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本生活课程下幼儿自主游戏环境整合与拓展策略
曹萍
南京大厂九村幼儿园 江苏南京 210048
园本生活课程与幼儿自主游戏环境整合和拓展实现了双向赋能,成功构建“主题预设 - 游戏生成 - 课程延伸”的闭环模式,建立了“基础材料 + 主题材料包 + 自然采集物”的三层游戏材料体系,从幼儿游戏的实际情况看,自然材料与主题材料使用率达到75%,显著提升了游戏的创新性。自从引进“企- 幼共建化工奇妙之旅”项目,由化学博士领衔幼儿进行化学趣味小实验游戏开始,幼儿的游戏兴趣显著增涨、专注力提升,这些都是课程与游戏有机整合获得的收益。
一、自主游戏环境的价值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幼儿园应当将游戏作为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创设有助于促进幼儿成长、学习、游戏的教育环境”。
自主游戏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物理环境包含开放的游戏场地、丰富的游戏材料、充足的游戏时间;心理环境是指保障幼儿游戏主导权和教师的支持策略。园本生活课程是指以幼儿生活经验为基础,融合本土资源的动态生成性课程,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为幼儿提供全面的学习经验。园本生活课程与幼儿自主游戏环境整合,将课程内容以游戏的方式呈现,使课程更加生动有趣,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幼儿在贴近生活的游戏环境中,更好地获得认知、情感、社会交往、语言表达和身体动作等方面的发展。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人们的课程观、游戏观与儿童观也随着更新,园本生活课程与幼儿自主游戏融合也就走入笔者的科研创新思维中。笔者所在园研究园本生活课程近 30 年,形成了自己的园本特色。从近年来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园本生活课程与幼儿自主游戏整合尽管取得不错的成绩,但仍存在一定问题,比如整合的程度不够深入;资源利用不充分;教师专业能力有待提高;评价体系不完善等[2]。针对此类问题,笔者以“园本生活课程下幼儿自主游戏环境整合与拓展”进行研究,不断探索园本生活课程与幼儿自主游戏环境整合与拓展的有效策略,提出在整合的基础上,进行空间、材料、时间与社会资源上的拓展,进一步丰富和扩大游戏环境的内涵和外延,挖掘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机会,为幼儿提供更广阔的游戏空间和更丰富的游戏体验。
二、以链接促进融合:链接生活课程,深化课程目标
1. 游戏材料与课程内容匹配
对园本生活课程的内容进行细致分析,明确课程内容中每个阶段需要幼儿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情感目标,以此为依据确定所需的游戏材料,将课程知识点转化为游戏任务和情境。
在大班开展“收获的季节”主题活动时,根据幼儿兴趣以南瓜为线索进行了一系列的区域游戏:在美工区、自然角摆放了许多南瓜,这些南瓜形状各异、颜色不同,幼儿用画笔、颜料画南瓜,用塑料瓶、毛根等材料做各种造型的南瓜。在建构区幼儿搭建秋天的小菜园,用黏土制作许多的南瓜、玉米、土豆放在建构区,实现了建构区和美工区之间有效的联动。在阅读区提供与南瓜有关的图书、绘本等,幼儿一起阅读并合作创编南瓜的故事,他们各有分工,有导演、演员、造型设计等,一起表演《小兔子运南瓜》故事。在科学区投放南瓜皮、放大镜、记录单等,幼儿通过观察及时记录表征,知道了南瓜的皮是硬硬的,略有些粗糙,上面还有一条条小小细细的纹路。
幼儿在进行南瓜的相关游戏活动中,参与分享交流、分工合作、艺术创作等活动,发展了语言表达、身体运动、艺术表现等诸多方面的能力,体现了主题认知与游戏的巧妙融合。
2. 以课程主题为线索创设游戏环境
深入分析园本生活课程内容,提炼出具有代表性和教育价值的生活主题,创设相应的游戏环境。
“书香春韵”是一个经典的主题活动,围绕此主题开展了“书香携春韵 游戏展童趣”一系列活动,并创设了相应的游戏环境,将课程中有关春天动植物图片、科普书籍放进图书区,如《春天的电话》《小蝌蚪找妈妈》等,幼儿或坐或卧,沐浴着阳光,在故事中感受春天的美好和生命的奇迹。此外还提供了纸、画笔等材料,幼儿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将心中的故事与梦想呈现在纸上,动手制作一本本精美的图书,由于是自己创作的故事情节,幼儿能自信地与同伴分享交流图书中的内容,提升了自主阅读能力。幼儿和老师还共同收集与制作表演道具,将《小蝌蚪找妈妈》等故事搬上了小舞台,故事表演不仅锻炼了幼儿的表演能力,更让他们在演绎中深入理解了故事的内涵与意义。
这场“书香春韵”主题活动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现了幼儿在春天里与书为伴的快乐时光,让幼儿在游戏时了解春天的奥秘。
3. 实现课程活动与游戏活动的相互渗透
将园本生活课程的内容提炼优化,融合到游戏活动中,再将遇到的问题反馈到课程中,实现课程活动与游戏活动的相互渗透,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学习和成长 [3]。
在大班数学“认识货币面值”活动中,为了让幼儿在生活中更好地运用货币,开展户外主题游戏“美丽的社区”。幼儿通过建构创设了步行街、超市、慕斯荟商业街、甜点铺、警务室、社区服务站、快递点、小学等,各实体店里摆放标有价格的商品,包括玩具、文具、甜点、饰品、书等,准备不同面值的仿真货币,购物篮、收银机等。幼儿扮演顾客和收银员,在实际买、卖的游戏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会简单的货币运用。每个社区点都设有门牌号码,快递员可以将货物顺畅地送达每个社区点。马路上设置了各种交通标志:红绿灯、斑马线、直行、右拐、禁停等,与主题活动“有趣的标志”有机渗透。在大户外游戏“美丽的社区”中,一方面幼儿将课程中所学知识自然而然地运用在游戏之中,促进游戏不断深入发展,另一方面,教师通过观察幼儿游戏行为,将遇到的问题反馈到课程中,及时讨论解决,在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促进深度学习,并最终实现课程活动与游戏活动的相互渗透。
三、以整合夯实基础:整合园内资源,优化游戏环境
1. 空间拓展
(1)室内空间整合与拓展:重新规划活动室布局,打破传统的固定区域划分,根据不同的游戏主题随时调整空间格局,为幼儿创造更多自主探索的可能性。如:美工区整体空间不够,就挪动柜子,提供花架、小画板、墙面涂鸦、地上铺一张大纸等等,让有限的空间变成幼儿无限创作的空间;在走廊设置“表征墙”,让幼儿随时随地通过绘画、符号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游戏想法及游戏体验,如主题活动“我与紫藤的故事”,幼儿观察幼儿园的紫藤长廊,运用表征、艺术作品等形式把自己与紫藤的故事呈现出来;在楼梯间设置“小舞台”,根据空间特点创设出幼儿喜欢的表演场地;另外让不同游戏区建立联系,幼儿在不同类型的游戏中自由转换,而不是固定在一个区域。
(2)室外空间整合与拓展:幼儿园 环境自然,有大片的草地、紫藤长廊、小水池、沙池、小山坡、野战 户外进行游戏。基于幼儿园户外场地环境的整体情况,依据 断的调整,教师和幼儿共同创设了丰富的户外自主游戏区域 玩转快递”“临街商铺”“你好小山坡”“照顾小羊”等户外 入的需要,在快递站游戏旁边开设了“洗车场”;在临街商铺 液,在端午佳节来临之际,幼儿制作各种扇子、香包等,并对自己的 儿获得多样化经验的活动场地,满足幼儿自主性游戏开展的需求。
(3)园外空间整合与拓展:与周边社区合作,带领幼儿到厂史陈列馆、文化馆、图书馆、1934 产业园、派出所、地铁站、主题公园等场所开展外出实践活动,幼儿根据周边的资源搭建“南化四小”“慕斯荟”“范旭东广场”等。通过园外空间的整合与拓展,让幼儿更好地了解自己所生活的周边环境,深化了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2. 材料拓展
(1)多样化材料投放:幼儿游戏材料多取自于大自然和生活中,收集本身就是一个发现美的过程。如:掉落的花瓣和叶子、路边的小石子和小树枝、秋天的果实、海边的贝壳、不穿的旧衣服等等。这些大自然和生活材料的收集和投放更容易激发幼儿的审美情趣。除了常见的自然物,还发动幼儿收集旧纸箱、塑料瓶、易拉罐、礼盒等,放置在在幼儿园提供的“百宝箱”里,以便幼儿在游戏时自由地拿取和使用,激发其创造力和想象力。(2)分层性材料投放:提供不同难度的游戏材料,以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求。对于年龄较小或能力较弱的幼儿,提供简单易操作的材料;对于年龄较大或能力较强的幼儿,则提供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材料,让每个幼儿都能在游戏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3)主题性材料投放:根据不同的季节、节日和课程主题,投放相应的游戏材料。春天投放与植物生长、春游相关的材料,元宵节投放制作花灯的材料,中秋节投放做月饼的材料等,让幼儿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游戏,增强了游戏的趣味性和教育性。
3. 文化拓展
幼儿园充分挖掘和利用地域有效资源,将社区资源与生活化课程、游戏内容有机集合,如:笔者所在幼儿园居于中国石化集团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所在地,为了将本土文化资源融入幼儿自主游戏中,让幼儿了解和传承本土文化,幼儿园与中石化南京化工研究院进行合作,成立“企—幼共建化工奇妙之旅”项目基地,开展化学博士进课堂,幼儿自主探索趣味化学小试验等活动,如:趣味小实验“神奇的干冰”,幼儿在感受干冰神奇的同时,也联想到日常生活中一些现象,比如烟雾弥漫的舞台仙境、餐饮酒店饮料火锅食材等,幼儿还制作扎染工艺、紫藤花香皂、驱蚊水、香水、润唇膏等。在操作的过程中,真正了解和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物品是如何而来,也让幼儿心中种下了热爱科学、乐于探索的种子,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邀请家长和社区人员参与幼儿的游戏活动。每学期组织社区展演活动,邀请社区非遗传承表演与幼儿同台互动:留左大鼓、舞龙、变脸、童话剧、打击乐演奏…,让幼儿了解民族文化特色,拓展文化视野,培养幼儿的多元文化意识 [5]。
四、以研修促进提升:优化教师指导策略,创设自主游戏环境
聚焦自主游戏环境整合与拓展中遇到的“真问题”,对存在的难点、困惑或希望提升的指导策略等组织教师开展“幼儿游戏图式”研讨、《幼儿园游戏指导》共读、《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研修、“自主游戏环境创设”研修等,通过不同类型的专题研修,切实提高教师自主游戏环境创设能力、游戏观察能力、分析和评价幼儿的能力。
(1)观察能力的提升,从看见到看懂:教师从刚开始观察无目的,方法单一到目的明确、并能运用多种方法多角度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让教师通过解读幼儿游戏行为,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真实需求。当教师放开手、静下心,仔细用心的观察幼儿,就能发现幼儿自主游戏中具有教育意义的游戏行为,真正理解、尊重幼儿,让幼儿从内心感到自己被理解,从而促进游戏不断深入发展[6-7]
(2)指导能力的提升,从介入到赋能:根据幼儿的游戏情况,教师适时地智慧介入很重要。刚开始教师常常介入方法和时机不当,导致游戏不 展。 现在教师已掌握一定的介入指导策略,当幼儿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时、出现冲突矛盾时、游戏情 去时,教师会适时介入,给予支持与引导,采用多样的引导方式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和创造力。 戏角色的身份介入,与幼儿一起解决问题;运用问题导向策略,引导幼儿思考与探索;提供游戏材料引导幼儿推进游戏情节等,鼓励幼儿自主思考、大胆尝试,在游戏中不断提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成就感与自信心
(3)反思能力的提升,从主观到客观: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在深度反思中提炼经验,不断优化自身的教育行为。在自主游戏环 教 不断地发现问题,反思问题背后真正的原因,探寻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在教师 反思 中 逐步使游戏环境更加适宜幼儿,使游戏材料发挥更大的价值,游戏材料的提供 放式的形式, 不限场地、不限区域、不限玩法等[8]。教师作为真正的观察者、倾听者的身份潜入幼儿的游戏世界, 引导幼儿分享自己在游戏中的体验和收获,促进经验提升和拓展。
结论与展望
在本研究实施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了解、把握幼儿的发展情况,分析教师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不断优化游戏推进方案和生活课程内容,制定了游戏评估表。评估是为了促进每个幼儿的发展,了解幼儿能做什么,而不是不能做什么,评估得出的信息一定要家长能够理解。通过多元化评估,让游戏环境的创设与资源的利用更加贴合生活课程,让教师支持和引导幼儿游戏更加专业有效,充分实现了园本生活课程与幼儿自主游戏的有机结合。
未来将会继续深化整合智能环境、课程生发、教师支持、科学评估四个方向,同时建立“儿童议会”“家长议会”发展机制,以儿童视角为根本,构建适应性、生成性的游戏教育体系,实现“让环境反哺课程,游戏滋养生命”的教育愿景。
参考文献:
[1] 华爱华, 朱佳慧. 游戏与教学融合的关键: 游戏与教学互为生成——华爱华教授访谈录[J]. 江苏幼儿教育 ,2017,(01):4-5.
[2] 刘宇.整合性儿童视角下幼儿园游戏环境的优化模型与实施路径[J
[3] 邱学青. 幼儿园游戏指导[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年版
[4] 刘焱,潘月娟. 幼儿园自主游戏环境整合的教育价值与策略. 生活教育[J],2023(13):55-57.
[5] 刘焱 . 试论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的几个问题 [J]. 华夏教师 ,2024,19(10):90-92.
[6] 刘丽湘. 当前我国幼儿园教育环境创工作的误区及调整策略[J]. 学前教育研究,2022,33(20):66-68.
[7] 潘月娟,刘焱,胡彩云 . 幼儿园游戏课程教育环境构建与实施的策略研究—以山西省幼儿园为例 [J].好家长 ,2024,17(5):66-67.
[8] 刘焱,李志宇,潘月娟,张婷. 不同办园体制幼儿园班级游戏自主教育环境质量比较[J]. 智力,2008.8.