼机会。
3.建立反馈评价机制
为了深化德育的实施,构建全面的反馈和评估体系。这涵盖了学生自我评估、同伴评价、教师评价以及企业评价等多个维度的方面。在进行自我评估后,激励学生去思考他们的行为是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吻合;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和监督受到了同伴评价的推动;在教师的评估中,主要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模式和他们的个人成长轨迹;企业评估是根据学生在实习或职业生涯中的实际表现,来评定他们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在“大思政”背景下,为了确保旅游专业课程中的德育能够持续而有效地渗透,我们必须定期收集和分析这些反馈,并根据这些反馈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实践策略。同时,建立奖励制度,旨在表彰表现出色的学生,并为他们提供了正面的示范,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愿和热情。
四、结语
在“大思政”背景下,把德育融入旅游专业课程不仅是为了适应国家的教育政策要求,更为关键的是,这也是为了培育新时代旅游行业中的高素质专业人员。展望将来,我们需要不断地寻找更多样化的教育方法,确保旅游教育中的德育得到深入的实施,并培养更多既有道德修养又有才华的优秀人才,以支持旅游行业的持续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康叶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思政融合探索[J].商业2.0(经济管理), 2020(2):0046-0046.
[2]卢立涛,龚慧芳,刘可鸣.研学旅行课程思政建设的逻辑机理与实施路径[J]. 2021.
[3]任丽娟.浅谈德育在旅游教学中的渗透[J].科学中国人, 2015(4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